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军, 杜子安, 殷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0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健康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根基与方向,在当前积极推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形势下,健康乡村建设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不再停留在饮食卫生和锻炼身体层面,愈加追求人居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属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以健康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成为当前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重点课题。
对于乡村居民而言,村落环境不单单是包容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物质空间,而且是影响行为心理的现实空间。我国寒地乡村由于地域及历史原因,各项生活条件都不完善,陷于空心化、人口留守、卫生环境恶化、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低质等困境,尤其是冬季气候严寒,休闲活动单一,综合成为各种慢性疾病、心理障碍等诱因。因此,寒地乡村亟需促进健康效益的环境优化策略,对人们生活方式发挥健康诱导作用,去减弱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带来的健康威胁,推动乡村健康建设良性发展。
评价指标必然与研究主体密切相关,研究需紧密围绕“寒地”、“乡村环境”、“健康”3个关键词,明确指标变量的选取原则:以人为本、地域适应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原则。以寒地乡村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影响要素为主导,以国内外已有的健康城市、健康小镇、健康建筑评价指标作参考,加上实地调研了解村民发展意愿与诉求情况初步构建。
一级指标的制定通过归纳国内最新实践与相关研究,同时比较借鉴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做法。众多学者关于环境影响健康的指标已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诸如袁青从自然环境、出行环境、交往环境与居住环境维度阐述基于公共健康的乡村环境问题[1];谢劲把健康导向型人居环境划分成人文环境、交通环境、游憩环境[2];白皓文提出健康的住区环境由自然、运动、交往、文化休闲及健康教育空间构成[3];严瑞河从健康题项、生态景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方面获取村民满意度[4];休·巴顿的人居环境“圈层模型”提出个体健康受社会、自然、工作、生活环境及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5],等等。据此,遵循指标选取原则,从人本视角出发选择覆盖所有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要素,考虑其健康影响路径与效用,研究将寒地乡村环境分为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生态环境、游憩环境。4个一级指标基本包含村民健康和环境产生作用的维度;并且此分类使得各要素间关联性小、要素内关联紧密,易于诊断村落环境在健康层面的实际表现。
二级指标的选取分两个阶段完成:初步提取阶段和优化调整阶段。基于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作为内容来源,检索主题词乡村(village)与健康(health),并进一步以居住环境(inhabited environment)、出行环境(travel environment)、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游憩环境(recreation environment)与相关含义词汇拓展检索,综合考量相关性、被引率及期刊影响因子,筛选了2010~2021年间相关研究共得到178篇文献,对其系统层和子系统层进行频率统计见图1,共提取了92个相关指标。
图1 相关评价指标频率统计(前56位)
由于指标繁杂,存在涵义接近、获取不便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筛选出词频较高的环境要素进一步研判其对寒地乡村的总体认知,由于寒地乡村具有气候严寒、地理区位偏远、地广人稀、民居院落式布局等特征,其指标包括冬季景观、风热舒适、治安边界、庭院利用等地域性特殊因子;同时聚焦乡村环境对公共健康的效用,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空气质量街道连通性、绿地等因子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影响人群活动行为或心理状态,进而从不同层面发挥着健康功效。综合初步提取的相关指标,进而比对、去重与细化整理出适合寒地乡村的二级指标。其次,以初步确立的二级指标为基准形成问卷,进行预调研,一方面测试量表是否可行,另一方面根据受访者的反馈信息优化调整评价指标;继而通过线下半结构式访谈与线上咨询问卷相结合,请专家对初步选取的评价指标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形成了最终的17个具体的单项指标见图2。
图2 寒地健康乡村建成环境村民满意度评价指标框架
为保证调查样本类型多样、全面,样本村的选取要综合考虑乡村人口规模、土地规模情况、乡村与城镇联系程度、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等因素,避免同类型村庄大量出现。例如,从人口规模分析,样本应包含大型、中型和小型的乡村;从人口结构分析,所选乡村人口较为稳定,村民居住时间在1年以上。这些原则可确保村民居住时间足够长,对环境的主观感知已基本形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行为活动与生活方式。从区位条件分析,样本需根据乡村和县城间的距离,综合城中村、城郊村、抵边村等多种类型;同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普遍性。据此,按照样本选取原则甄选出各地区较均匀分布、不同等级的有代表性的乡村共计55个见图3,进行后续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工作。满意度评价的重点在于当地村民的参与和民众意见的考量,课题组成员先期在哈尔滨市周边村庄中进行预调研,及时调整问卷设计中的问题,随后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在样本村展开正式调研。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居民个人及家庭的基本资料;第二部分依据指标框架制定村民满意度的问卷,对建成环境的各个指标做出评价。选用“李克特量表”结构,以“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5~1分。最终发放调查问卷累计530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有效率93.6%,以此作为分析的数据基础。
图3 调研样本村区位
受访村民保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据比例相对均衡。问卷内容涉及到其性别、年龄、职业、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年均收入、收入来源等相关信息,做到了均匀覆盖,统计数据整体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样本详细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在分析中,针对各个满意度维度都是采用“李克特量表法”5~1分进行测度,因此,选用SPSS软件对研究数据做相应的缺失值统计,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出问卷整体标准化后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35,4个题项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 0.797、0.880、0.802、0.848,属于高信度。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KMO统计数据值0.891>0.5,表示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调查数据可靠有效,数据内部一致性良好,各变量间相关性不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对问卷满意度结果进行均值统计,进而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重要性,依据重要性和满意度绘制重要因素四分推导图见图4,分析影响健康满意度的环境指标。其中,横轴表示满意度均值,纵轴表示重要性结果,交点(3.464,0.577)。四分图由A优势区、B修补区、C机会区和D维持区构成。从四分图得到A区住房质量(4.17,0.483)、治安管理(3.55,0.611)、可步行性(3.08,0.584)的满意度指数和重要性均较高,可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优势。而B区村民对公共服务设施(3.17,0.733)、冬季景观(2.78,0.712)、卫生水平(2.85,0.696)、公共空间(2.91,0.671)、活动设施(2.80,0.656)、休憩设施(3.01,0.599)的满意度较低但重要性较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对环境优化与公众健康起到决定性作用。C区街道尺度(3.29,0.552)、街道连通性(3.43,0.490)代表了低重要度和低满意度性能指标,随着社会发展与村民需求变化,有可能受到关注。而D区村民对庭院利用(3.75,0.542)、风热舒适(3.67,0.517)、路面质量(3.84,0.475)、公共交通(3.91,0.447)、邻里关系(4.52,0.472)、地方文化(4.03,0.437)的满意度较高同时重要性较低,不必予以过多重视也无需大幅提升改造。
图4 村民满意度四分象限敏感度
(1) 优势区村民的满意度与重要性指数均较高,却不容忽视。住房质量方面:一是室内设施缺乏,做饭、烧火取暖混杂造成室内污染严重,室内厕所与独立洗澡设施尚未广泛普及;二是民居结构老化,存在不同程度的门窗漏风、屋面渗漏和外墙饰面破损等问题,对居民身心健康均造成不利影响。治安管理面临的威胁一方面是严寒地区低温导致的雪灾冻害;另一方面由于地广人稀,村落边缘多被自然的山水、林木和耕地所包围,界限不明,较难管控暴力犯罪与流浪动物,可能伤害身体安全,或者使村民陷入心理重压和恐惧从而降低个体健康程度。可步行性方面:调研发现部分村庄采用露天明沟排水,没有任何覆盖物造成了安全隐患;现状道路多为人车混行严重且宽度较窄,停车场所混乱,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具有突发意外伤害致残致死的安全隐患。这些方面是寒地乡村规划建设中较为重要的层面,村民对其满意度较高,后期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好这些优势层面,以期在村落规划建设中发挥更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2) 修补区村民满意度指数比之其它象限低,重要性较高,是后期亟需关注和重点改进的着力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关系着村民的健康结果,部分村庄医疗设施简陋、资源短缺,村医水平相对较低,内部卫生条件不达标,选址不当,无法满足大多数村民便捷就医的要求。村民对冬季景观的不满意,主要体现在冬季冰雪覆盖、植被萧瑟荒芜,人工景观缺乏,限制了村民的外出意愿,主色调偏灰色常给人压抑沉重的心理感受。卫生水平方面,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较少,垃圾乱扔乱倒现象广泛存在,污染空气和水源,容易导致传染性疾病和食品安全隐患。活动与休憩设施单一,未容纳各个年龄层次的特殊需求与代际共享,如缺少中青年人篮球、羽毛球活动的场地;未进行防滑设计,后续维护管理不足,使用率低。寒地乡村公共空间普遍呈现无围合的状态,缺乏墙体或植被抵御寒风侵袭,热舒适体验差,导致村民体力活动与公共交往减少,较易引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甚至是心理障碍。
(3) 机会区指标的满意度指数比之其它象限低,重要性也较低,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解决。寒地乡村街道尺度相对于我国华北及南方地区偏宽,低密度的建筑肌理赋予街道舒展的尺度氛围,但过宽的街道会导致车辆行驶速度快,不利于营造安全的过街环境。街道连通性方面:寒地乡村断头路较多,路网密度较低影响着机动车通行效率,进而影响村落内外的连接度与消防救灾和医疗急救的可达性、及时性。
(4) 维持区村民对邻里关系、地方文化指标满意度水平高,重要性较低,和谐健康的乡邻关系与文化氛围可鼓励村民参与户外健身与交往活动,有助于缓解慢性疾病、排遣负面情绪。由于气候严寒村民外出活动减少,室内物理环境尤为重要。风热舒适方面:当地民居多为村民自行设计建造,对保温、隔热和抗震措施考虑不足;乡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建设集中供暖设施,独户式供暖存在设施简陋、设计不合理、热效率低的问题,雾霾频发、空气污染,进而对公众的心血管、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庭院利用方面主要存在使用功能缺项、交通流线杂糅、卫生防疫条件差等问题。例如,缺乏农机、私家车停放的场地与社交活动的休闲空间;散养家禽家畜的粪便堆积、生产杂物露天存放;未区分主次入口,布局流线混杂;寒地民居多行列式布局,院内绿化无高大乔木,气候防护不当。路面质量方面:道路照明设施数量缺乏、分布不均导致光照不足,极大限制了村民夜间出行的积极性;道路积雪结冰期较长,非硬质路面坑洼破损,使村民承受较高的滑跌受伤风险,造成骨折伤害。村民对公共交通的不满,主要存在于公交车通勤停靠次数较少,夜间无班次出行不便,等待时间较长使得冬季候车体感不舒适,从而降低出行频率。这些方面可相对滞后改造,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充分挖掘其潜力和优势,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环境体验。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趋于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减少或降低疾病的发病率[6]。随着健康内涵的不断拓展,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联被人们所认知,乡村环境的各个指标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健康水平。从满意度角度看,寒地乡村建成环境的村民综合满意度为3.464,介于一般与较为满意之间,折合百分制为69.3%,反映出村民对村落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从重要性角度看,寒地乡村环境影响村民健康水平的程度为:冬季景观>卫生水平>休憩设施>活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研究显示,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生态环境、游憩环境4个维度所包含的指标对村民健康结果均有着显著正向影响。较易测量的、与满足村民生活关联性大的环境指标是最看重的因素,不同的村民个体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对环境健康品质的提升要均衡全面,除了提升物质指标外,还应稳步提升场所性品质因素。
在四分图的图底上,把满意度与重要性细化成3类,以深入分析各指标的程度。由此组成了3类优先级:低满意度+高重要性>低满意度+中重要性/中满意度+高重要性>中满意度+中重要性[7]。由此,冬季景观、公共空间、活动设施与卫生水平列为第一优先级;公共服务设施、休憩设施、治安管理与可步行性位属第二优先级;庭院利用、风热舒适、街道尺度是排在第三级需优先改造的因素,分别对应近期、中期、远期阶段性的优化目标。环境营造的相应策略如下:
寒地乡村冬季绿化荒芜、垃圾乱倒、公共空间闲置与活动设施缺乏问题极大降低了村民满意度,是首要改造的事项。针对寒地乡村地域气候特点,发挥本土农作物特质营造大地景观,增建冰雪景观小品;根据当地土壤立地条件,选用适地树种、合理应用常绿树可以丰富冬季季相;沿植物枝干布置色彩丰富的小灯,诱导村民外出活动,给予温暖的心理感受。逐步均衡布局村庄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防治水体土壤污染,保护与修复村庄边界绿化带,起到屏蔽冬季冷空气的作用。根据村民密度分布及活动习惯,因季制宜进行公共空间选址及尺度安排,注重考虑防滑和遮挡寒风的设计,兼顾夏季遮荫需求,以延长人们在户外的活动时间。配置健身设施与娱乐器材,铺装材质尽量选用木质、沥青等防滑型材料,并设置清晰安全的照明设施,以减少骨折摔伤的发生。
优化寒地乡村道路布局,打通断头路,可保证紧急救护的可达性以及对外交通联系的高效和便捷,改善街道照明、及时处理路面冰雪,可减少骨折摔伤风险,保证路径安全畅通。确定高通达性的空间区位,作为村中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的依据,营建满足老人与儿童需要的文化体育设施,积极建设康养型医疗设施,提供疗养及避暑的养生环境,鼓励中青年村民就近就业,缓解寒地乡村人口流失的问题。整体的采暖防寒设计和卫生间、厨房的配置是居住环境健康的基本保障,通过房屋质量优化满足寒地气候条件下物理环境舒适性需求。延续寒地院落式民居布局,根据生产与生活需要将庭院空间划分为物资储备空间、养殖种植空间、交通休闲空间,考虑农业生产机械的停放场所和气候防护,为村民日常的健身休憩与交往活动提供支持。
研究基于健康乡村建成环境村民满意度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通过对样本村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归纳明晰了寒地乡村环境各要素影响健康的现状问题,分析对村民身心健康造成隐患的因素权重,并引入四分象限图寻找环境营造的优先级,因地制宜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对促进寒地乡村公众健康、发挥长远健康效益做出贡献,为推动健康乡村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