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实践与探索

2022-02-25 03:50戴芬赵学平褚田芬王强杨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一策浙江省农药

戴芬,赵学平,褚田芬,王强,杨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新时期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安全优质农产品“产出来”和“管出来”的关键措施,是农产品品牌打造的根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优质化和消费安全化的最重要的保证措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二是要认认真真地宣传贯彻标准[1]。201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简称“一品一策”)工作,即针对一个特色农产品,在其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主要风险因子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用药风险评估提出用药指南,并结合其他绿色防控和安全生产措施,形成一套质量安全管控策略,最后在基地实施。2019年,该项目与原有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合并,强化项目实施标准化,制订出全国第一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并探索现代农业综合标准化途径,全面提升深化为“一县一品一策”项目。本文分析了2015年以来,浙江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新时期农业农村农产品优质化发展提供参考。

1 浙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现状

1.1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

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多样性的生物种类,农业产业门类齐全、特色农产品丰富,许多精品农产品已成品牌。特别是特色小宗作物,由于其种类多、面积大、产值高、效益好,是浙江省26个山区海岛县(市、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如杨梅、草莓、茭白、铁皮石斛、杭白菊、浙贝母等,全省产值近1 000亿元。几个主要品类的产业规模及在全国中的占比列于表1。

表1 2019年典型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现状

随着浙江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十三五期间特色产业的发展已逐渐趋于稳定。根据2020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以水果产业为例,2017—2019年的年人均水果产量在127.20~132.81 kg,同时水果面积及产量也已趋于稳定(表2)。在这平稳发展的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需求,农产品生产必须走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路线,以达到在竞争中实现优质优价,实现农产品自身价值。

表2 2017—2019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水果生产情况

1.2 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既适宜农作物生长,又适宜病虫发生危害。农作物和病虫害多样性丰富,导致喷施农药成为防治病虫害的必要手段。在2015年之前尽管浙江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普遍稳定向好,但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科技支撑与监管手段少,针对特色小宗作物及其质量安全方面的研究基础差、监测数据缺、监管手段少,导致安全生产技术缺少、检验监测方法缺乏、相应标准规范缺失;防治有害生物的合法用药少,由于在特色小宗作物上登记的农药很少,甚至没有,而根据我国《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必须在某种作物上取得登记后才能使用,因而特色小宗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少药可用”,甚至“无药可用”,但为了保障产量又无法不用农药,最后导致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滥用药”“乱用药”(表3);质量安全风险隐患高,如2015年前草莓多种农药残留检出率可高达60%[2]。

表3 2015年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上实际用药种类与登记用药情况

1.3 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现状与问题

1.3.1 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历程

建国初期,浙江省以粮棉油为主,主要侧重于种子种苗和少数统购产品的质量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农产品发展以多种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类标准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蚕桑、蔬菜、畜禽、柑橘等特色产品的标准逐步出现。省级地方标准制定了嵊县花猪、江山白羽乌骨鸡、浙东白鹅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对丰富当时人们的“菜篮子”,满足当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起到了指导作用。无公害食品行动实施以来,浙江省积极制定了浙产特色农产品从产地环境、种子种苗、生产技术、采收加工等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省级标准数量迅速增加。随着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逐渐完善,省级农业农村标准也进入了清理整顿阶段。截至2019年9月,全省现行有效省级地方标准255项,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渔业、美丽乡村等领域,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向引领先进技术方向发展,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的有效补充和指导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3]。

1.3.2 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农业农村标准化发展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如种植业领域的标准是目前省级地方标准中数量最多的,主要以浙江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为重点,如杨梅、莼菜、枇杷等,但也存在部分标准标龄过长、缺少新品特色类产品的安全用药、采收初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二是现有标准复杂,难以操作。现行标准数量多且不同标准之间交叉重复,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标准使用者难以掌握相关的标准,以葡萄为例,目前我国葡萄生产有关标准共278项,其中产品类地方标准36项,生产技术类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分别为4项和109项,占葡萄生产相关标准的大部分,但在标准实施中,很少有葡萄生产主体可以直接套用现有的标准进行生产。

2 浙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及成效

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的总体情况

2015年,针对特色农产品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浙江省首先从每年的质量安全监管重点—两梅(莓),即杨梅和草莓开始,提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行动,即“一品一策”项目。2016—2018年,“一品一策”项目在杨梅、草莓、葡萄、茭白、茶叶、铁皮石斛、杭白菊、浙贝母、蜂蜜、禽肉、禽蛋等11个农产品中实施。到2020年为止,在15个县(市、区)按照“特色或主要农产品+规模生产主体+标准化”的实施路径,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形成“一县一品一策”,产品增加了蜜梨、桃(包括黄桃和水蜜桃)、猕猴桃、枇杷、柑橘(包括胡柚和甜橘柚)、芦笋、湖羊等(表4)。

表4 第二阶段产品及县市的分布情况

2.2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2.2.1 开展特色农产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

针对农产品种养殖全过程中质量安全管控不规范、违法使用禁限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农兽药残留超标等突出问题和重点环节,开展肥料和土壤中重金属、叶面肥和农药中隐性成分监测,明确上述危害因子的来源和污染程度进行危害因子风险评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研究,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查力度。以隐患排查和监测数据分析为基础,强化历年风险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和风险评价,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研究及管控措施研究[5]。

2.2.2 风险评估及安全用药建议研究

在对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潜在隐患进行排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用药建议研究。遵循药物使用“必要性、安全性、合法性”三性原则[6],在农药推荐使用时执行以下原则:(1)生产必需,防治有效。选择生产上必需使用防治效果好的农药,避免因防治效果差而导致乱用和滥用现象。(2)安全为先,风险最小。选择微毒或低毒的农药。根据农药的毒性分级,采用以低毒农药为主,必要时选用少量中等毒性农药;对国内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选择急性风险与慢性风险在20%~30%以内的农药;同时排除国内外报道有风险的农药品种。(3)登记农药优先。优先考虑已登记的农药品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已制定了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美国或欧盟登记使用的农药。(4)避免多残留发生。优先选择单剂产品进行防治;提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降低病虫抗药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7]。

2.2.3 风险管控技术集成与标准制定

围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因子以及关键控制点,结合用药指南、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秸秆覆盖、化肥减量、秸秆处理等新技术,集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策略,并将其转化为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关键技术和管理标准,使农产品在生产全过程都有相应的标准可遵循。2020年发布标准11项,包括省级地方标准2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团体标准5项,其他团体标准4项。发布了草莓、葡萄、水禽、浙贝母、铁皮石斛等11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措施。

2.2.4 标准实施与落实

精准施策,需要考虑各主产县(市、区)的环境及小气候、栽培特点,提出适用的管控措施。通过风险评估、标准研制、产业调研、专家一对一服务等方式,对各主产区农产品安全生产进行量身打造,因地制宜提出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如草莓提出“三大关键措施十项技术”[8],杨梅提出“四大关键措施十项技术”[9],吴兴黄桃提出“八大关键技术”等,并制作成标准化模式图,方便示范区主体使用。

2.2.5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

创新标准化方式,将管控措施做成“一品一策”管控技术科普动漫丛书,并将全产业链管控技术集成动漫小视频,利用“一品一策”公众号进行标准解读、小视频宣讲。并与各县(市、区)联合,加强标准模式图上墙,统一标识标牌,加强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结合不同时节农事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定期开展风险管控策略和生产技术标准等宣传培训。编制并免费发放标准模式图、风险管控手册、管控明白纸等通俗易懂、方便实用的标准宣传和培训资料。2020年“线下”开展技术培训44场次,3 600余人。“线上”技术培训和对接23余次,培训1 500余人,促进标准的落地使用。通过实施,各县(市、区)规模主体标准化率达70%以上,并100%全覆盖区域内生产主体。

2.2.6 “一品一策”取得的成效

通过借鉴国外HACCP体系,构建基于全产业链危害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以达到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由末端控制向风险控制转变、由经验主导向科学主导转变、由感性决策向理性决策转变。“一品一策”行动的推行,使浙江省特色产业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均取得显著成效。根据2018年绩效评价结果显示,示范区内农产品的品质和价格得到了市场认可,草莓、杨梅、茭白等产品的效益平均增加10%左右,葡萄、杭白菊、铁皮石斛等产品的效益平均增加15%以上。示范基地草莓每500 g平均售价高于普通草莓2元,扣除增加的成本后,每667 m2增收达1 000元以上。经过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推荐使用低风险农药取代盲目乱用药,示范基地草莓质量安全水平呈现“一高三下降”现象,即安全水平增加,农药检出率、检出数、残留量均大幅下降。关键技术被部省列为主推技术,受到示范县(市、区)主体热烈欢迎。

3 建议

3.1 进一步扩大“一县一品一策”产品范围

种植业方面,列入小宗作物登记用药少的产品如茼蒿,生产中农药残留难以控制的产品,如豇豆、韭菜、芹菜等[10]。养殖业方面,将农产品的范围增加到水禽以及水产品等,以提升浙江省养殖产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2 进一步加强“一县一品一策”标准体系构建

“一县一品一策”作为省部主推技术,建议进一步打造“一县一品一策”品牌建设,加强“一县一品一策”相关标准的梳理,开展“一县一品一策”标准体系构建,便于打造可学、可看、可复制的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强浙江样板的引领作用。

3.3 进一步加强“一县一品一策”农产品品质提升

“一县一品一策”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效益。农产品品质提升工作是今后“一县一品一策”的工作目标。通过对省内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分析及挖掘,找出其特色指标,促进浙江省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的宣传,促进产品优质优价。

“一县一品一策”是新形势下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的转型升级,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市创建,以各县(市、区)示范基地的建设为载体,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并围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以农产品优质化生产为导向,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标准综合体,实现精准施策,全面促进浙江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乡村振兴工作。

猜你喜欢
一策浙江省农药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浅谈无锡某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浓度提升“一厂一策”技术方案
旧改“一村一策”补偿差异大? 黄埔或执行片区标准模版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妙用“一策”,巧攻 “两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