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岩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及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仅是党与国家的强烈诉求,更是社会稳定前行的根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有利于培育有理想、有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作为培育农业领域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需拓宽思政教育路径,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贯与统一。《都市型农林高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案例》(下文简称《农林高校思政教育》)一书从理论探讨、思政体会、工作部署、经验交流四大度整合思政教育资料,笃行德育为先,汇集“育人为本”进程中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是高校课程思政化、思政课程实践化的有效尝试与探索,对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思政教育借鉴、创新、发展大有裨益。
《农林高校思政教育》一书整理多位一线教师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教学案例,实现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的协同,依托课设、实施、考评的主线理顺思政教育具体流程,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为一体。本书优势在于:规避传统教改类书籍汇集国内外前沿研究结论,力求客观论证,但个体的思维始终无法实现完全理性的辨析,提出的创新路径稍有偏颇的弊端。以国内重点农业高校的教授或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案例为核心,梳理国内最具代表性与实效性的思政思路。既是对已有思想的汇编,更可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鞭挞。本书可供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党政各级领导、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参考,还可供该专业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借鉴学习。本书以3个“主”为核心,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步进行,有助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从整体分析,本书对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改革及创新的启示可汇总为:
一、打破学科边界,从“思”政到立德的转变。课程思政即以专业课为切入点,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培塑学生行为素养及道德品质。全书共收录86篇优秀案例,涉及专业课与公共课两类,依托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导入与挖掘论证农业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全书以“场馆经营与管理”一文开篇,指出场馆经营及管理中思政元素的类别、引入方式及渗透措施,从实证中剥离理论要素。本书涉及地质与地貌学、会计学原理、基础生物化学、土壤学、刑事诉讼法、形势与政策、植物学、植物育种论、表达艺术、材料与设计、参与式发展规划、城市林业概论、城市绿地规划、村镇规划、动物生产学Ⅱ、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发酵工程农(兽)药残留分析与检测、农产品运销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具有涉面广且内容全面的特征。书中列示的课程思政案例均从学生本体出发,致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确保论述全面,指出农业高校法理学、高等数学、国际金融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措施,以打破学科边界为理念,实现“思”政向立德的转变,培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二、主客体关系的辨析,思政创新的人本位回归。参阅《农林高校思政教育》可知,书中对思政教育的论述实现了2个要点的制衡,即学生与课程。思政课程创新中难免脱离学生本位,本书掐中其要害,始终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本体的重要性,并围绕学生认知及行为习惯重新审视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地质与地貌学’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案例”一篇指出思政教育应以思想为引领、分类施教为依托,强化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构建有“温度”的课程思政课堂。思政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不同,面对个体意识差异应结合因材施教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挖掘学生思想状况及实际需要,思政教育需适时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程建设优秀案例”一篇强调思政教学应激发学生积极性,丰富教学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互通有无。
《农林高校思政教育》整合农林高校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围绕“文化自信、国人素养”阐述思政教育的价值及实施路径,创造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民族力量。学习《农林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优化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国家农业水利教育事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