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海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杨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宿州 234118)
现代肉鸭养殖产业应加快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导养殖户向着适度规模方式转变,并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的放牧养殖管理方式,由放牧养殖向着舍饲养殖转变。当前在肉鸭养殖领域,高架网床养殖方式和稻鸭鱼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已经成为两种比较常见的养殖模式。高架网床养殖模式之下肉鸭的粪便通过网眼流到地面,减少了肉鸭与粪便的接触,降低了经粪便传播疫病的风险;饮用干净的自来水,降低了经水源传播疫病的风险。粪便经消毒处理后再还田,减少了环境污染。肉鸭完全不需要到水域放牧,避免了对水源造成污染。便于清洁、消毒管理的饲养环境大大降低了肉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减少了兽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成活率,降低了饲料损耗,节约用水量,不需要垫料,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使肉鸭养殖产业逐步向绿色环保无公害养殖方向发展。
鸭场宜选择在远离村庄、交通便利、地势干燥、安静、水源充足、供电正常、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鸭舍建筑面积根据养殖规模设置。网离地面50~60 cm,脱温室20~30 m2/隔,网眼1~1.5 cm大小;育肥舍1m2/隔,网眼2 cm大小[1],围栏高度25~30 cm。舍内网床下面为半倾斜的水泥地面并在低处设置排水沟,方便冲洗地面鸭粪,粪水收集到沉淀池,经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干湿分离、净化处理后粪渣作有机肥还田,净化后的水可重复再利用于冲洗圈舍地面或灌溉周围农田。
1.2.1 鸭苗选择
规模化肉鸭养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从肉鸭品种角度考量,充分掌握肉鸭的生产能力适应能力,要选择适应能力相对较强高产稳产的优质肉鸭品种。在雏鸭选择过程中要保证肛门干净,不存在黄色的稀便附着,脐带吸收良好,不存在血痕,腹部收缩良好,眼部腿部压爪,不存在畸形。符合上述以上条件,都是健康的雏鸭。上述的诸多条件如若有一条不符合标准就不能够引进,因为弱雏的育成率相对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很容易加重疾病的发生流行,不利于提高规模化养殖效益。
1.2.2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在育雏之前应该对育雏舍进行全面的清理和卫生消毒,先将地面和墙壁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然后使用0.5%的百毒杀溶液和0.5%的抗毒威溶液或者3%的氢氧化钠溶液交替喷雾消毒。上述消毒程序完成之后按照每立方米空间选择使用高锰酸钾20 g、福尔马林40 ml的比例混合之后进行熏蒸消毒,密闭圈舍12 h熏蒸消毒时,应该将饲料槽饮水机和饲养管理用具放入到育雏舍当中一同消毒。圈舍消毒完毕之后,将通风口打开让空气对流,及时将圈舍当中的消毒气体快速排出。育雏舍经过严格卫生消毒之后,禁止没有消毒的设备进入到圈舍当中防范新的病原引入。
1.3.1 育雏保温期
进雏前,雏鸭舍升温至33℃~34℃;进雏后,每天降温1℃~2℃;到雏鸭7日龄,温度降至26℃~27℃。由低到高,进雏时控制在50%~60%,7日龄时,控制在60%~65%。30~50只/m2。柔光,24 h全光照,白天利用自然光,晚上鸭舍内在距离网床2 m高的地方按每30~40 m2吊1个15 W的白炽灯照明[2]。育雏期间略开一点窗子,避免通风过大,造成雏鸭拥挤、扎堆。采用乳头饮水线自由饮水,采用自由采食或定时喂料均可,及时清理粪便及废弃物。
1.3.2 湿度养殖密度调控
湿度对雏鸭的生长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湿度的或高或低都会对雏鸭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湿度过低会使得圈舍当中的尘埃显著增多,再加上饮用水供给不足,雏鸭会出现轻度脱水,影响到鸭群的正常生长和正常发育,造成整个群体的均匀度相对较差。湿度相对较高,粪便的分解速度逐渐加快,产生大量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病原微生物也会大量聚集,很容易出现发病。
一般情况下,育雏阶段第1~2周圈舍的相对湿度调控到55%~70%,第3~4周调控到65%~75%,第5周调控到70%~80%。并在此基础上要控制好养殖密度,加强鸭舍的通风换气。一般情况下第1周每平方米养殖雏鸭30~40只,第2周下降到15~30只,第3周调控到10~15只,第4周控制在8~10只,第5周控制在6~8只,第6周下调到4~5只。在育雏阶段除了要做好防寒保暖,温度、湿度调控之外,还应该加强通风换气。通风量到大小,主要结合雏鸭的年龄和外界季节的变化综合确定,当外界温差相对较大时,可以在雏鸭6~12日龄开始通风并逐渐过渡到半通风模式。如果鸭舍内外部温差不大,一般在5日龄进行通风换气中,后期要保持全通风模式。圈舍温度相对较高,要及时进行通风换气,避免温度突然升高,湿度较大引发雏鸭中暑。
1.3.3 分群处理
在雏鸭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做好鸭群的巡视检查工作,将大群当中的病弱残鸭单独挑出进行集中养殖,强化护理,合理用药,减少传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几率。做好定期巡视检查是雏鸭饲养管理的重要工作和日常工作,及时掌握鸭群的各种情况,能够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结合雏鸭的生长发育情况,应该根据其年龄大小进行妥善有效的分群,这样能够保证强度不同的鸭群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提高群体的整齐度,方便管理。
在检查过程中,要求饲养管理人员要密切掌握鸭群的采食情况,饮水情况,精神状态,排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发病,应该将患病鸭、疑似发病鸭单独隔离,有效防范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否则有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应该做好全过程的生产记录,每个鸭舍鸭的来源,投入品的来源和保存饲料消耗、用药情况、疫苗免疫接种时间、鸭群的发病情况、疾病诊断、治疗情况、生产销售情况都应该详细的记录,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档案,并由专人进行妥善保存,建立起生产销售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追溯制度,当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追溯。
1.3.4 育雏脱温期
温度由26℃~27℃逐渐降低至19℃~20℃,湿度由60%~65%逐渐升至65%~70%。饲养密度控制在15~25只/m2。光照控制在24 h自然光和灯光相互接应。转入脱温室后,窗、门打开,逐步走向适应期。乳头饮水线自由饮水,保持饮水充足。用全价中期限饲料,自由采食。及时清理粪便、废弃物。
温度由19℃~20℃逐渐转为常温。湿度保持65%~70%。饲养密度控制在8~15只/m2。光照控制在24小时自然光和灯光相互接应[3]。日常强化通风换气,乳头饮水线自由饮水,保持饮水充足。用全价中期和其他后期配合饲料,自由采食。及时清理粪便、废弃物,坚持全进全出。
在肉鸭饲料中添加微囊丁酸钠250 ppm可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并显著提高过氧化物歧化酶、极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酶,丙二醛极显著下降。添加微囊丁酸钠总体上提高了机体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改善肉鸭性能和蛋品质,微囊丁酸钠效果显著优于制粒丁酸钠。在肉鸭期育肥期间饲料中添加400 ppm植物精油,或300 ppm植物精油和200 ppm微囊丁酸钠,在8周内可以显著提高肉鸭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植物精油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5.57。
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减少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控制病原传入和场内传播等,这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方法。实施“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加强引种管理,从主要传染病阴性(如高致病性禽流感H5和H7亚型、鸭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禽霍乱等)的养殖场引种,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做好不同日龄群体分舍饲养;蛋筐应经过浸泡消毒才能入场;空舍期应进行清洁消毒;及时淘汰和清理病死禽,并作无害化处理。
肉鸭生产过程中药剂因素普遍存在药剂因素较多会严重影响到主要的健康生长发育,所以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调控好鸭群的身体健康,避免应激因素损害鸭群的身体。平时饲料搭配过程中应该注重饲料种类的多样化,在饲料当中可以添加维生素C或者普琥珀盐酸,每公斤饲料可以添加维生素C 500 mg或琥珀盐酸200 mg,这样能够消除拥挤、转群、分群、饲料更换、高温、寒冷、噪音、空气污浊对鸭群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刺激。结合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应该定期选择药物进行预防。
在开展药物预防过程中,应该掌握正确的用药原则,掌握鸭群的活动状态和产生情况,把握最佳的用药实际,坚持预防性用药为主,治疗性用药为辅的原则。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该由官方兽医人员开具处方,明确药物的使用量,使用种类,并做好用药记录工作。日常生产过程中,如果需要在饮用水或者饲料当中添加抗生素添加剂,应该严格落实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执行严格的休药期,要规范使用国家限定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上市7天以内不能够使用含有任何药物或者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原料,要保证鸭肉品质健康,不存在严重的药物残留。
另外,为了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需要做好带鸭消毒工作,一般选择使用刺激性相对较小,无毒副作用,不存在腐蚀的消毒剂,常用的为0.3%次氯酸钠溶液、0.3%菌毒净溶液,坚持每周消毒1~2次。环境消毒可以选择使用0.5%百毒杀溶液或0.5%抗毒灵溶液或3%氢氧化钠溶液交替喷雾消毒,注重做好养殖圈舍、用具、饲养场地、排污沟以及路面的喷洒消毒,每周消毒1~2次。
根据本地疫情选择疫苗种类、确定疫苗的来源,按疫苗保存和使用要求进行免疫。实施合理的免疫程序,开产前应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H5和H7亚型)、鸭瘟弱毒活疫苗、鸭坦布苏病毒病弱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禽霍乱流行场应免疫禽霍乱疫苗,雏鸭需免疫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H5和H7亚型)、鸭坦布苏病毒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加强巡查,及时发现早期发病症状,及时送检诊断疾病,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时,要尽早报告当地兽医管理部门。针对大肠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等多发细菌病原,定期开展病耐药性检查,选择敏感药物,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抗菌药的使用。
在药物选择和药物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针对某些细菌性传染性疾病,一定要严格落实病原分离鉴定制度,掌握疾病的种类,发病流行原因,并在治疗之前进行严格的药敏实验,通过有效的筛选明确高敏抗生素。在用药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最佳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比例,做到科学搭配,合理使用,保证药效持续周期较长,避免不规范用药,胡乱用药所造成的用药耐药性显著,增强切实提升肉鸭疫病的治疗效果,确保将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养殖安全。例如在肉鸭养殖领域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浆膜炎是两种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发病进程相对较快,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批量的鸭死亡。
治疗鸭病毒性肝炎可以选择使用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生或者高免卵黄抗体,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每只鸭子使用1.5 ml,同时加入卡那霉素、头孢类药物,能够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饲料当中添加黄芩、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紫金牛、茵陈、乌梅、枳壳、甘草等中成药,连续使用一周,能够达到协同治疗的目的。鸭传染性角膜炎在防控期间可以选择使用10%氟苯尼卡300 g添加到300 kg饲料中,每天1次,连续用药3 d,同时对未发病的鸭群选择使用1型、2型或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进行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降低该种疾病感染死亡率。
(1)条垛式堆肥技术。地面需硬化,建设大棚。粪便与辅料比例遵循碳氮比(20~25):1的原则进行混合,最适含水量为55%~60%,堆体高度为1~1.2 m,一次腐熟时间为2周,堆体温度需达到55℃~65℃,每隔3天进行机械或人工翻堆,彻底腐熟需60 d。
(2)蚯蚓大棚养殖技术。建大棚,地面不能硬化,蚓床宽1~1.5 m,高30 cm,长度根据场地确定。中间走道70~80 cm。饵料为粪便:草料(3:2),需充分腐熟,1个月左右适时添加新的饵料。蚓床最适温度20℃~27℃,最适湿度65%~70%。
(3)异位发酵床技术。粪污在贮存池内混合均匀后转移至喷淋池,再用喷淋机将粪污均匀喷淋在发酵池铺设的垫料上,含水量为55%~65%。垫料需按一定配比在发酵槽内翻抛均匀。发酵槽垫料表面以下350 mm处的温度48 h应上升至60℃以上,并在此温度下保持24 h后,可再进行下一次粪污喷淋。用翻抛机进行由底向上的深度翻抛,每1~2日翻抛1次[4].
(4)高温密闭发酵技术。工艺一高温密闭仓需控制物料水分为40%,需添加耐高温发酵菌剂,粪便与辅料比例遵循碳氮比(20~25):1的原则进行混合,一次发酵时间为8~10 h。需建堆肥场进行二次发酵,时间为15~30 d。工艺二无需添加辅料,按1000:1比例添加发酵菌剂,温度90℃~100℃,发酵时间7 d,无需二次发酵。
(5)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技术。根据不同时期肉鸭粪便N、P含量和不同作物主要养分需求量,在土壤耕耙时,按25%~50%比率施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作基肥,翻耕耙入土层中进行中层深施。有机肥和化肥作为基肥均在作物小苗移栽或播种前1~2 d一次性施用,基肥与追肥比例为5:5。施追肥及其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按正常进行。
肉鸭养殖周期相对较短,养殖成本投入相对较低,是基层地区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在肉鸭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认识到传统养殖模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疫病高发的情况,转变传统认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养殖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