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友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连江镇畜牧兽医站,安徽定远 233260)
生猪生产是滁州市连江镇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仔猪经常会发生黄白痢病症,对当地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会为养猪户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统称,其致病原因通常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埃希氏菌所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初生仔猪容易受到感染,具有致死性高的特点。
黄白痢致病原因是大肠杆菌侵入仔猪肠道,并在肠黏膜上粘附菌毛,繁殖速度非常快,一旦仔猪染上这一病症将会出现腹泻现象,若是治疗不及时或病症加重时便会死亡。仔猪黄白痢在各个国家的发病率都非常高,因此加强对仔猪黄白痢诊断与防治很有必要。
带菌母猪是引起早发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感染源,当初生仔猪与带菌母猪亲密接触后,便会大概率感染早发性大肠杆菌,或母猪粪便带有大肠杆菌病菌,养殖人员若处理不到位,那么就会在猪群中引发大面积的感染,对仔猪的饮水、饲养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仔猪死亡数量越来越多。早发性大肠杆菌的侵害对象为出生1 d~3 d的仔猪,患病症状非常明显并且发病速度较快[1]。
猪肠道中有着大量菌群,而大肠杆菌则有着一定的致病因素,由于成猪在排泄时会将这些病菌带出,一但仔猪接触就会由于这些病菌进入体内而导致黄白痢病症的发生,如舔啃母猪皮肤、猪舍或乳头等部位。同时,母猪产后乳房发生炎症也会导致仔猪引发黄白痢;妊娠母猪饲养管理不到位,导致所产仔猪瘦弱,抵抗力低下,容易引发黄白痢。临产或泌乳母猪饲料更换频率较快,没有根据母猪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明确饲喂量,饲料喂养量增减不科学,导致母猪分泌乳汁受到到影响,当仔猪哺乳后改变了消化系统,最终患病。对泌乳期母猪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引起其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降低了仔猪的身体免疫力,这同样也是最终导致仔猪发病的一大因素。若是母猪喂养饲料能量过高,乳汁浓稠不均衡,并且乳脂含量明显增多,提高了仔猪感染黄白痢疾的机率。在仔猪的初奶中,由于特异性抗体球蛋白的缺乏,所以第一胎仔猪的患病几率更高。
和早发性大肠杆菌不同的是,迟发性大肠杆菌的侵害对象为进入哺乳期的仔猪,感染仔猪的消化道,导致仔猪排出黄白色或乳白色的稀粪。引起迟发性大肠杆菌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几种便是饲养管理不到位、养殖环境卫生差以及气候条件不稳定等,但致死率相比于早发性大肠杆菌较低,但会显著减慢仔猪的生长速度,对仔猪的生长造成影响。
初生仔猪肠道消化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胃酸分泌能力较弱,无法起到对细菌的灭杀和抑制功能,进入猪肠道的病菌繁殖速度非常快,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影响猪胃肠的消化功能,刺激肠道黏膜,从而发生卡他性肠炎。仔猪肠道内容物由于没有快速消化,在肠道中腐败或发酵,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猪肠道蠕动频率,使肠道不能正常地消化,最后导致腹泻,如黄白痢[2]。另外,母猪奶水质量差、人员对仔猪补饲时间不合理或饲料喂养不到位等,同样也会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黄白痢病的发生。
引起仔猪黄痢症的原因主要有猪体内的细菌和生长环境。通常情况下,一周龄内的仔猪容易感染黄痢,如仔猪初乳吃的不及时,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病,若是一头仔猪患有病状,那么其他仔猪很快也会被传染,这种病症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季节流行特点不明显,任何时间均有可能发生,但往往春季母猪产仔时最容易引发的,无论是经产母猪还是初产母猪所产仔猪都很容易发病,对3月龄以上的仔猪受感染率较小。
出生7日龄以上的仔猪容易感染仔猪白痢,是对2~3周龄仔猪影响较大的一种病症,但一般情况下仔猪到1月龄发病率明显降低。造成这一病症的主要原因是人员喂养母猪不合理,饲料质量较差影响母猪乳汁,当仔猪吸食后降低了抵抗力,或阴雨潮湿、天气剧变等都会引发本病。和白痢相同,仔猪黄痢同样有着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一经发现便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将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传播[3]。
仔猪患有黄痢病时,将会出现十分严重的腹泻现象,尤其是刚出生3日龄的仔猪更需要注意,多在10~14h内仔猪会突然虚弱发病,最终导致整窝仔猪都会患有此病,仔猪黄痢的主要症状是下痢,排出淡黄色且较稀的粪便,有着强烈刺鼻的腥臭味,并且上面附带气泡。仔猪黄痢会使仔猪频繁腹泻,在仔猪行动的状态下稀便会从肛门自动排出,所以仔猪的尾巴处经常有着很多污粪。仔猪患黄痢发病时精神不振、站立困难、行走摇晃,嘴巴无力进而无法吸食母乳,体温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并且不会伴有呕吐现象,但身体严重缺水,在一定时间后便会昏迷、衰竭而死。
病理改变以急性卡他性胃肠炎为主,少部分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十二指肠损害最多,其次是空肠和回肠,再者是结肠。观察时,胃部明显鼓起,胃里有大量的白色、黄白色、甚至夹杂着暗红色的血液凝固乳块,胃部的黏膜浮肿,表面有大量的黏液[4]。胃底的黏膜颜色为红色或深红色。小肠中有大量的黄色的黏性物质,有发臭的气体,肠腔膨胀,肠壁变得越来越薄,呈现出一种半通透的状态。多数病猪肠道内壁呈淡红、鲜红或深红色,且潮湿、光滑。在病情较重或继发性感染时,肠道内有大量出血,通常会出现出血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管可见小点状出血。镜下可见胃肠上皮完全破坏,脱落,可见肠内纤维质暴露,内含大量炎症细胞。
仔猪白痢的主要症状是腹泻,20日龄仔猪较为容易患病,会有明显的腹泻症状,大便是浆液状的,然后是黄色的水状,最后是黄色或灰白色下痢,还有一股刺鼻的腥臭味道。发病严重时仔猪会拱背,逐渐消瘦,病程一般为3~7 d,发病仔猪食欲较弱,影响发育,体温正常。若是病症较轻时采取治疗措施便可以痊愈,但严重时并且防治不到位约一周死亡。病死仔猪体形惨白、瘦弱,有污秽的、带有灰白色、恶臭的大便附着在肛管和尾部。解剖发现肠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反应,结肠内的物质为乳白或灰白色,肠壁变薄、松弛,肠中有许多气体、黄或灰白色的物质,肠黏膜有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最为多,其次是空肠和回肠。在胃部没有完全凝固的奶水,并且有很多的气体。肝肾常有少量的坏死病变。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感染后大部分都是局部感染,虽然不会造成很大的致死率,但是会造成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僵化等问题,对养殖企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威胁[5]。
养殖户或中兽医可结合仔猪的日龄、症状表现、流行特点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等诊断仔猪黄白痢,在此基础上还需进行鉴别诊断,若仔猪在某一时间段内相继出现病症、排除糊状稀便,并反复重复,便可以将其初步判定为白痢病症的感染。若是仔猪体温没有发生较大变化,排泄物呈黄色,母猪没有任何异样情况,仔猪却相继发病,那么就可以将其初步判定为仔猪黄痢病。
导致仔猪患有黄白痢病的因素有很多,但仔猪腹泻有可能是因为大肠杆菌引起的,所以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诊断,通过细菌学分离和血清型鉴定的方式开展。具体来讲,饲养员要对仔猪的小肠黏膜进行涂片、镜检,如果发现细小、两端钝圆、粉红色的小杆菌,就可以确定为大肠杆菌,最后诊断为黄白痢。如果从病猪的肠道内容物和粪便中分离出致病的大肠杆菌,并证明大部分菌株都有粘附素 K抗原,并能生产肠霉素。注重区分病毒导致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感等。后两种都是传染性很强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是不同年龄段的猪都会出现腹泻,但在仔猪中却是最常见的[6]。病猪呕吐,粪便呈水样,只有小猪容易死亡,而大的猪则能痊愈。一些学者认为细菌性痢疾的粪便是碱性的,而病毒性腹泻是酸性的,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养殖场的环境条件将会直接影响仔猪的生长质量,若是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那么就会增加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以及传播速度,尤其体现在母猪产房环境中。产房是仔猪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不仅母猪具有潜在传染性,还容易受到产房环境的传染,所以养殖人员要做好产房环境的清扫与消毒工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先用清水对产房进行全方位的冲洗,然后用2%氢氧化钠或0.1%高锰酸钾清洗液进行消毒处理,在完成消毒工作后要进行通风。
无论是仔猪还是母猪,都需做好科学饲养。养殖户要对临产前的母猪进行消毒清洗处理,用清水清洗后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处于哺乳期的母猪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保证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高于20%,从而提升母猪乳汁的质量与数量。对仔猪在早期应用合理的手段进行诱饲和断奶,适时适量地补充饲料,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适中,并根据外界环境或仔猪生长情况适当调整饲料量。
母猪身体状况和足够的乳汁是保证仔猪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母猪以全价饲料喂养,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怀孕后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胃口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母猪产仔前1~2 d开始减少喂料,在产后逐步加大饲料,7 d以后开始自由采食,直至奶旺,刚分娩没多久的母猪如果喂养太多会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同时也容易引发仔猪下痢,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饲料喂养量非常重要[7]。
为了保证仔猪能够健康生长,促进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发展,可应用的预防仔猪黄白痢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不同种类的药物也有着不同的功效。在应用药物治疗预防时,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药物,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如鱼腥草、菌必治,将其添加在喂养的饲料中。药物预防的方法主要是先让母猪产生抗体,使产下的仔猪通过吮吸乳汁获取抗体,以此来提高仔猪对患有黄白痢的抵抗能力,有效控制患病率。
母猪产前45 d、15 d各注射埃希氏菌苗四价灭活疫苗一头份(2 ml/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埃希氏菌苗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不带K88、K99/987Q以及F4纤毛抗源的大肠杆菌不起作用,所以在具体使用时要做到区别对待;产前10 d注射仔猪黄白痢灭活疫苗4 ml,确保仔猪通过母乳获取被动免疫;母猪产前1周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 10 ml,产前3 d、产后2 d各注射一次长效土霉素,每头注射1 mg,防止发生产后感染。产后仔猪1~2日龄应注射猪黄白痢,15日龄注射水肿康疫苗或本地菌株疫苗。产后3 d也可配合服用中药草液,在喂养饲料中投放复方散剂中成药双效母子康直至4周龄后仔猪断奶,采用这一方法饲喂母猪效果最佳。
妊娠母猪产前12 d每头皮下注射阿维菌素1g/kg,并进行一次驱虫。在母猪分娩前要用温水对猪体进行清洗,用0.1%百毒净脱水清洗乳房与腹部,并按揉腹部和乳房约10 min,连续3 d。用福莱神碘消毒液按0.2%对猪体进行喷雾消毒。母猪产仔时如乳房和乳头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干净,当仔猪出生后需要用消毒纱布和毛巾擦洗干净消毒,将每个乳头挤掉少许乳汁。保证乳头中的污物和病菌可以排出,并及时地将乳头固定好,让小猪可以快速吸收到初奶中的抗体,提高其身体的免疫功能[8]。
治疗仔猪黄白痢需要遵循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原则。由于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流行特点不同、发病时间不同以及发病症状不同,所以作用机理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用药杀灭大肠杆菌、补液补水、调解酸中毒的基础上,配合不同的辅助用药效果更好。通常来讲,仔猪黄痢应以促进消化、加快排出大肠杆菌、净化肠道为主,而仔猪白痢应以肠黏膜保护、肠道正常菌群恢复为主。当发现有一头仔猪发生黄白痢病时,就需要对全窝仔猪进行药物的预防与治疗,一旦发病群体较多再想要进行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抗生素疗法和中草药疗法。抗生素疗法使用硫酸庆大霉素4~7 mg/kg,每日1次,肌肉注射;卡那霉素5~15 mg/kg,每天2次,肌肉注射;青霉素+硫酸链霉素80 mg,每天2次;痢菌净注射液3~5 mg/kg,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2~3 d。中草药疗法就是给新生仔猪灌服杨树花口服液,连用3 d。
仔猪黄白痢是致死率、传播性都非常高的一种猪疾病,疾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条件、饲养方法以及母猪卫生等有直接的联系,养殖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产房清洗、消毒和通风工作,为仔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与饲喂条件,防止出现应激反应,从而有效防治仔猪黄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