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述德
(洪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洪湖 433200)
小麦作为农作物,普遍种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种植生产活动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极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又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气候环境恶化等问题,小麦的生长也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在小麦种植的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开展科学的管理,并对其病虫害进行防治,才能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就目前来看,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的防治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点,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就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非常有必要。
小麦种植管理指的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主要是为了推动小麦的生长发育,促使小麦尽快结实成熟,获取丰收。从小麦的发育来看,其生长发育周期一共需要经历种子萌发、出苗生根、开花抽穗、结实成熟等几个阶段,因此小麦种植管理活动也需要贯穿这几个阶段,保证小麦良好的生长状态。小麦属于禾本科植物,种植范围比较广泛,多见于我国华北地区。
整地是小麦播种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小麦多采用小型拖拉机旋耕的方式进行整地,连年耕种导致土壤耕层变浅,容重过高,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问题,形成硬实的犁底层,这对小麦根系的下扎而言非常不利,同时也影响到小麦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近些年来,秸秆还田政策的施行,使得表层种植土过于悬松,产生了透风跑墒的问题,使得小麦根系不牢、出现弱苗的问题[1]。
小麦种植对播种密度有着较高的要求,播种密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这是因为相对范围内土壤的养分是一定的,播种密度过高会使得土壤养分不足以支持大量小麦的生长需求,产生争夺养分的情况。播种密度过小,会造成产量的下降。因此,合理确定播种密度非常重要。就目前来看,许多种植户过于依赖种植经验进行播种,对播种密度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种植密度控制不当,引起小麦减产。
化肥使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化肥的用量、类型控制两方面。部分种植户并未建立起科学的施肥理念,重视底肥的施用,忽略了对小麦生长区域本身所富含的养分情况的考虑,使得最终所构成的养分结构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问题,无法满足小麦各阶段的生长要求。另外,施肥工作不够精细化。只根据经验来进行施肥,也经常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施肥过多而烧苗或施肥过少而营养不良的问题,对后期小麦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2]。
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期,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扰,对病虫害的防治也一直是种植管理工作的重点。当前小麦种植管理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无法准确把握防治的时机以及农药的滥用等问题。防治时机把握不准,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治作用,同时还会加重病虫害问题的影响,而重治不重防也是一直都存在的情况。农药的滥用会造成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容易导致一定的农药残留问题。
2.1.1 土地整理
小麦播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主要是进行土壤的翻耕作业,将下层土翻至上层,为小麦种子的发芽、生根等生长活动的进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苗床环境。土地整理一般采用机械深耕,深度保持在20~25 cm,深耕后对土壤进行整平,充分松散土壤,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墒情。若是土壤比较贫瘠,则还要进行适当的施肥和浇水等作业,以保证小麦后期的出苗率[3]。
2.1.2 麦种选择与处理
品种选择是小麦种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小麦品种抗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均有所差别。因此,麦种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质情况来进行选择,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品质好的麦种。麦种采购完毕后,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剔除其中的破损、霉变等无法发芽的种子,保证良种下田。另外,考虑到病虫害的问题,在播种前需要通过包衣或者拌药剂的形式,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也为小麦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1.3 播种管理
小麦种子处理完毕后,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播种期进行播种。原则上要依墒情播种,墒情不足适当抢墒播种,墒情足时可适当晚播种,错过最佳播种期的情况下,可在适播期内进行补播。播种时使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等多项工作。一般情况下播种量在18~20 kg/667m2,考虑到土壤墒情等因素对出苗率的影响,可适当增补播种量。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 cm。播种前应当对播种机械进行调整,保证播种时能够均匀前进,保持深度一致,避免漏播或者重复播种问题的发生。播种后可适当进行压实,以提高麦苗成活率[4]。
水分是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在小麦的种植管理中,适时灌溉也属于一项重要内容。对小麦而言,水分并不是越多越少,要将其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促进小麦的生长。一般在干旱时节,降雨量小,土壤含水量较低,不足以支持小麦生长的情况下,就要引水进行灌溉,为小麦提供足够的水分。灌溉时,应当考虑小麦的实际蓄水量,进行科学的灌溉,避免过度灌溉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引起小麦根系坏死等问题的发生。
小麦苗期对养分需求不是很大,科学施用基肥,即可满足需求。基肥的用量要根据土壤肥力来进行具体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氮肥用量在80 kg/hm2、五氧化二磷肥用量在82.5 kg/hm2,氧化钾肥用量在5 kg/hm2,缺硼地区可适当增施硼肥。小麦发育至三叶期后,根据小麦植株状态,还要适当进行追肥。小麦叶片肥厚且呈猪耳状,说明其生长过于旺盛,控制水量即可。叶片偏长且呈驴耳状,说明植株长势良好,可用碳酸氢铵或者尿素结合灌溉作业进行追肥,用量分别为20.5 kg/hm2、7.5 kg/hm2。相较于化肥而言,农家肥释放速度慢,比较适合小麦的生长特点,在施肥时,要考虑应用农家肥[5]。
麦田杂草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元素,会同小麦争夺土壤中的养分,造成营养的流失,因此,必须开展麦田除草作业。除草作业一般采用除草剂进行喷施,阔叶类杂草采用苯氧乙酸类、苯甲酸类、腈类除草剂等类型的除草剂。阔叶杂草与其他杂草并生的麦田,选用取代脲类除草剂进行防治,而以野燕麦为主的麦田,则选用燕麦畏、野燕枯等针对燕麦的除草剂。
小麦的一些病虫害发生是由于种子处理不到位而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就要在小麦播种期开展防治,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播种阶段,重点要进行防金针虫以及蛴螬等病虫害,采用农药进行拌种或者包衣的形式对种子进行处理,杀灭土壤中病虫基数,同时提高小麦抗病虫的能力。
返青拔节阶段,小麦容易出现麦蜘蛛、纹枯病、吸浆虫等病虫害。在这一阶段,要将地上地下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相结合,使用螨特乳油等农药进行喷施,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穗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容易出现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针对白粉病,除了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外,要增施磷钾肥,提高灌溉的合理性,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弱化白粉病的影响。麦蚜等虫害一般采用药剂喷施的方式进行防治,在早春喷洒除草剂的过程中,一起进行喷施,弱化麦蚜的生存能力。
综上所述,小麦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其品质与产量受到种植管理的影响因素较大。就当前小麦种植管理现状来看,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须要进一步对种植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