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房佳杨,李 丽
(1.四川省隆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中心,四川 隆昌 642150;2.四川省隆昌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四川 隆昌 642150)
隆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处隆昌市东南部,涵盖胡家镇、普润镇、界市镇等8个镇(街道),幅员面积约430km2,占隆昌市市域总面积54.2%。隆昌市坚持成渝经济圈保供固安全重要基地、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高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全面落实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部署安排,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累计发展稻渔产业110.39km2,占产业园水稻面积的73%,稻田虾产量占全省总产量21%,稻虾产业产值达44.17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65%以上。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3804元,高出当地平均水平32%。产业园稻渔主导产业带动农户5.18万人增收。
1.1.1 坚持因地制宜 隆昌市拥有位居全国第二、四川省第一的水轮泵提灌工程,能满足全市80%以上的生产用水。建成有高标准农田180km2,水利工程和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优势,为发展高标准农田下的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隆昌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3℃,高于小龙虾主产区湖北潜江1.3℃。隆昌独特的地理气候,更有利于小龙虾冬季的繁殖生长,比湖北、湖南等地区提早1个多月上市,小龙虾上市期多3个月以上,能实现错季销售和全年产虾。
1.1.2 坚持规划引领 绘制产业发展蓝图,根据隆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署,与相关规划衔接,高水平编制了《隆昌市稻渔综合种养五年规划》《隆昌市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规划》《隆昌市古湖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推进稻渔产业由小到大、到强、到精,逐步形成园村一体化、产村融合的发展格局。
1.1.3 坚持科学布局 健全产业链功能板块,形成了由稻渔科技研发创新中心、“稻渔”产品加工物流服务核心区、农旅融合休闲观光带、“稻虾共生”核心优势提升片区、“稻虾共生”示范带动扩展片区构成的“一心、一核、一带、两片区”整体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融合示范、综合服务、乡村旅游等核心功能要素完备,稻渔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冷链配送、创业创新平台等配套新业态健全,构建了现代要素集成、区域功能互补、产业链延伸升级、生态循环发展的稻渔产业园。
1.1.4 坚持精准定位 立足“一田两收,一水两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粮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结构优化、基地壮大、加工增值、科技创新,建设水稻综合种养高质高效先行样板,立足成渝经济圈城市群,建设长期稳定的粮食供给保障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避免出现企业唱独角戏的现象,产业园90%的农民深度参与稻渔产业发展,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推动产业园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园形成政策、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融合的良性循环。
1.2.1 培育一片良田 以“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目标,按照标准化稻虾基地要求,建成高标准农田1.8×104hm2以上,占园区耕地面积的67%以上,建成万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个、333hm2以上的2个、66hm2以上的8个,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7.3%以上,推进水稻和稻田虾两大主导产业互促联动、循环发展。
1.2.2 织密一张水网 依托隆昌河、龙市河、渔箭河,完善水利设施,新建排灌渠5.79km,新建山坪塘49口、新建蓄水池29口、新建囤水田152处、新建提灌站21座,配套给水管道4.7km、基地渠道3.4km,连接产业园渠道17km,配套水利工程完好率达85%,有效灌溉面积超75%。
1.2.3 连通一条环线 规划改扩建产业园道路55km,改造提升黑化路面25km,串联产业园内国道15km,形成产业园8个镇道路小环线,连通106km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道路大环线。
1.3.1 构建特色化产业体系 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和内江市“5+3”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推进隆昌市“1+4+10+16”园区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园区阶梯体系。
1.3.2 健全标准化加工体系 引进培育旺旺、恒通、争华等15家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工业园区精深加工为主、产品基地初加工为辅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依托各类农产品加工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5%。
1.3.3 完善区域化流通体系 建成隆昌粮食综合物流中心、凯信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凯迪现代物流园,整合建立镇、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100个,形成了市、镇、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探索“电商+社区店”等新模式新业态,农产品网络交易额突破1.28亿元。
1.3.4 壮大特色化品牌体系 围绕生态、绿色、有机主题,以隆昌“中稻晚稻再生稻、红鲤白鲫小龙虾”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培育隆昌稻田虾、稻虾米等农产品品牌25个,使用“甜城味”公用品牌的企业14家,建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优质农产品品牌体系。
1.3.5 创新融合化产业模式 注重以工促农,加快建设中国休闲食品之都,培育食品制造企业44户、产值达39.3亿元。注重以商兴农,举办“中国·隆昌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建成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3个、全国稻虾产业强镇1个、省级稻渔主题公园1个,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
1.4.1 强化土地保障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流转土地240.12km2。培育农民合作社536个、家庭农场352家,规模经营面积达90.05km2。积极探索“点状供地”用地模式,新增农村建设用地0.27km2。
1.4.2 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引、银行融、社会筹”多元投入机制,2017年以来,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财政资金103.9亿元。出台《隆昌市稻渔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兑现奖扶3160.5万元。创新开展稻渔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给予农户保费75%补贴,与四川农担公司创设2.3亿元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98.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58.7%,同时撬动社会资金5.6亿元。
1.4.3 强化人才保障 实施“隆昌英才”“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职业农民培育”等人才工程,引进农业专家人才318名,培养农村家庭能人15.6万人、新型职业农民3237人,回引返乡创业农民工1153人。
1.4.4 强化技术保障 出台《隆昌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隆昌市食用小龙虾养殖技术规程》,合理控制稻渔田化肥施用量,稻渔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
1.5.1 推行“三股合一”模式促增收 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资产入股,农业公司以资金技术入股,公司每年支付农户固定土地租金,并按照村集体与入股农户8:2的比例,将每年纯收益的30%进行二次分红。该模式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3.8万元,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1.5.2 推行“三投入三收益”模式促增收 农户将闲置农房出租给村集体,村集体投入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后转租给民宿公司,再由公司投入资金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该模式,农房主通过收租金、在民宿务工、出售农产品等年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民宿公司每年盈利可达100万元以上。
1.5.3 推行“贫困村+专合社+农业公司”模式促增收 贫困村利用财政专项扶贫基金成立专合社,由专合社与农业公司合作发展稻渔等产业,村集体每年获得公司纯收入8%的收益。该模式,贫困村村集体收入可达10万元。
隆昌地属浅丘,由于农业项目资金有限,园区部分农田还未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个别经营主体投入不足,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宜机作业的要求。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足,隆昌现有稻渔、柑桔等各类农业产业园区7个,基本是按品种属性来划分基地范围,限制了农业产业规模效益发挥。园区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数量少,受经济实力限制,所建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不足,产业融合度不深,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未充分释放。稻田虾、稻虾米等农产品主要在川渝部分城市线下销售,线上销售渠道窄,品牌影响力不足。种养殖从业人员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使用科学技术进行栽培工作的意识,种植方法不够合理,缺乏市场长远目光,在没有奖补措施的情况下,自觉参与、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制约着农业农村高质高效发展。
以农业园区为抓手,加强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加大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路网、渠网、管网、电网的配套,积极推进宜机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努力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提升。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村机电提灌,推进沿江、沿河机电提灌站建设和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开展提灌设施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示范建设。“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3.34km2以上、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4km2以上。新扩建稻渔产业40km2以上(其中标准化基地20.01km2),每年新发展10km2左右(其中标准化基地3.34km2左右),全市稻渔产业规模达到133.40km2以上(其中标准化基地66.70km2)。
在稻渔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后,逐步提升稻渔产业初加工水平,提高商品化处理覆盖面,根据产业布局,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点,在田头实现初步分级、冷链运输。依托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园建设,引进企业集群开发。依托保鲜、加工、贮藏的技术进步,形成针对不同需求的终端客户配送、农超结合、合作经销商等多层次、多元化相结合的销售网络。培育专业化的农村经纪人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市场标准化信息、品牌建设、价格咨询、产品初分级等服务,以满足提供参与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需求。支持开展国家、省、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团,推动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龙头企业入园区、建基地、联农户,支持农业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推动多元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烘干冷链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平台企业。引导大型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稻、小龙虾初(精)加工企业5个,加工冷链仓储能力2×104t(2×104t)。
以内江市“甜城味”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战略,做强隆昌特色区域品牌,做优企业知名品牌。充分挖掘“隆昌稻田虾”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影响力,引导各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社积极申报特色产业商标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着力争创隆昌稻田虾、隆昌虾田米、隆昌再生稻、隆昌红美人(柑桔)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继续巩固提升“丽香隆”“隆农联合”“众口夸”等香米,“卓异”小龙虾,“白鹤林”“石牌舫”“桔博园”等柑桔,“均易润泽”核桃,“泰昌源”竹笋等特色产品品牌,争创绿色食品8个以上,广泛推广专卖店直营、区域经销、网络联营等营销模式,提升特色产业效益。做好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与商标保护,实施好品牌监督管理。积极引导各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西博会、特色产品推介展销会,提升隆昌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8所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建设稻渔产业研究院、国际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智慧渔业综合平台为载体,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渔业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建设内荣成渝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营销服务等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
探索建立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评价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考试、认定、注册等程序,制定明确的分级分类认定标准。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养农业农村管理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制定培训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分类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对象数据库,分层分类实施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等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