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光合特性、果实品质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022-02-25 09:50:06郭树勋侯雷平
关键词:光周期番茄红素叶面

张 毅,梁 祎,韩 静,郭树勋,石 玉,侯雷平

(山西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山西省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 太谷 030801)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光照、温度、水分、气体和肥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光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1]。光可以影响植物体内光敏色素的合成,植物主要通过体内生物钟和光信号途径来感知外界光环境的变化,作为光受体的隐花色素则是生物钟通路的重要成分[2]。人工光环境调控是一种精准有效、环保无害、科学智能的调控方式,设施环境中常以LED植物生长灯对作物进行补光,促进作物光合产物的合成及源库运输。Hye-Ji等[3]研究表明,LED灯补光可提高番茄果实产量和生物量。此外,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影响光合色素、矿质元素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形成,开花前延长光周期可以使作物提早开花,开花后延长光周期可以起到增产的作用[4-6]。毛金柱等[7]研究发现,在生菜碳氮代谢过程中,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受光照影响较大,适当延长光照时间会提升硝酸盐的同化率。刘杰等[8]研究发现,延长光周期可增加水培生菜中的叶绿素含量;延长日照时间可促进胭脂花植株的生长[9]。由此可知,适当延长光周期能使作物光合作用时间延长,对调节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铁(Fe)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参与并维持植物的多项生理及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电子传递、固氮及硝酸盐还原等,缺铁会降低植物产量和品质[10-12]。含Fe的有机营养液处理会改善番茄的口感,提高番茄果实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13]。有研究表明,叶面喷施铁素可显著提高甜菜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且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14]。随着Fe肥用量的增加,番茄果实硝酸盐、可溶性蛋白和可滴定酸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15]。李凯等[16]研究表明,叶面喷施Fe、Mn、Zn微量元素不仅可以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而且提高了马铃薯品质和产量。苏蔚等[17]研究发现,随着营养液中铁浓度的增加,水培芥蓝的根系活力、营养品质及内源铁含量均有所提高。此外,还有大量研究发现,施用微量元素铁肥可有效改善园艺作物铁营养,促进其光合作用,提高其品质及抗性[18-19]。

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L.)营养丰富,是茄果类蔬菜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模式作物,且其作为喜光作物,最适光照时间并未被完全界定。本试验以草莓柿子番茄为材料,以人工LED补光模拟不同光周期环境,探究外源铁对不同光周期下番茄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为基于光周期-铁营养协同增强设施番茄营养品质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番茄品种为草莓柿子,购自秦皇岛盛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LED补光灯(WIN-TD),广东伟照业光电节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站进行。番茄种子经催芽后播于穴盘,待幼苗长至3叶1心时定植于20 cm×20 cm×30 cm营养钵中,使用椰糠栽培和不含Fe元素营养液(日本山崎番茄营养液[20])定时滴灌,营养液和蒸馏水间隔1 d滴灌1次,设定每天上午09:00进行营养液或蒸馏水滴灌,每次滴灌5 min,约200 mL/(盆·d)。

试验设光周期和Fe(EDTA-Fe)浓度2个因素,其中光周期设置12 h/12 h(自然光照,时间为07:00-19:00)和16 h/8 h (自然光照12 h基础上使用LED灯继续补光4 h,即番茄顶部安装LED补光灯,LED灯与植株顶端距离随植株生长高度进行调整,时间为07:00-23:00)2个水平,Fe浓度设置0(CK),100,150,200 μmol/L 4个水平。2个因素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共计8个处理:12 h/12 h+0 μmol/L Fe、12 h/12 h+100 μmol/L Fe、12 h/12 h+150 μmol/L Fe、12 h/12 h+200 μmol/L Fe、16 h/8 h+0 μmol/L Fe、16 h/8 h+100 μmol/L Fe、16 h/8 h+150 μmol/L Fe、16 h/8 h+200 μmol/L Fe,分别简写为12 h-CK、12 h-100Fe、12 h-150Fe、12 h-200Fe、16 h-CK、16 h-100Fe、16 h-150Fe、16 h-200Fe。待番茄进入开花期后进行喷施不同浓度Fe肥处理,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施,以叶面布满水珠不滴落为宜,1周喷施1次。每处理20株番茄。当第1穗番茄果实80%转红后,停止对所有番茄的EDTA-Fe喷施处理。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 番茄第2穗果处于转色初期(喷施EDTA-Fe处理30 d)时,取果实附近叶片,采用体积分数80%丙酮浸提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同时在上午09:00-11:00使用Li-6800光合仪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每个处理3次重复。

1.3.2 番茄果实营养品质 喷施EDTA-Fe处理第70天取成熟度一致的第2、3穗果,测定果实营养品质。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苯酚比色法[21]测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酸碱滴定法[21]测定,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21]测定。维生素C(VC)含量采用钼蓝比色法[21]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采用茚三酮显色法[22]测定。番茄红素含量采用石油醚浸提法测定,参考张连富等[23]的方法并修改:称取1.0 g番茄果肉,充分研磨,使用20 mL无水乙醇分4次过滤,再用30 mL甲醇分6次过滤,直至滤出的液体为透明无色,弃掉滤液,保留滤渣;用石油醚(体积分数98%石油醚+体积分数2%二氯甲烷)少量多次过滤滤渣,使之与滤渣充分混合反应,直至滤渣变成白色即可;将滤液定容至50 mL,于紫外分光光度计502 nm下比色,读取吸光值,计算番茄红素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吸光值×提取液总体积)/(0.307 8×试验用番茄质量)。每个处理3次重复。

1.3.3 番茄果实矿质元素含量 喷施EDTA-Fe处理第70 天取成熟度一致的第2、3穗果,测定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将果实洗净擦干后置于烘箱内105 ℃杀青15 min,80 ℃烘干48 h制备干样。称取2.0 g果实烘干样品,通过H2SO4-H2O2消煮法制备上机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200,日本SHIMADZU)测定果实K、Ca、Mg、Zn、Fe、Mn元素含量。每个处理3次重复。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21.0进行方差分析,利用Excel 2019进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2.1.1 叶片叶绿素含量 由表1可知,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叶片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o)及叶绿素总含量(Chl a+b)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2 h/12 h光周期下,150 μmol/L Fe处理番茄叶片的Chl a、Chl b、Caro、Chl a+b含量均最高,较CK分别增加了29.39%,27.95%,21.69%和28.97%。与12 h/12 h光周期下同一处理相比,16 h/8 h光周期下番茄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并且当Fe浓度为150 μmol/L时Chl a、Chl b、Caro、Chl a+b含量均最高。

表1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exogenous iron on chlorophyll content in tomato leaves mg/g

2.1.2 叶片光合特性 如图1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12 h/12 h光周期相比,16 h/8 h光周期下番茄叶片Pn有所升高,并且以上2种光周期均以150 μmol/L Fe处理叶片Pn最高,其中12 h-150Fe叶片Pn较12 h-CK处理显著增加47.89%,16 h-150Fe叶片Pn较16 h-CK处理显著增加36.42%。在12 h/12 h光周期下,与CK相比,各处理番茄叶片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均显著升高;与12 h-100Fe和12 h-200Fe处理相比,12 h-150Fe处理叶片Gs、Ci、Tr均显著下降;在16 h/8 h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叶片Gs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Tr呈增加趋势,而Ci则呈降低趋势。

图柱上标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图同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 (P<0.05).The same below图1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exogenous iron on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tomato leaves

2.2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2.2.1 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 如图2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12 h-CK相比,12 h-100Fe、12 h-150Fe、16 h-100Fe、16 h-150Fe和16 h-200Fe处理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4%,22.69%,53.22%,52.87%和20.08%;12 h-100Fe、12 h-150Fe、12 h-200Fe处理可滴定酸含量较12 h-CK分别显著下降了28.64%,30.07%,24.34%。可见,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00,150 μmol/L Fe对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而12 h/12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50 μmol/L Fe处理番茄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

图2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Fig.2 Effects of photoperiod and exogenous iron on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and titratable acid in tomato fruit

2.2.2 果实糖酸比 如图3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果实糖酸比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12 h-CK相比,12 h-100Fe、12 h-150Fe、12 h-200Fe、16 h-100Fe、16 h-150Fe、16 h-200Fe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62.72%,75.24%,45.70%,78.40%,73.41%,68.68%。可见,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00 μmol/L Fe肥对番茄果实糖酸比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

2.2.3 果实维生素C(VC)含量 如图4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果实VC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12 h-CK相比,12 h-100Fe、12 h-150Fe、12 h-200Fe、16 h-150Fe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6.56%,22.76%,7.87%,16.65%,其余处理无显著变化。可见,12 h/12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50 μmol/L Fe肥对番茄果实VC含量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

2.2.4 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 如图5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12 h-CK相比,16 h-100Fe和16 h-150Fe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69.69%和81.75%,其余处理无显著变化。可见,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50 μmol/L Fe 肥对番茄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

2.2.5 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 如图6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12 h-CK相比,12 h-100Fe、12 h-150Fe、16 h-100Fe、16 h-150Fe、16 h-200Fe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5.22%,18.79%,33.50%,24.75%,16.58%。可见,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00 μmol/L Fe肥对番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

2.2.6 果实番茄红素含量 如图7所示,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12 h-CK相比,16 h-150Fe处理显著增加了40.15%,其余处理无显著变化。可见,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50 μmol/L Fe 肥对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

图7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Fig.7 Effect of photoperiod and exogenous iron on lycopene content in tomato fruits

2.3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番茄成熟期果实各矿质元素含量对光周期及叶面喷施Fe肥响应有明显差异。12 h/12 h光周期下,番茄果实K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番茄果实Ca、Mg、Zn含量变化较为一致,随外源Fe浓度增加均先降低后升高,且当Fe浓度为100 μmol/L时均最低,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番茄果实Fe含量随外源Fe浓度增加明显增加;番茄果实Mn含量随外源Fe浓度增加而降低。16 h/8 h 光周期下,随着Fe浓度增加,番茄果实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番茄果实Ca和Mg含量先降低后升高;番茄果实Zn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番茄果实Fe含量明显增加;番茄果实Mn含量降低。

表2 光周期和外源铁对番茄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photoperiod and exogenous iron on contents of mineral elements in tomato fruits

3 讨 论

Fe作为植物叶绿素前体合成的必需元素,参与驱动PSⅡ电子传递[24]。本试验中,2种光周期下,叶面喷施Fe肥提高了番茄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和Pn,并且以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50 μmol/L Fe肥效果最为显著,这表明长光周期下叶面喷施适宜浓度Fe肥更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积累、捕获光能并进行电子传递,从而显著增强番茄叶片的光合作用。本试验结果还表明,2种光周期下随着外源Fe浓度的增加,番茄叶片Pn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这与杨芸等[2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光照条件下,植物通过光反应将CO2和H2O合成ATP和NADPH,为碳同化过程提供能量和还原的动力,固定CO2并将其转化为糖类、淀粉等有机物以维持植株的生长与发育。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和VC是表征园艺作物品质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叶面喷施Fe肥可有效改善生菜[26]、草莓[27]、葡萄[28]等作物的营养品质。本试验中,与12 h/12 h光周期下的同一处理相比,16 h/8 h光周期下番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糖酸比总体也上升,且均以喷施100,150 μmol/L Fe肥的提质效果最为明显,这与薛启等[29]对藿香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本试验中,外源Fe对不同光周期下番茄果实VC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2 h/12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50 μmol/L Fe肥对番茄果实VC含量的提质效果最为显著,这与李凯等[16]的研究结果类似。

K、Ca作为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参与调节细胞的渗透平衡、酶的活化及光合产物的源库器官运输。Zn、Fe、Mg、Mn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合成的必需元素,也是多种光合作用酶的活化剂和电子传递载体。本试验中,2种光周期下,与CK相比,叶面喷施Fe肥降低了番茄果实K、Mg、Mn含量,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光合作用的增强,植株大量的K、Mg、Mn元素转运至叶片进行叶绿素合成和相关酶活化,从而减少向果实的分配比例。本研究还发现,2种光周期下,与CK相比,叶面喷施100,150 μmol/L EDTA-Fe降低了番茄果实Ca含量;番茄果实Fe含量随叶面Fe肥浓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外源Fe能促进番茄内源Fe元素向果实的分配。

综上可知,2种光周期下,与12 h-CK相比,外源EDTA-Fe 肥对番茄叶片的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总体上有促进作用,且以16 h/8 h光周期下叶面喷施100~150 μmol/L Fe 肥的促进效果较佳。

猜你喜欢
光周期番茄红素叶面
大豆光周期适应性研究进展
遗传(2023年9期)2023-09-25 09:31:44
不同光周期对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喷施叶面阻隔剂对抑制小麦吸收镉的效果初报
番茄红素生物活性及提取研究进展
叶面施钙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今天的光周期是多少?
计算今天的光周期
岭石叶面铁肥 缺铁黄化
加工番茄番茄红素与其他性状相关性研究
大白菜叶面喷施氮肥效果试验
上海蔬菜(2015年2期)2015-12-26 05: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