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国内首饰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教学方式大多延续了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方向主要针对珠宝首饰商业化市场化需求。如今,中国首饰设计教育系统化仍有待完善,随着时代进步、教育水平提高、市场变化等都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基于对“双钻模型”的理论研究,尝试将其运用于首饰设计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建立课程特色、改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安排合理化,逐步形成适合新时代首饰设计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共计64 课时,持续4 周,授课对象为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方向)本科二年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比例约为1∶3。“综合材料首饰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珠宝首饰设计方面)一门基础必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材料语义与首饰艺术的关系,以及新材料引发的对佩戴者的人文关怀。课程内容包括综合材料首饰基本概述、优秀综合材料首饰作品案例分析、综合材料首饰设计技巧与概念创新、综合材料设计与制作工艺实践、综合材料首饰主题性创作等。通过对首饰艺术家创作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以及技术的重要性。并在作品中能对材料语义、叙事方法、文脉与视知觉表达进行梳理。通过认知材料与主题分析,扩展学生对首饰艺术概念的理解;对多种材料媒介的探索,使学生理解材料本身的语义;对设计主题深入呈现和表达,培养重视材料的态度。学生通过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开拓设计思维,有助于提高设计创作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探索材料创新的多种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多种材料综合运用将作品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更好地表达其作品主题情感及精神价值等。
“双钻模型”是2005 年由英国设计协会(British Design Council)提出的双发散-聚焦的设计方法(如图1),其核心为正确地发现问题和发现确定的解决方案[1],概括了在设计项目中的设计流程、设计思维、设计内容等。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推崇使用正确的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强调设计的目的在于服务,倡导体验为结果来解决问题。“双钻设计模型”可以帮助设计师从狭窄的思维空间中跳脱出来,从而拥有关注问题和方案的广阔空间,使设计从模棱两可到清晰明确的过程。
从事设计研究项目过程中,设计者常常会先不设限制的进行思维发散,然后进行收拢聚焦到一个重点,这一过程可以用一个钻石模型来呈现。“双钻模型”则是进行两次发散与聚焦的过程,其目的分别是为了“做正确的设计”和“正确地做设计”。在“双钻模型”中,以问题为导向分为四个阶段:(1)探索阶段。此阶段主要通过发散性思考,针对原始问题进行探索和调研,以期洞察问题的实质。(2)定义阶段。这一阶段关键是联结第一阶段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评估,从而找出最需解决的、最值得关注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形成相应的结论。到此为“双钻模型”的第一个“钻石”阶段,明确界定需要解决的问题。(3)发展阶段。此阶段通过再次发散思维,将问题具体化,并寻找解决的路径和方案。在此阶段需保持开放心态,打破思维定式,不否定不限制思考。(4)实现阶段。这一阶段将之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测试、评估、验证、迭代,淘汰中间不合理的想法和设计,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
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传统教学中沿用从理论讲解到指导练习的教学模式,注重材料制作步骤的求同培养,忽略了多元化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多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案例示范为辅的单一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则大多以教师布置任务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放在讲授材料运用方式的演示操作,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步骤,处于被动接受性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强,对首饰材料的认识仅停留在制作步骤表面,未能深入思考和主动感知其内核。
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仅依据兴趣喜好选取学习方向,缺乏系统规划。实践教学知识点分散,重点要点缺乏针对性,各个实践任务之间欠缺密切联系。实践内容学时分配松散,缺乏科学系统规划。
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刻板,主要教学流程为:获得设计灵感——绘制设计草图——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制作加工——完成设计作品。通常采用材质工艺实践操作步骤示范讲解方式,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欠缺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学中仅重视技能操作实践,忽略了创新思维训练,导致学生思考维度单一,缺少发散思维和跨界交融自主创新。
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教学管理常常面临学时安排不明确、任务规划不明确的情况,学生学习方案制定缺乏系统规范,导致出现学习态度轻视、准备不充足、行动应付、结果潦草的情况。课程教学流程缺失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未形成科学严谨的健全体系。
依据“双钻模型”中所提出的“探索、定义、发展、实现”四个阶段,将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内容分解重组,并进行系统化规划,形成“四阶双循环”课程教学思路(如图2)。每一阶段均围绕目标问题展开,以发散思维为途径,以材料为媒介,多种设计方法为手段,通过问题导入或项目任务让学生积极融入课程学习中。在不同阶段通过引导问题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拓展思维并逐步深入研究问题,同时融入相应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等,并总结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反思,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设计经验,并将之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实践中。通过运用新教学模式,对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进行如下设计安排并实施教学。
本阶段主要是结合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感受材料,并从中发现问题,延伸灵感与思考方向。在课程第一周,教师利用对优秀设计师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以及讲解首饰的多样化材料,引导学生建立对材料性质、制作工艺和设计创新之间关系的认知和理解。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材料实验,探索分析材料属性,获得具象感知的同时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打破常规,产生创新想法,获得设计灵感(如图3)。
本阶段主要通过选择性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的新特性和创新性表达的可能性。学生通过选取五种以上材料进行破常规感知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该材料的特殊品质,与共情体验相结合寻找最优材料载体。将材质实验产生的感官体验进行总结,通过文字辅助探讨和梳理实验过程,分析对比不同材料实验结果,逐步明确设计思路,采取图文结合形式凝练主题方向(如图4)。
总结前两个阶段成果,对优选材料进行二次发散思考,深入开展实验,完成个性化、独创性设计方案规划。此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所选择的材料,深入认知其制作工艺,深入探索情感表达形式,深入挖掘主题立意,深入提炼设计理念,逐步完善方案构思。在阶段性学习开展中,学生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或者二手调研等方法展开设计元素收集调研,依据主题立意和情感表达需求,提取材料颜色、纹理、结构等元素,并利用可视化方式转化呈现预设设计方案。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相互点评,提出意见,促进想法的迸发,发现问题并优化方案。最后教师深入各个小组,通过灵活互动方式,针对学生个体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细化完善设计方案(如图5)。
该阶段根据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输出,将前期实验成果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完成制作模型和产品原型的迭代修订,最终呈现设计想法。在此阶段,教师和学生保持沟通,跟进学习进度,优化迭代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设计主题,能较好地传递情感,并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最终通过多次实验制作,落实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作品制作。该阶段的难点是材料制作与视觉效果的平衡,学生需根据对材料性质和工艺技法的掌握程度,多次制作样品,调整设计图纸,达到设计方案与制作成品的一致。最终课程作业呈现不仅包括实物作品展示,还需要整理归纳整体设计方案及创作过程,包括主题情感、设计思路、材料制作、心得体会,并通过交流汇报的形式,分享经验的同时开展设计反思和总结(如图6)。
基于“双钻模型”理念的多维式课程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对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课程评价方式也需做出相应改革和创新,应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维化、评量尺度准确化。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评价围绕成果展开,成果既包含最终设计呈现,同时重视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课程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以外,引入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并设置合理权重占比,使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全面。教师主要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课程成果进行专业评估,包括设计创意性、风格统一性、方案完成度、成品效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评价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学生自评与互评能有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课程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自我分析和交互分析,加深学习反思,让专业知识有延续性。同时针对学生在完成“双钻模型”教学法实施过程每个环节的表现性、发展性评价,建立各个环节的考核评价量表(如图7)。
基于“双钻模型”理念的首饰设计课程多维式教学改革,通过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和修正,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效果。首先,形成了“四阶双循环”的多维课程教学思路,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获取形式语言、挖掘个人风格。其次优化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授课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双向多维教学理念,从而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此外,课程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三方多维评价分析,形成客观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基于“双钻模型”理念的首饰设计课程多维式教学模式,在综合材料首饰设计课程中的成功运用,是高等院校首饰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以期为首饰设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案例,启发未来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