山西民俗节日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现代传承

2022-02-26 11:13靳梓瑜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节日山西价值

【摘要】山西民俗节日文化體现出勤耕则获、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追求和孝老爱亲、慎终追远的人伦情怀以及忠孝至上、政治清明的民生愿景等价值内涵。当前,节日正在与现代社会发展形态和生活节奏逐渐同频,相融共生,诞生了地方政府主导的平遥中国年、牛郎织女文化节等新民俗。通过深挖节日文化内涵、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等方式,推动节日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山西;节日;价值;现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75-03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项目编号:YWQN

20201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生于斯长于斯”的山西民俗节日文化生长并深深根植于三晋沃土之上。“悠久的山西历史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文化,作为全国石器文化的集中区、佛教文化的首善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古木建筑的博物馆、戏剧文化的发祥地,山西以其蔚为壮观的文化场景、钟灵毓秀的文化底蕴、寓意深刻的文化宝藏著称于世”,这段话侧面印证了山西是一座民间文化艺术宝库,其民俗节日文化也呈现出多元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冯骥才先生曾经提出:“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是一个民族的综合与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民族精神 DNA最鲜明和集中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创造。”山西民间广为流传的“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毛节”所包含的民间节日源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习俗和古代天文历法的观念与成果,是中华民族节日文化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看,“四大节”指春节、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和冬节(冬至节)相对应的立春躬耕、夏初劝农、秋祭神灵、冬日养藏,与自然界的四时流转相吻合。“八小节”则是山西人人伦道德、精神信仰的集中展示。这些看似繁琐的节日习俗,几千年来以农耕时代最小的家庭为单位生生不息,本质上充满了民众天真朴实的夙愿,呈现着劳动人民苦中作乐、辛勤耕耘且始终不忘初心、善良纯粹的美好品格。

一、山西民俗节日文化价值内涵

(一)祭灶节、鞭春牛、填仓节——勤耕则获、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追求

山西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老百姓民谚里常提到:“受了一年,只盼过年”,“受”在山西方言中指的是辛苦劳作的意思,人们在一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之后,过年前后的节俗准备充满了希望和祈福的神圣意味。祭灶节是山西人民比较看重的节日,人们认为灶神“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晋北民间谚语中也有“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的说法,一年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够衣食丰足,人们会把灶神像贴在灶台旁,用枣山、油糕、麻糖、糖瓜等供奉,希望甜甜蜜蜜的“糖瓜”能糊住灶神爷爷的嘴,也希望灶神爷爷可以上天言好事,“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填仓节是农耕文化和原始信仰的集中反映。山西大多数的乡村把正月二十作为小填仓,正月二十五是老填仓。《事物纪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历代封建统治者会举行鞭春之礼。“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填仓的民俗,填仓节这一天,人们会把水缸盛满,粮仓填满,讲究这天只进不出,民间晚上点灯祭祀仓神以祈求保佑,民谣唱道:“填仓爷爷填仓米,五谷杂粮拉到俺家里,瓮瓮里,囤囤里,到处填得满满的。”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成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

立春“鞭春牛”的习俗也是山西农村粗放型耕作模式的产物,初春解冻农村会在立春之日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象征性地用鞭子在春牛身上打三下,象征一年春耕和劳作之始。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开始演变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本地人认为鞭打春牛的过程需要红红火火,来年就会取得好收成。晋北地区有制作五色纸牛填充五谷的习俗,立春鞭打纸牛后群众会将四散的五谷取回家中,取义五谷丰登。填仓节体现了人们最为本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提醒人们投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之中,充分体现了珍惜春华的勤劳理念以及祈愿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具有深厚的历史性、浓郁的地域性以及积极向上的引导意义。

(二)端午节、六月六、寒衣节——孝老爱亲、慎终追远的人伦情怀

端午节在我国传统节日当中是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背后蕴藏纪念屈原的传说广为人知。但晋北地区又流传着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相关资料显示:“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无论是哪种节日传说,背后映射出来的是百姓植根内心的孝老爱亲文化观念。

六月六“走麦罢”——也就是回娘家的习俗,主要集中体现在山西晋南地区,“走麦罢”这句方言背后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小麦收成完”,出嫁的女儿,依照习俗和女婿一起带上由新打的麦子磨成的面粉和馍回娘家,分享粮食丰收的喜悦,回馈父母恩情,祝愿父母安康。

寒衣节也是表达对亲人感情的重要节日。按照山西风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送寒衣,百姓用五色纸做衣服鞋帽等,寓意寒冬时节为逝去的亲人遮风御寒,呈现出深厚的血脉亲情与真切牵挂。

(三)寒食节——忠孝至上、政治清明的民生愿景

寒食节作为起源于我省的重要傳统节日,它所蕴含的忠孝仁义思想影响深远。南朝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山西民间传说是纪念晋国的忠臣义士介子推。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的前一到二天过寒食节。吕梁柳林、中阳等地百姓用白面制作“子推燕”蒸馍,当地有“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在圪枣林”的歌谣。山西娄烦有在寒食节制作“寒燕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北宋汴京时期,百姓会“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东京梦华录》卷七)。晋南地区的百姓则在寒食节习惯吃凉面、凉糕等寒食,各地人们通过饮食的形式祭奠先贤,呈现出对介子推忠孝精神的广泛认可以及对政治清明的期许。

寒食节所呈现出来的正直忠孝、责任担当、重义轻利文化,对于塑造人们崇敬先贤的品格,推动社会和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些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精神内涵需要得到进一步挖掘,紧密联系新时代文化背景和实际生活,让更多人懂得忠孝礼仪思想,积极参与到发展、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伟大历程当中。

二、山西民俗节日的现代传承

除了相沿成习千百年的民俗节日之外,山西由政府主导、牵头举办的新型民俗节日也逐渐成为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了很多年,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共鸣。通过各类文献乃至媒体新闻报道等渠道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正在与现代社会发展形态和生活节奏逐渐同频,相融共生。身处我国提倡优秀文化传承、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有必要关注并积极探索民俗节日“现代传承”之道。

山西和顺作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在2007年的时候开始举办牛郎织女文化节,依据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围绕“牛郎织女传说”这一珍贵文化资源,开展为期半月的节庆文化活动,历时半个月左右,活动荣获过“最佳文化传承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和顺县、晋中市乃至山西省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洪洞县作为寻根之乡,每年4月1日至10日会举行清明节祭祖大典,这一大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民间寻根谒祖活动。当地着力打造大槐树移民遗址这一文化名片,以“感恩”等人伦情怀为主题,来自中国各地的移民后代向先祖敬香献礼,共同缅怀先祖。“大槐树下老鹳窝”为载体的“根祖文化”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每年祭祖大典可谓盛况空前,全国各地、海峡两岸数以万计的大槐树后裔会相聚于此,焚香叩拜,寄托“吾心安处是吾乡”的思乡之情,这一节日承载起了现代社会人们慎终追远、树高千尺不忘本,以及眷恋故乡的情怀。

除了集中主题式的新民俗节日,山西各地逐步打造出一批汇聚民俗表演为主的地方节庆活动,例如平遥中国年。平遥中国年活动是在“我在平遥过大年”活动和晋商社火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大型喜迎春节的活动,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在平遥古城举行,集逛花灯、背棍、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民间八音会等民间艺术之大成,融民俗性、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在受到媒体高度关注和肯定的同时,成为当地民众共襄盛典、一“饱”节日口福的盛会。

从新时代诞生的节日新民俗可以看出,节俗逐步从农耕社会文明脱胎而出,最初老百姓耕种所看重的敬天法祖、驱灾辟邪、风调雨顺的愿望逐渐多元化,节日的娱乐功能凸显,国家也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通过假期为节日增加了更多放松和喜庆的色彩,节日也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娱乐化的需求,“平遥中国年”等活动内容日益精彩丰富,是人们繁忙生活中休养、调节的宝贵机会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民俗节日与时代的融合共生

(一)深挖节日文化内涵,强化民族文化记忆

水有源,树有根。悠久的华夏文明、千年的文化基因融入山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镌刻在在山西人的骨子里。山西节日民俗当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和文化特色。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祭灶节、填仓节、立春鞭春牛等,这些节日都是农耕时期百姓适应天象物候、顺应大自然规律的表现,将自身生活与天地和谐相统一,充满了生活智慧。其次,从人文色彩的角度看,清明祭祖、六月六回娘家、中秋团圆、寒衣节送冬衣等节俗都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感,老百姓在节日中为在世的亲人带去温暖和问候,也为逝去的亲人举行祭祀祈祷,以各种方式表达血脉相连的深刻联系,年复一年的节俗传承,也在无形中强化了血缘纽带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日常生活观察还是各类文献资料中,都能侧面反映出山西民间各具特色、富有生气的节日习俗,生动“土”气的民谣谚语已经逐步被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淡忘。节日的传承振兴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政府可以组织专门力量对地方节日文化进行访谈、整理,在文化部门牵头下,有计划地组织地方节日文化活动等,贴近地方实际、开发独特的民俗资源,借助社会、大众媒体、新媒体手段的力量,渲染节日气氛,实现多层次、立体式的传播, 赋予传统节日以新时代的朝气, 提高民俗节日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同时对节日文化内涵进行深挖,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记忆,让民众了解节日背后的思想情感与价值,促使民众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节日文化,更好地延续三晋文化根脉。

(二)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满足民众精神需求

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传统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新旧的文化因素更替是持续的历史过程。”在文化记忆与仪式演述中,作为文化表达和交流行为的民俗节日既是中华民族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发展,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①

传统文化如果不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共生,就很容易面临消亡的命运。民俗节日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好地传承下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和文化品质追求的提高,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化已是众望所归。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无论出于那个时代,无论生活艰辛还是富有,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曾提出“传统节日的三大层面也可归结为五大要素:信仰、人伦、传说、饮食、娱乐”“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围绕家庭的伦理来展开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所谓内聚就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精神情感中心”。因此,在家庭伦理的养成角度,家庭内在聚合力对于传承节日文化精髓起到天然的促进作用,积极维系老一辈沿袭至今的习俗,而不是仅仅作为节日的“旁观者”,让现代人们在亲情的温暖中感知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和精神共鸣,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升华。

(三)彰显节日民俗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们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节日的传承背后折射出来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不同的文化登上国际舞台,借助媒体等大范围、快速传播, 各民族文化的竞争日益凸显。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同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扎根本土、走向世界, 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民俗节日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软实力, 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主义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节日文化所彰显的独特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必然可以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千年传承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只有在思想上支持和认同节日文化, 才能使其拥有源源不断的传承动力,借助节日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言行,在思接千古的前提下植入现代生活理念,赋予其崭新的动能,重塑当代民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也是重拾中华民族良好道德风尚、记住美好乡愁、自立世界文化之林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毛巧暉:《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中国艺术报》2021年2月24日第007版。

参考文献:

[1]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2]萧放.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J].民间文化论坛,

2005,(03).

[3]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N].中国艺术报,2021-02-24(007).

[4]张余,曹振武.山西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5]郑莉娟.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领下青年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

89-92.

[6]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靳梓瑜,山西吕梁人,山西工商学院讲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节日山西价值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山西农大与山西云时代共建智慧农业创新中心
“书”写山西 以艺战疫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一粒米的价值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给”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原版动画片在体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