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芳
(潍坊市冶源街道办事处,山东潍坊 2626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葡萄产业蓬勃发展,种植面积连年扩大,总产量已经多年跃居全球第一,鲜葡萄产量连年占全球的50%以上,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新疆、辽宁为代表的10个种植大省和覆盖从西南到东北不同气候的7个葡萄种植产区。葡萄栽培技术水平决定其产量和品质,传统露地栽培模式受到季节、气候、风沙和病虫害的影响,农业智慧化控制水平较低,不利于葡萄产业的升级转型,也不能满足我国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粮食生产压力增大,国内可耕地面积不足的背景下。和传统栽培相比,设施葡萄能够提升标准化生产程度,对整个生长期实现智慧化管理,能够避免诸多自然灾害,规避环境影响,因此,推广设施葡萄栽培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和露地栽培、避雨栽培相比,大棚温室种植更能够规避气候的影响,可以反季节种植,提升葡萄的产量,满足群众的需求。大棚内温度较高,葡萄生长期较短,40~50天就能够成熟,可以提前上市,创造更多收益。大棚模式有利于葡萄的生长,萌芽率可达到97%以上,高出露天环境的一倍以上,同时葡萄果实的外观形状、果粒重量、含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都比较高。由于雨水和害虫被隔绝在大棚之外,有效地降低了大棚的病虫害,即使发生病虫害也能够在大棚环境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理。设施栽培还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冬季埋土防寒复杂等工序,实现集约化生产,显著提升葡萄的生产效率。
1)如果温度过低,葡萄的生长周期会延长,生长也不健壮,果实颗粒不均,不饱满,生长还会出现掉粒现象。如果地温不足,会造成会影响根系发育,导致水分、营养和矿物质吸收不足,最终影响到树体芽的萌发。在高温胁迫下,植物会处于“饥饿”状态,低温下光合作用会受到影响。通过对温室温度的调整,可对葡萄进行抗逆性训练,从而改善葡萄的品质。
2)葡萄是喜光性作物,良好的光照能够提升其品质,当光照增加时其中的滴定酸含量下降,总酚含量上升,但是光照过强会造成叶片缺水,影响其正常发育。和传统种植相比,大棚种植能够根据品种不同在葡萄生长的各个阶段调整光照,如美洲葡萄比欧洲葡萄对光照变化更敏感,在北方露天栽培环境下,就容易产生光抑制。
3)设施农业比传统种植更容易进行水肥监测和智能控制,从而影响葡萄的株高、地径和冠幅生长。传统施肥模式下,氮肥量过高,不利于糖积累,磷肥使用不足不利于果实着色,钙元素不足导致果实糖分和香味较差。大水漫灌的方式也会导致葡萄含糖量降低,大棚葡萄栽培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引入实现了精准施肥灌水,更有利于葡萄的成长。
1)种植结构单一。我国葡萄整体上还依赖巨峰系和欧美大粒品种,各地葡萄园种植结构也较为单一。品种引进没有因地制宜,往往是市场跟风较多,盲目种植而没有进行科学分析。
2)大棚前期投入不足。农村从事葡萄种植的以老人为主,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在温室栽培中也不愿意过多地进行前期投入,导致温室的硬件和软件水平都跟不上。如2021年北方某地,因为没有及时预测暴雪的发生,加之塑料大棚质量不达标,很多大棚被大雪压塌。
3)产业标准化程度低。从栽培管理到果实品质都缺乏明确的标准,灌溉、施肥、追肥、生长剂、农药施用、叶面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没有严格执行规定,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还难以满足。如矮壮素使用过多,造成葡萄果穗畸形、糖度下降等问题。
4)栽培方式仍然以简单粗放为主。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导致葡萄残留超标,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地肥力过度透支。很多葡萄园有滥用生长剂的现象,一味追求果实大小,忽视果实品质,很多葡萄粒大但是味道极酸,含糖量低,口感极差。抹芽、定枝疏花、除副梢、处理不及时,导致光合作用不畅,果实营养供应不足。
5)葡萄栽培中技术支持不足,先进农技推广力度还需要加强。在一些半干旱极度缺水地区,滴灌等先进技术应用还缺乏应用,如吐鲁番无核白品种栽培面积一直占90%以上,但是其果粒小、易脱落和储存不易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由于鲜食葡萄贮藏成本较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投资,导致葡萄质量下降、管理不善、存在浪费等问题。
6)病虫害防治仍然以大量使用农药为主。面对白粉病、霜霉病、褐斑病、根癌病、毛毡病、糖槭蚧、短须螨等多发病虫害的规律缺乏了解,只能靠增加农药喷洒量,缺乏灾害监测和调控能力。
1)选址要在水源地,确保其方便灌溉、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在新疆、辽宁北部、内蒙古等一些半干旱地区,应充分利用防护林防止风沙对葡萄园的侵害,可设置一林两路,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更好。由于葡萄栽培耗水量大,选址过程中要注意通风良好、两侧没有大型建筑物。优先选择灰钙土壤,确保其疏松肥沃。在栽培前,要对土壤进行深耕熟化改良,可在栽植沟内铺入粉碎的玉米秸秆,施入有机肥料覆土压实。
2)大棚方位坐北向南,跨度在15 m左右,长度75 m左右,脊高5 m左右,基部固定钢架,采用钢材结构为架材。地面下挖1 m深宽的集水池,用来收集雨水。塑料大棚一般可采用棉被保温,顶部用透明的铝塑板固定。选择高强度、寿命长、保温好的透光专用棚膜。如果有条件,尽量加大大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光伏设备和智能监测设备等。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也能够降低人工成本。
葡萄选种要选择无核、大粒、休眠期短、抗逆性强、丰产优质、浓郁香型且受到市场青睐的品种。为提早上市,一般选择粒大穗重的早熟品种,以提升经济收益。品种选择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当地的温度、湿度、土壤和灌溉条件,如果处于半干旱地区就要选择抗旱品种。目前,我国的葡萄品种培育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降低对国外品种的依赖,可通过设施农业不断的抗逆性训练培育出优质品种。
1)选择根茎>1 cm,主干>0.5 cm的苗木,扦插苗5个以上饱满牙的优质苗木。嫁接苗无机械损伤,芽眼饱满,根系发达。做好苗木消毒工作后进行定植,葡萄株距可设置为0.8 m×2 m,实现合理密植的目的。如无密植需要栽植1株/3m,而后进行灌水覆膜处理。
2)做好温湿度管理。最低温时进行全园覆盖地膜管理,保持地温在7℃~8.2℃。葡萄根系开始萌动后日间大棚温度可保持在20℃~25℃,夜间温度不低于10℃,可采用大棚智能控制放风仪进行控制。中午要注意观察温度,避免超过30℃,如果枝条细弱不健壮则需降温到18℃。
3)水肥管理。可以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确配置水肥比,实现减量增效的目的。结果的葡萄树施要定期施入叶面肥,落叶后施入有机腐熟肥,为次年初果期做好准备。
4)葡萄生长期管理。通过在钢架拉钢丝的方式抹去所有副捎,及时摘除果穗,以培养树体为主。如果发现新梢不能直立生长就要采用吊蔓处理的方式,当长到1.7 m时,使用钢筋绑缚拉伸,使之沿株距方向水平生长。摘除40 cm下的副梢,40~170 cm处每25 cm左右保留1个,通过反复摘心促进冬芽发育,8月底主干摘心,促进营养积累。
5)病虫害防治。病虫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第一年病虫害较少,可配置农业监测系统及时关注病虫害发生情况。如对红蜘蛛采用哒螨灵乳油1 000倍液10天喷1次,对灰霉病采用溴异氰尿酸兑水1:500进行防治。做好休眠期管理,及时修剪枝叶,清理落叶,全园喷雾后进行保温休眠。
2月初进行休眠解除管理,可用石灰氮处理打破休眠。做好温湿度管理,葡萄开花期做好温度控制,保持在30℃以内,湿度在60%~75%,做好通风浇水等工作。水肥管理方面,要经常小水勤浇,可采用滴灌和微喷灌技术,将需水量调整到需要位置进行灌溉。果实膨大期追施复合肥1次,要避免在生长期施用尿素,可追施沼液。在高温期要进行避光处理,防止葡萄被灼伤。葡萄果粒达到黄豆大小时,追施复合肥。葡萄叶开始黄化时,施用腐熟有机肥,3 000 kg/667m2。葡萄发芽后,抹除所有主干2.2 m以下的二次枝叶,做好摘心工作。10月下旬,进入到休眠期,此时大棚日温度一般在7℃以下。
发芽期保温被日揭夜盖,1个月后全部卷到顶部,日间控温在25℃~28℃,夜间在15℃。超过30℃的时间不能太长,避免落花落果、叶片萎黄。清明后增光照,五一假期后卷好置于大棚棚顶。葡萄花期湿度控制在70%~80%。注意生长期间的不同温度变化,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要保持温度稳定,及时做好通风,防止果实腐烂,并且适当增加昼夜温差。水肥管理方面,继续保持小水勤浇和松土工作,果实膨大期追施复合肥1次,采收落叶后施用腐熟肥。生长管理方面,不需要全部剪出二次枝,留出新的架面枝组。
这一阶段,可多采用绿色防治虫病害方案,通过智能监测和调控设备控制好棚内湿度与温度,通过改变大棚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要及时进行疏花疏果、套袋等农事操作,把握其生长习性,提升坐果率。采摘后,可涂抹喷洒石硫合剂方式消毒。休眠期可施用腐熟有机肥补充营养,全园可进行中耕,清理,并使用石灰粉消毒。
在葡萄栽培过程中,要加大机械化技术利用程度。除了传统开沟、铺设地膜、喷洒农药、埋土工作之外,还可以采用机械化手段进行采摘,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要提高温室大棚的智能化水平,如引入智能监测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远程控制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引入能够统一葡萄的生产标准,逐渐实现规范化栽培,提升产品品质。
依托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大栽培技术研发,在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将先进技术推广到各个葡萄园。这也能够解决大棚等建造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生产。同时,大力发展葡萄深加工产业,反哺葡萄栽培,提升葡萄产业的整体效益。随着深加工产业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葡萄栽培技术的发展,对改进农机农艺技术意义重大。
作为全球第一大葡萄生产国,我国大棚葡萄栽培经验较为丰富。在未来的栽培中,要不断改进传统技术,加大推广力度,让先进农机农艺逐渐覆盖大棚葡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