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霖,游晓华,陈高齐,刘兆辰,顾雪辉
海军军医大学作为海军体系的医学专业院校,曾多批次派遣医护团队赴各基层、岛礁、舰艇、驻外部队、远航部队等单位深入开展不同规模的保障及训演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部分医疗机构平时对救治范围内的救治实施率低,物资设备使用不便,闲置率高,救治水平不能与战位应有能力匹配,此问题亟待解决。海战伤情复杂,救治是否便捷、高效决定着能否保存更多有效战斗力。因此,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的研发,以及战训的结合,将极大得提高海战伤救治成功率,在严峻的战场条件下更多更有效得保存我军战斗力。
2020年下半年,在“欧盟战斗群(European Union Battlegroup)”为主导的移动外科医院的科室设置、布局、能力指标及与作战部队协调过程中,统一模块化救治平台的建设是重点研究内容。德军为此专门设立了开展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的前沿外科小组,并在移动急救站内展开,配备相应的手术装备,对伤员进行DCS后协调CH-35进行航空医疗后送。其中的移动急救站内的手术装备就是模块化救治平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军医疗单元类别繁多,有承担现场高级急救的各舰艇战位、区划救护站、岸导阵地救护所、航空兵保障部队卫生所、各通信雷达站卫生所,以及承担早期救治的舰艇救护所、编队救护所、码头救护所、岸勤部医院和航母医疗中心、医院船、医疗救护艇、卫生运输船、两栖登陆舰医疗中心。因此,各医疗单位所配备的医疗救治器材不尽相同,部分装备器材比较老旧,对待不同伤情,部分设备器材不匹配。这些情况或将直接导致战时海战伤救治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从而难以保存有效战斗力。
随着医疗科技进步,新型监护设备日渐趋于多功能、微型、便携和精准化发展,集成模块研发有充分的市场资源支撑,有助于构建新型监护设备集成模块。海军军医大学长期承担医疗救治任务,有丰富的手术模式及手术器械整合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设计研发实用便捷多功能新型手术器械的重要前提。此外,国内新结构新材料器械的研发条件也能够为新型手术器械模块的制造提供有效保障。
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的优化组合有利于训战结合。在海战伤的实战救治中,能够大幅度提高救治效率,充分保存有效战斗力。
2.1.1 不同医疗单元和救治平台的器材配备调研 调研目前舰艇战位、区划救护站、编队救护所、岸勤部医院和航母医疗中心、医院船、两栖登陆舰医疗中心等不同卫生机构现场救护和早期救治的器材配置。根据部队卫生机构战伤救治范围的相关规定,结合海军不同卫生机构的救治目录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比较同级别不同医疗单元的配置差异,获取不同单位各设备的使用情况并给出具体配置建议。
2.1.2 采集不同伤情及救治阶段救治器材配置参数 根据部队卫生机构战伤救治范围规定的人员能力及技术范围目录,采集不同伤情救治模块配置参数,例如紧急救治中钳夹或结扎止血、颈部血管伤止血、气管插管、肋骨骨折固定、开放性气胸封闭缝合、骨盆骨折外固定、肢体挤压综合征防治、截肢术等处置所需要使用的救治器材,结合具体救治实施情况构建数据库。根据数据库中不同伤情以及救治阶段的差异表现,对所需器材进行整合,从而进一步优化配置参数。
整合不同医疗机构救护单元必要参数,结合临床诊疗经验,构建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多维度多学科的系统论证。通过论证促进救治器材的同质化,提升医护人员在不同医疗机构及救治场景下的施救能力和急救效率。
2.3.1 新型监护设备集成模块研发 传统的生命体征以及生理指标的监护检测设备受限于院内的救治环境,其监护模式仍停留在相对固定的院内救治水平。目前院内采用的监测设备精度高,但便携性差,因此并不适用于战场环境。在海战场乃至登陆作战的特殊环境下,便携的监护检测设备能够发挥更确切的实战价值。因此更具便携性、同时又能满足一线救治需求的监护检测设备亟待被开发。
设计方面,首先要打破传统监护模式,将生命体征和生理指标等监护参数整合集成化,从而充分发挥便携式监测设备在特殊战场下的实用优势。此外,在满足一线医疗救治的需求下最大程度的减轻单兵负重,进一步的提升实战条件下的实用性。在新型模块化监测装置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商品经济的优势,借助市场上已有的医疗监测设备。具体无创实时检测方式通过采集肢端血流光谱变化并结合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根据笔者前期调查,目前市场上已经通过注册的便携式无创监测医疗设备的准确度及误差控制均在安全且合理的范围。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针对特殊战场环境战创伤的需求精简或添加必要监测参数,从而构建新型监护设备集成模块,进一步突出不同作战环境下监护设备的定位,从而提升战场救治效率。
2.3.2 新型多功能手术器械模块研发 在海战及登陆作战等特殊作战环境下,我军对单兵携带装备的重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多余的医疗设备不仅增加了单兵作战负担,在特殊战场环境下也难以有效展开,既增加了运输成本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救治效果。因此,一种面向一线救治的多功能手术器械包应当成为我军战场救治领域的下一步研究热点。
该模块的主要应用场景为现场急救的早期救治。该阶段的医疗操作以损伤控制性手术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完成检伤分类、初步手术以及稳定伤情。初步手术的目的在于控制后送途中可能恶化的伤情,从而为伤员的后送争取时间。不同于后方医院,初步手术所需的手术器械应该更加整合化,突出多功能手术器械的普适性。在避免物资浪费、节约空间及成本的基础上,该模块能够提高手术的实施效率及救治的成功率,降低阵亡率和伤残率。
2.3.3 智能化伤情管理及生命维持模块研发 战场的战伤救治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不同于专科救治,一线救治的目的更多是以损伤控制、保存战斗力以及完成军事任务为主。美军的一项研究表明,战场阵亡人员中有近20%能够在得到及时治疗后生存。然而,战场的复杂环境下,难以高效分配有限的救治资源。因此,如何实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当下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针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大批伤员管理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智能化的伤情管理方案。智能化的伤情管理方案,即借助单兵可穿戴式智能终端采集伤员生命体征等主要指标,通过无线加密的传输方式汇总至作战指挥中心,从而实现战场伤员分布及伤情进展可视化的战场救治新格局。在海战场乃至登陆作战等前出救治能力受限的情况下,该方案能够为一线作战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个性化急救指导方案,并在必要时为复杂伤情提供远程指导。此外,该方案有效得解决了战场环境下前出救治困难以及后送时机难以把握等痛点问题。
生命维持模块的设计面向战伤救治的三大死亡因素(大出血、张力性气胸、气道梗阻)的处置,涵盖战伤救治的3个阶段(火线救治、战场战术救治、战场后送救治)。在伤员接受到高级生命支持之前的有限救治条件下,生命维持模块能够快捷的提供基础生命支持,紧紧把握战场救治“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的救治时机,实现从伤情管理能力到救治手段的全方位提升。
海战伤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主要面向海战场环境下的一线作战单位。前期通过收集不同卫生机构试运行海战伤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的使用数据,结合实战环境进一步论证、整合、优化模块。同时跟进最新民用救治措施及设备,构建便捷高效实用的军用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实现民用到军用的良好产品转化。在试点单位完成试运行后,对使用效果进行充分的评估和优化,进而推广至全海军。
综上所述,新型模块化救护单元的建设能够有效缩短救治时间,提高各战位、各阶段救治效率。通过平战结合和全场景救治等训练方式,该模块化救护单元能够切实提高我军海战场等特殊作战环境下的卫勤保障能力,最大程度得保存有效战斗力。
在精确化治疗理念蓬勃发展的当下,繁杂而重复的监测诊疗设备难以满足海战场的需求,更具针对性的监测救护手段必将成为增强我军海上卫勤力量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应当更多地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智能化模块设备的开发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势,整合开发出更加适用于实战的监测救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