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河
在吾邑先贤中,他应该是个特殊的存在。用世俗的眼光衡量,他的官位算不得大,才县处级。要说起官位来,在吾邑先贤中,够得上国家级的就有好几位。不说五朝元老、内阁首辅高谷,单说状元宰相李春芳,堪称官品、人品、文品俱佳。他在家乡为老母亲修建金銮宝殿(因遭奸人告状而改为东岳庙,一时香火颇盛)的故事,在兴化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传为美谈。
换个维度,论财富,我要说的这位先贤那更是不值一提。他干了十几年县官离任时,都没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坐骑,三头毛驴一车书,便是其全部家当。他倒不觉寒酸,豪言赋诗: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不错,他就是“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有“诗书画三绝”之誉的郑板桥。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尽管他的绘画是属于民间的,不像他的亲家李鱓是朝廷给薪酬的宫廷画师。他也不像刘熙载,刘熙载是个专门做学问的。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刘熙载,撇开曾担任过咸丰帝师不说,其一部《艺概》,那可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文艺理论之经典,影响深远。
但郑板桥在吾邑先贤中,是独一无二的,且不可替代。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原题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墨竹图题诗,传颂久矣,至今仍为高层所引述,成了当下廉政、勤政教育的活教材;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追随者众,“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之匾额,随处可见;竹石图、兰草图,更是漂洋过海,风靡国内外市场,经久不衰;还有他的诗词楹联,不止为众多专家学者所推崇,更是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追捧,吸粉无数。
我曾撰文推介过先生的《板桥道情》,也曾被相关部门邀约解读《板桥家书》。现在,我却想向读者朋友介绍介绍板桥先生笔下的家乡美食。
家酿亦已熟,
呼童倾盎盆。
小妇便为客,
红袖对金樽。
此为板桥先生《雨中》诗中收尾四句。诗中的“家酿”,便是指兴化米甜酒。诗句明白晓畅,唯一需告知读者朋友的是,此处“小妇”为专指,乃先生钟爱的娇妻饶五娘。
说起这饶五娘得以许配板桥先生,那可不是才子配佳人这般浪漫,而是颇不寻常。二人相识时,饶五娘年方十七,板桥先生已四十有三,且尚未中进士,用板桥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介寒士”。你别看这饶五娘年轻,文学品位可不低。她对板桥先生的诗词十分喜爱,尤其是对《道情十首》,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钟情于自己的少女面前,经历丧妻之痛的板桥先生应允了饶五娘母女的请求,答应京城考中进士之后便来府上迎娶。哪知半途杀出个程咬金,当地一富商愿出七百两黄金,买饶五娘为妾。此时,板桥先生居京城已经三年,而饶氏母女靠典当度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在巨额金钱面前,这饶氏母女有情有义,用与“郑公有约”为理由退回了富商的彩礼。此后,板桥先生幸得江西商人程羽宸相助,先送给饶氏母女五百两黄金作聘资。翌年,在板桥先生迎娶饶五娘时,又相赠五百两黄金为聘礼。程老板所为何来?他也是郑板桥先生的铁杆粉丝。
先生轶事就此打住,容我说回到兴化米甜酒上来。国人之于酒,说形影不离,似不为过。祭祀、敬神、拜祖先离不开酒,探亲访友离不开酒,过年过节离不开酒,逢有喜事亲友聚会,同样离不开酒。总之一句话,酒已深度融入国人生活之日常。
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麦子、高粱、稻谷,等等。因所用原料不同以及酿造工艺不同,又可酿造出白酒、黄酒等品质不同的酒。而我的家乡兴化一带,用糯米等原料酿制的“米甜酒”极为常见。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临近春节了,时常有挑担子的在乡间城里边行走边吆喝:“米甜酒卖哟—酒药子卖哟—”这米甜酒不用解释,“酒药子”所谓何物,容稍后介绍。
说出来也许你会不信,这在兴化遍地叫卖的米甜酒,最早却不是兴化人的创造。说是一百多年前,山东邹县的邹氏家族,经江苏邳县辗转到了水乡兴化。兴化大片大片的水荡,丰产的水稻、大小麦等粮食,让邹氏族人大喜过望。于是,邹氏家族在此落户生根,做起了酿酒的行当,在兴化城区开设了一家槽坊。他们把山东的酿酒技术带到了兴化,利用当地优质的大麦、糯米等原料,酿造起了白酒和米甜酒。
据《兴化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泰和、肖懋、邹记等酿酒槽坊,所酿造的“佛手曲”“元啤酒”“米甜酒”深受百姓喜爱。这当中,邹氏所酿的兴化米甜酒,不但成了文人墨客雅集时的席间饮品,而且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百姓欢聚时的佳酿。
如前文所录,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也曾喜不自禁,为兴化米甜酒写下了赞美诗章。
其时的兴化,更有“十里一槽坊,过年家爱酿。沽酒不出庄,无钱可赊账”之说。20 世纪30 年代初,兴化城内有槽坊二十多家,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一下子就发展成七十多家。20 世纪80 年代,兴化在江苏省范围之内率先组建集团“江苏难得集团”,其旗下的“板桥酿酒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米甜酒五千吨的生产能力。到2003 年,邹氏后裔、兴化米甜酒第五代传人邹贻争,在板桥酿酒有限公司改制过程中,通过竞标一举将该企业收购至自己名下,并创立了兴化米甜酒新的品牌:“难得佳酿”。
兴化米甜酒的加工酿造,选取糯米是头道工序。其所用糯米,均为里下河地区所产之晚糯稻。这种晚糯稻,杂质少,品质纯,黏性好,出酒率高。
之后便是浸泡、蒸煮。糯米的浸泡,必须掌握好时间。浸泡时间不足,米粒得不到充分舒展,不利于蒸煮;浸泡时间过长,米粒易于碎粉化,自然达不到蒸煮之后粒粒至暄的效果。有经验的师傅知道,当糯米浸泡之后,其重量增加二至三成即可进行蒸煮。蒸煮时,要掌握好火候和温度,这两个因素决定着糯米饭的软硬度和黏稠度,当然也关系到之后发酵的效果。
加“曲”是整个工序中的一个转折点。糯米饭,因为加入了“曲”,才能进入“发酵”程序,质的变化由此产生。当然,加“曲”前,必须将蒸煮到位的糯米饭用凉水淋过,促其充分冷却降温。“曲”,也叫“酒曲”,当地俗称“酒药子”。
发酵是一个等候的过程。俗语有云: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酒缸中,加了“曲”的糯米饭,一般在48 小时之后便开始发酵了。一周之后,需将酒缸加盖密封,让发酵继续。一个月过后,糯米饭中的高分子糖,此时已转化为氨基酸,发酵完成。至此,可以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榨酒。将封存在酒缸中“培养”过百日的糯米饭取出压榨,此时便有香甜的“米酒”从管道流淌而出,那香甜,直令人口角生津,不能不来个近水楼台,尝个出缸鲜,全然顾不得,此酒尚需进入酒罐贮藏、沉淀矣!
作宦山东十二年,
不知溪上青鱼鲜,
今朝尝得君家味,
一只鱼圆值万钱。
郑板桥先生在诗作中点明了他赞誉的美食:鱼圆。板桥先生诗作中的“鱼圆”,不是其他地方的鱼圆,是沙沟大鱼圆。这首诗,是板桥先生当年在沙沟桂家庄坐馆时写下的,可见当时先生对沙沟大鱼圆十分认可。
据传,沙沟大鱼圆能有如此响的名头,跟康熙皇帝有关。那是三百多年前三月的一天,沙沟巡检司官员奉命迎驾第四次南巡的康熙皇帝。在为康熙皇帝准备的菜肴中,就有一道方腊子菜馆加工的沙沟大鱼圆。
这沙沟大鱼圆,外皮微黄似金,内肉雪白如银,让康熙皇帝胃口大开,一连吃了好几个。品尝之后,原本十分挑剔的康熙皇帝竟然喜形于色,对大鱼圆赞不绝口。自此,沙沟大鱼圆的名头愈益响亮,被皇家列为御宴必备的贡品。不止于此,一批兴化名厨应招入宫,摇身成了皇家御厨。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爷七十大寿的“万寿节”晚宴上,赴宴者逾千人,沙沟大鱼圆更是从众多精之又精的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满堂彩。
沙沟大鱼圆所需原料以当地湖泊之中所产白丝鱼、青鱼、草鱼三类鱼为主。制作当然讲究。将所选之活鱼宰杀、洗净,剔除鱼皮、鱼骨、鱼刺,取其精肉,置于砧板之上,人工剁而取茸。
取茸时,操作者多半使用双刀,刀频极快。每剁一阵之后,便会用刀刮取一层鱼茸,之后再剁,再刮。如此循环往复的操作,直至砧板上只剩下鱼皮、鱼骨之类。鱼茸制成之后,装入瓷盆,配以姜葱、淀粉、精盐等佐料,经人工搅拌成糊状。搅拌,在鱼圆的制作工序中极为重要。这当中,盐和水的比例至关紧要。水既多不得,也少不得。水多,则鱼圆难以成型,易散;水少,则鱼圆会老,口感便次。搅拌全凭师傅手上的功夫,多从实际操作中得来。鱼茸之“稠”度,由师傅手感而定,纯粹是一种感觉。这鱼茸搅拌不成功,不仅鱼圆做不成,弃之喂狗,狗都不会张口。
鱼茸搅拌成功之后,可用汤勺剜取,放入事先预热好的油锅之中煎炸。这里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第一,汤勺剜取鱼茸时,每一次的分量要大体一致。这样一来,鱼茸从汤勺滚入油锅之中,成形的鱼圆个头相仿,外形圆溜。如此,能给食客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第二,煎炸鱼圆的油锅,其火温掌控要得当。鱼圆刚剜进油锅时,火势宜大,以便鱼圆快速成型,之后则应用文火慢炸,至熟透方可用漏勺捞出,漺油,晾干。
上得餐桌的沙沟大鱼圆是否正宗,主要有三看:一看鱼圆漂在汤碗里是不是滴溜儿圆;二看鱼圆夹在筷子上是不是呈椭圆;三看鱼圆盛到碟子内是不是变扁圆。食客如果能看到鱼圆的三种形状变化,则说明其所食鱼圆柔韧、鲜活,与沙沟大鱼圆品质完全一致。再辅观其个头是否匀称、色泽是否微黄、肉色是否雪白,便能完完全全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烹制沙沟大鱼圆,需用上等“高汤”,配以笋片、木耳、蘑菇、慈姑片之类辅料,做成一道“蔬烩鱼圆”,定然是汤汁鲜、鱼圆嫩、辅料脆,令人垂涎,不忍丢箸。
古镇应该给写过它的人颁发奖章。用不起金,也用不起银,要用就用一颗沙沟大鱼圆吧。请不要说我不敬,其实你说了我也不承认—古镇最能够拿出手的是大鱼圆,最好吃的也是大鱼圆。如果不用大鱼圆做奖章,似乎说不过去。事实上,根本也不需要比赛,论鱼圆之美味,沙沟鱼圆天下第一。或者,是并列第一。只是那并列第一的到今天还没有出现呢。沙沟鱼姓的多,会做鱼圆的多,还有,湖里的鱼太多了。刚刚出锅的在青花瓷盆中颤动不已的大鱼圆啊,如枇杷一样新鲜!
这是曾在兴化沙沟一所中学教过几年书、与我有同乡同校之谊的作家庞余亮,在他的《沙沟古镇的秘密生活》一文中对沙沟大鱼圆的描述。不难看出,他对沙沟大鱼圆是何等推崇。
曾经有一年,在我主持策划的一次全国性文学研讨会期间,就曾邀请几十位来自全国多地的作家、评论家、教授、学者同游沙沟古镇,当街品尝刚出锅的大鱼圆。油锅里飘浮着的鱼圆在店家漏勺的搅动之下,变戏法似的渐渐膨胀起来,似一只只乒乓球雪白而滚圆,挤满一锅。待热气腾腾的鱼圆一出锅,那股鲜香扑鼻而来。深深吸一口气,才知道什么叫“沁人心脾”。好家伙,一群原本斯文高雅之人,价都不询,用牙签戳起大鱼圆,张口就咬,烫得嘴里“咝咝”的,也不肯停下。一群人大快朵颐之后,有人意欲付账,哪知店家知道了大伙儿的身份,笑笑说,请你们远道而来的贵客吃几个鱼圆,那还是请得起的,不用付账!要是你们觉得好,动动你们的生花妙笔,在你们的文章里带上一笔,那就万分感谢啦!你们写了也不掉价,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还专门来拍摄过的!店家此番话一出,满脸得意。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与前文所引两首郑板桥先生直接赞美家乡美食的诗作稍有不同,此副楹联,板桥先生赞美的是家乡一种美食的原产地:中堡庄,亦称“中庄”。如果你觉得板桥先生的楹联有点文绉绉的,就请你看看我的同乡、在中堡生活过的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是怎么描写中堡的吧—
中堡镇几乎就是一个哑铃,前后,也就是南北各有一个圆圆的湖,南面的叫吴公湖,北面的叫大纵湖。两个湖就如同两只大水缸,所有路过中堡的水都要在这里“淀”一下,这么一“淀”,好了,中堡的水又清又甜。
确如古今两位名家所描写的,中堡古镇河港纵横、湖面开阔,水资源十分丰富。其特有的湖泊资源便是中堡湖和大纵湖,有如两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古镇南北两侧。这便为淡水蟹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中堡湖盛产一种青壳、白脐的中华绒螯蟹。中庄醉蟹,则是由这种蟹精加工而成。其中被视为正宗者,乃是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童德大”牌中庄醉蟹。
据说,中庄醉蟹当年能远赴南洋(新加坡)参加国际物赛会,并获得赛会一等奖,由此名声大振。在南洋打开一片新天地,得感谢一位名叫张謇的实业家。张謇,南通人氏。他实业救国之理念,让家乡南通得以长足发展。“一个人与一座城”的佳话广为传颂。不止于此,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通时就曾称张謇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将中庄醉蟹带至南洋国际物赛会,是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时任通商大臣的张謇,对“童德大”牌中庄醉蟹可谓情有独钟。他一次次品尝,总是意犹未尽、赞不绝口。中庄醉蟹的味道醇美、肉质鲜嫩,让张謇很是感叹:此真乃人间美味!
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将“童德大”第十六代传人童庆墀所制作的“中庄醉蟹”带到了南洋,参加国际物赛会。那些生平从未见过中庄醉蟹的各国通商产业大臣们,对这道来自古老东方的特别物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品尝之后,味蕾得到极大满足,纷纷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Good!Good!”一个个显得异常兴奋。
第一次参加南洋国际物赛会就夺得金奖,让中庄醉蟹不仅在南洋引起轰动,而且在其原产地兴化及周边地区也是声名大振。至此,中庄醉蟹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销路一举打开,国内销量更是大幅增长。中庄醉蟹,在淮扬菜系中不可或缺,在亲友往来中同样不可或缺。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童德大”牌中庄醉蟹在制作流程和操作工序上有了更高的追求。选好蟹,成为制作中庄醉蟹的重中之重。道理不言自明。基于此,中庄醉蟹,一律选用中堡湖水域所产中华绒螯蟹。蟹的体量须匀称,大不得,也小不得,每斤四只;所选之蟹,须为青壳、白团脐,且八爪二螯齐全。置于手掌之中,一定要“张牙舞爪”,充满活力。
即便是这样的蟹,选定之后,还需要用竹篾篓装好,再放回中堡湖水质清净、流速适宜的水域“簖养”一月左右,以清除其体内污浊之物。之后便是“干搁”,将竹篾篓底部铺上一层新鲜的干稻草,任蟹在其内吐故纳新。一周之后,如听不到蟹吐泡沫的声音了,便可转入下道工序—“刮毛”。给蟹来个“形象大出新”,将其爪、螯上的绒毛全部去除。注意,不可让蟹损伤致残。残蟹,一定在醉制时弃之。
醉制,乃整个工序中最核心的程序。醉制的缸,在一周前就得装入糯米酒、精盐、川椒等配料。配料按严格配比调制而成。提前一周入缸,目的是让配料在缸中相互渗透,充分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配料中容不得一滴水。否则,配料的纯度达不到100%,醉蟹的口感就差了。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也。
这之后,才轮到螃蟹投缸。毫无疑问,投缸之蟹,一定称得上“横行霸道”,活脱脱“一介武夫”,仅是“活”蟹,是不够格的。
螃蟹投缸醉制,有几个时间点一定要掌握好。一般在两周之后,开缸翻蟹,将所醉之蟹逐一翻身,原本团脐朝下的,全部翻而朝上,再封缸口醉制两周。这样四周过后,便可开缸装瓶或装罐。
要知道,整个醉蟹加工制作,是严格按照节令进行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后选蟹,在霜降前后,进行“簖养”“干搁”“刮毛”“配料”等工序,这中间便经过了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经过四周的醉制,“色、香、甜、咸、嫩”五字俱佳的醉蟹,春节前便可上市。人们春节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美味:中庄醉蟹。
是啊,新春佳节,走亲访友,人们品尝着甜而不腻、脆嫩爽口的中庄醉蟹,不免会对“童德大”的传人们心生敬意。一代代“童德大”传人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化成了如今人们餐桌上一道独特的美味。
值得庆幸的是,“童德大”到现在已传到了第十九代。第十九代传人童玉更是不负祖望,研制推出了自己的新品牌—“正童”牌。相信童玉所创立的“正童”牌中庄醉蟹,定会传承祖辈荣耀,漂洋过海,香飘五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