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婷,李维贤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以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愈发渴望回归自然和追求简朴的生活。植物染作为古老的传统工艺,集文化、功能、美感于一体,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植物染在服装中的运用也受到学界和服装界的广泛重视和深度研究,主要包括对植物染的溯源和植物染在面料材质上、色彩染料上、染色工艺和图案上的运用及其性能等的研究。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植物染的历史是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主要从色彩学和地域民俗学两个角度进行追溯。
吴爱峰[1]系统分析了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嬗变并针对草木染艺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历代学者从目前植物染发展困境角度对传统草木染的品类、运用途径、艺术构成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草木染在中国各时期的发展状况,根据其表现语言所特有的形式与蕴含的思想观念,分析总结我国草木染的优缺点以及草木染在纤维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陈可盛[2]对传统蓝染艺术的定义、内涵、图样、工艺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归纳其表现多样化的艺术特点,结合了现代男装发展趋势。王艺璇[3]从语言学、历史学等角度并运用理论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历史脉络和文物研究,对中国传统紫色系相关历史文化、染材及染色工艺、设计风格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其社会运用法则及色彩搭配。郎青[4]主要从色彩学、民俗学等交叉学科出发,系统梳理了历代文献中的服红资料,讨论传统染红工艺以及红色在纺织品上呈现出的色相,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染红审美文化,根据其演变过程,从源头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学者张晓盼[5]以云锦的植物染为切入口,梳理每个朝代植物染云锦色彩作为御用织锦色彩的演变过程,归纳植物染色谱,构建以植物染色为基础的云锦色彩体系构架,补充云锦研究体系中植物染工艺研究的部分空白。张雷[6]主要从历史学、服饰工艺和市场经济学等角度,对荆楚地区染织脉络及纺织印染史进行系统研究,探索传统民间蓝印花布工艺技术与历史文化,运用“色彩还原法”并结合天门蓝印花布工艺特点及其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创新性地提出了天门蓝印花布的现代创新技术和现存织物的现代数字保护方法等。范彦晓[7]从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调研了白族地区植物染料和相关资料,通过文献整理和实地考察方法,对大理白族当地的植物染色实践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在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植物染色的保护策略和传承方法。
李维贤等[8]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植物染丝绸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其表现技法、作品形式、材料运用的特点及其对作品主题、风格的表现与烘托作用,为研究植物染服装拓宽思路。裴婷[9]通过归纳茶染与土布在文化、色彩、形制上的契合点,整理茶染土布与服饰的契合点,在设计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多种装饰技法在茶染土布上进行创新探索,并将中国茶染土布与西方裁剪相结合,为植物染男装设计创新提供艺术表现技法上的启发,填补男装设计的空白。孟思[10]选用栀子黄、栀子蓝、茜草、儿茶、石權皮、板栗壳、诃子7种不同颜色的草木染料在真丝面料上进行染色,研究用这7种草木染料染色的真丝面料的抗紫外性能,增加织物的附加值,以开发具有抗紫外性能的功能性真丝植物染面料,从植物染本身天然健康功能的角度着手研究。仲济滢[11]将理论与实际发展相结合,以色彩审美为基点,对植物染应用于羊毛织物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以及实用价值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验操作。
学界除了喜欢研究植物染的历史溯源和植物染与面料的结合创新外,还喜欢研究某种植物染材或色彩在服装中的运用。如学者杨杨[12]从“艾草染”实验中归纳总结“艾草染”与服装造型、面料的关系,并提出“艾草染”的推广方案。郑媟予[13]分析了“紫草染”现状,将“紫草染”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新性探索了紫草染的色彩、质感和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女装设计中。孙艺菲[14]将茜草染色与其他红色植物染料进行简要对比,分析中国茜和印度茜在不同条件下应用于6种不同面料上所呈现的染色相。张丽媛[15]研究最常用的染黑植物染料是五倍子,根据其染色原理、染色工艺和提取方式,加入一定比例其他植物染液进行混合,最后将成果运用于服装设计中。董雯婷[16]梳理了我国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茶文化和茶染技术的发展情况,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类茶叶进行染色实验并归纳相关染色性能及色相,再将实验色相运用于女装设计中。
姚纳川[17]通过分析当代扎染艺术在现代礼服设计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总结当代扎染艺术在礼服设计中的应用规律、审美内涵以及创新点,提出适应现代扎染礼服设计的理论与设计方法。罗羽珂[18]通过对传统蜀缬染色的历史和技法进行研究,根据现代女装设计需要,重新梳理蜀缬传统技艺,以扎花和染色为基点,归纳传统技法,总结蜀缬的艺术形式和独特性,并以艺术思想和现代眼光为基准,提出将传统蜀缬运用于女装设计的可能性。翟皓雯[19]主要从服装设计学、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拔染工艺在女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试剂、艺术形式和工艺工程进行分析并实地考察西南少数民族拔染、扎染工艺,总结出拔染所适应花型,并与植物染、剪纸等民间技艺结合创新并加以实践。齐孝果[20]主要从服饰工艺、历史学、设计美学角度对布依族枫香染艺术在男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通过梳理传统布依族枫香染的历史脉络和形式语言,主要从图形、色彩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其与男装设计的结合进行探索。
颜瑞[21]通过对传统草木染图形的研究,尝试探索出传统草木染在当代视觉语言中更多的可能性,从传统草木染工艺中寻找方法,重新构建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图形生成方式,以当代视觉设计的眼光解读草木染图形,探索古人造物智慧的本质,并形成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图形创作体系,为传统草木染带来新的形式语言并广泛运用。陈晓风[22]简要整理了草木染的发展脉络、技艺类型和审美特征,从艺术学的角度对宋代染织几何纹的题材类型和图案构成进行了分类并分析其流行的文化成因,进而以品牌分析形式探索草木染服饰中几何纹的表现形式并阐述如何将其运用于休闲女装设计中。石岳[23]通过分析植物拓染纹样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其现存问题进行总结,以具象、抽象的图案造型重构的思维与设计方法为手段,将多元化工艺相结合,多角度探索植物拓染纹样的表现形式,并结合现代服装流行趋势,研究其在服饰设计中的整体运用形式。孔伊凡等[24]采用调查法分析了市场上草木染品牌现状,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捶草印花工艺流程、艺术特性进行记录总结,研究其在纺织品中的运用现状,提出捶草印花工艺应融入新生代设计力量,并在材质工艺、图案造型、色彩搭配及品类风格方面进行创新,继续秉持着可持续设计理念。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社会对回归自然的需要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对服装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满足审美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还要满足养生和保障身体健康安全的需求。因此,对于植物染在服装中的运用,对特定人群进行功能性探索也是学界的研究方向之一。武榕芳[25]通过大量的实践对植物染料提取、植物染色工艺、植物染色在婴幼儿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流行趋势对传统植物染色技法和工艺进行了改良设计,更好地适应了工业化生产且具有人性化。韩军等[26]对天然染料的分类进行了简述,综述了具有抗紫外性能的天然染料在纺织品染色中的运用,展望了具有抗紫外性能的天然染料的发展方向。刘源源[27]以自然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研究了草木染在孕妇装中的创新运用,根据草木染的特性及不同染材染色的色彩分析,结合孕妇孕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与孕妇装的造型、面料、色彩等设计特征,根据目前市场中的孕妇装使用情况,探索传统草木染在孕妇装中的新艺术表现形式。
植物染作为一种传统而独特的工艺,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性,又符合当下可持续自然发展需要,成为学界和服装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主要从植物染的历史学、植物学、色彩学、民俗学和设计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植物染的历史渊源、与不同材质的运用尝试以及对染料和色彩的探索、对染色技法和形成图案的探索、对植物染功能性的探索。
目前,对植物染的研究成为一种流行,以探索其染色技法和色彩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和概念性设计为主。其中,研究相对成熟的是对植物拓染的研究,由于其本身带有天然个性和诗意的特性,使植物拓染能很好地与现代服装廓形相融合,展现出年轻时尚的气息。运用吊染、云染、扎染等技法设计出大块面视觉效果也是现代市场流行之一。在植物染实际运用方面,有探索和创新价值的是各学院的毕业设计,多以概念性艺术设计为主,如南京艺术学院的将植物拓染、锈迹染和永生花装饰相结合的艺术服装系列以及将植物染、锈迹染和押花相结合的衍生系列,创新点在于不局限于传统染色面料,而是采用多种现代材质以及将现代廓形—礼服和西服作为创作原型,实现植物染的时尚创新设计。
总的来说,植物染在服装中的运用目前已经广泛受到学界和时尚界的关注,但从深度或广度来看,仍有较大空间有待探索,比如各种面料与植物染碰撞出的艺术效果、植物染技法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以何种形式呈现能被年轻一代所喜爱并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结合如今盛行的可持续性环保主题进行植物染的创新设计,引导消费者转变“用毕及弃”的消费观念,解决化工污染、服装行业污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