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莉
(天水市秦州区水务局,甘肃天水 74100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逐渐提高对小流域方面的重视力度。在此背景作用下,为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需增加对此方面工作的思考,执行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意义的相关操作。通过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制定质量较高的解决措施,以保护目前的生态环境,为后续生态效益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最初在我国兴起,逐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要求,促使国家经济能够向着城市经济以及农村经济的方向发展,控制山区地带水土流失的面积,降低土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被侵蚀的问题。由此,可将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进行整合,将小流域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小单元,使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综合治理的方式,实现对产业的调整,保证土地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优化,增加多种措施的应用,制定投资分配计划,稳定小流域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复合型系统能够在农村经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得以优化。
通常情况下,为实现对水土流失问题的管控,可以采用“林草措施为辅,工程措施为主”的施工方式,保证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不会被破坏,执行综合性治理操作,控制好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实施过程中的投资占比,避免出现重复性投资问题,以缓解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环节的经济负担。这样,可保证在林草措施应用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又能确保当地的畜牧业、农业以及林业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促使各部门操作人员可以重视荒地荒山的应用,增加一次性投资在此环节的实际占比,让其潜在劳动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应用。
1)可执行治坡措施,执行对丘陵以及山地的治理计划,促使水土流失问题能够被缓解。在此基础上,加强梯田地修建操作,使坡度能够被控制在15°以内,按照高线合理整地的方式,使其高度可以在1 m以内。这样,可稳定梯身的实际状态,让其宽度被控制在11.5 m以内。在此背景作用下,可增加排水沟的挖取,将积水进行排除,保证植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存在过多的影响因素,控制林木根系的生长状态,使其可以在土壤肥沃的领域内生长,由此方式,确保梯田的修建工作可以顺利实施,将林木应用于农业耕作环节。
2)可以执行治沟措施。如淤地坝、谷坊、沟头防护、截排水沟等小型水利工程。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使小流域在遇到暴雨时,可以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展现出地表径流量的拦截效应,完成对农田的保护操作,控制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管控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操作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可根据其沟坡地的地理特点,实现对目前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促使此部分操作可以起到相应的治理作用,提升起沟坡地的使用频率,增加在综合治理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生产效益。其次,由于国内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目前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难以保证生态环境可以向着良好的方向运行,这也加剧了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影响,导致国内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更加险峻。
为规避上述风险的产生,可以运用控制粮食产量、增加绿化种植操作的方式,有效增加国内的可利用自然资源,让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频率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在农业发展领域内的弃耕田数量可以被管控。同时,可以增加政府部门的辅助作用,联合广大群众执行退耕还林操作,促使多数低产田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拓展农民群众的种植领域,提升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效果,确保其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下,强化自身的生产力,实现农业增收。
通常情况下,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环节,工作人员需要漫长且悠久的时间,使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能够被缓解,促使各部门人员可以控制此部分操作的实施时间,在源头上解决国内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样,则可运用改变地形、改变坡地的方式,完成此方面的治理工作,让小流域综合治理操作可以借助自然资源,展现出其实际的拦蓄效果。由此,则可在最大程度内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可运用转换坡面形态的方式,调节实际坡度,保证坡长可以适当减少。这样,则可控制水土流失问题的出现频率,使地表径流能够进行改变,通过定向富集的方式进行流动,从而展现出目前的拦泥蓄水功能,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操作可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据相应的位置。结合目前部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全面观察的方式,了解当前的理想治理效果,运用“泥不下坡、水不出田”的操作方式,使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拦沙的成效。
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施工方式进行分析,其不仅在水土保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更可以充分地应用该领域内的地理优势,增加沟坡地的使用频率,促使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此区域内的整体水平。在此背景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效率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是否平衡,运用多方面的治理方式,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水资源的应用,有效提升荒地等资源的使用频率,通过正确的治理方案,管控粮食的实际产量,拓展农民的经济收入领域,展现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生态保护效益。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应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掌握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式,促使流域经济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壮大该区域的实际经济实力,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将该区域群众从贫困解救出来,向着小康的方向前进。由此,可控制辐射周围流域的方式,给予农村人民相应的保障,进而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某县城内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为例进行分析,其中该地区的粮食单产量可以达到7 260 kg/hm2,而在执行小流域治理操作后,次年,总产量已经从595.6万kg提升至827.3万kg。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还可运用本流域治理的方式,给予人们日常生活相应的保障。
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给予农业发展结构相应的保障,让工作人员通过内部水土资源调节的方式,增加该部分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其二,可运用林副产品开发的方式,增加农村内部劳动力,促使部分人们的就业机会增加,以保证农村内部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其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可在最大程度内提升植被的覆盖率,让该区域的径流以及降雨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出留、截、阻、拦以及滞的作用,在最大程度内提升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小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情况,有效降低旱灾以及洪涝问题的出现几率,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
综上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可以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存在,其运用系统化的方式运行,将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领域的内容相互融合,促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全面规划、工程措施以及生物工程能够与此领域结合。若疏忽对此方面的考虑,不仅会制约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还会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巨大的威胁,无法保证其展现出防护效益。因此,应运用集中治理的方式,通过点面结合来营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