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让步手法分析

2022-02-25 03:31赖瑞云
语文建设 2022年1期

赖瑞云

【关键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的演说,让步手法,创作奥秘

笔者曾借用黄伯荣的“让步句型”理论,解读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步是指先退一步,指出较次要或较少的事实已经很了不起,更不用说更重要或更多的事实了。这篇著名演说中,至少有三处运用了这一表现手法:

(1)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2)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3)老实说,协会的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恩格斯用此手法,短短数分钟,就呈现了马克思丰功伟绩数不胜数、高峰迭起的鲜明形象。笔者当时只是扼要介绍,现展开说明,兼论该篇其他特色。

“两个发现”,第一个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规律),第二个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用不到300字(汉字,下同)对这“两个发现”作了扼要阐述,不仅极为精辟,且形象易懂。如说第一个发现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达尔文,无论当时还是今天,人们都很熟悉;又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人人能懂的语言,阐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又如说第二个发现是“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比喻之形象,对比之鲜明,顷刻间使人们对这一学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地位印象极深。多少年后,邓小平同志也曾用类似比喻阐述过毛主席的伟大贡献。

以上阐述,已足够说明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了。所以恩格斯接着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句话同时又暗含了让步手法:对于知道马克思英名的人(无论当时还是后世,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尤其是现场那些熟知马克思的听众,这句话当即会引起这样的联想:马克思还有很多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而仅这两个发现就“很够了”,这是何等的伟人!但恩格斯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追加一句:“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是明用让步:只需其中一个就了不起了。如果当时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任何一项获奖都绰绰有余,何况是两项都获奖,了不得啊!恩格斯仍然并不匆忙转而阐述马克思更为重要的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而是继续停留在科学家方面,继续运用让步手法说:“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第一,“两个发现”已够伟大了,他却远不止这些,他还有很多均非浅尝辄止的科学研究,这又是何等的科学巨匠!第二,“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发现——数学成就,大概是革命家马克思最不经意间取得的,那么在他着意投入的更多领域,其科学成就无疑更了不得。恩格斯以一连串的让步表述,激起了现场听众和后世读者诸多联想,呈现出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形象。

“甚至在数学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实际上都是让步手法的运用,所以笔者开头说至少有三处运用了让步手法,是把这段话(“一生……浅尝辄止”)当作“一处”,其实这“一处”里就包含多次让步。

紧接着,恩格斯又以让步手法继续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远不是主要的”已如此伟大、丰富,更不用说尚未介绍的更主要的方面了。于是第七段阐述了这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更主要的革命斗争方面的丰功伟绩。段末,恩格斯再次运用让步手法:“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确实,单凭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著名的第一国际成果,马克思足可自豪,然而马克思恰恰建树众多,更重要的建树也不在少数。听众自然会联想起前面介绍的一切。

正是这一连串前后关联、首尾照应的让步及其引起的联想,使得讲话以极短篇幅,就将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人之一的极为丰富的伟大业绩,鲜明突出地呈现给了听众,呈现给了全世界。

除了激发联想,让步手法更妙在对让步句内外被阐述对象的双向彰显(强调、突现)。如“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不仅彰显了句内的“一个发现”已了不起,更彰显了句外的“两个发现”更了不得。其他如“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莫不如是,在彰显让步句内表述对象的同时,更彰显了句外那些更多、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退一步说”的妙处。此外,如果被阐述对象的内容太多,作者想说的话也很多,篇幅又很有限,运用此手法,就能在短篇幅内“放大”彰显效果。马克思的丰功伟绩极为丰富,恩格斯想说很多话,都不言而喻,而葬礼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采取这一双向彰显手法,无疑巧妙达到了讲话的最大效果。

该讲话属演说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中有约30篇恩格斯演说,主要用到让步手法的有3篇。

先说最长的《在爱北斐特的演说》(《全集》第2卷)。演说阐述了无计划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弊端和共产主义经济活动的优点,主要以生动的例证,鲜明对比了二者。较明显运用到让步手法的有两处。一是在讲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浪费现象时说:“我根本不打算在这里谈那种仅仅为了炫耀自己而占用了许多劳动力的、无益的、简直是荒唐的浪费现象。但是请你们去看一下富翁的公馆、富翁的内室,然后告诉我,许多人服侍一个人,因而弄得无事可干,或者至多也只做些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中而必须做的工作,这难道不是劳动力的荒唐的浪费。”(接着列举了现象)即后者还算做了点事,已浪费巨大,前者的完全浪费,毋庸赘言了。这亦属于双向彰显式让步,不过彰显的是负面现象。让步,不仅可如前所述彰显正面,也可彰显负面,如举其一宗已荒唐,则其全部不知如何荒谬了。二是在举例对比之后,因没时间从理论上全面论证共产主义经济活动的全部优点,所以运用了既为双向彰显,又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放大”彰显效果的让步手法。因篇幅所限,恕不详述。

另两篇都是短篇悼词,均载于《全集》第19卷。一篇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另一篇为《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先于马克思不幸病逝。马克思和燕妮“革命+爱情”的美丽故事,是在那个时代各国共产主义战士和多少年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中流传最广的动人故事之一。恩格斯作为马克思夫妇最亲密的挚友,同样对这位坚贞不屈的战士、崇高伟大的女性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同样因时间不宜过长,只能运用让步手法达到讲话的最大效果。恩格斯先是介绍了马克思、燕妮的父辈交情,二人青梅竹马、心心相印,婚后燕妮决心“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接着具体叙述了这对夫妇在各国遭受到的驱逐,流亡中三个孩子夭折,马克思遭受到的诬蔑和言论封杀,燕妮如何坚定地和丈夫站在一起,勇敢面对这“很长时间”的“重重苦难”和种种迫害;然后从五个方面,以一连串诗意般的排比句式,描述了燕妮“生前终于看到(听到)”的“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包括马克思的学说已在各文明国家胜利传播等令人欣慰的喜讯;继而以高度赞扬燕妮在革命中表现出的智慧、才干、精力、精神,以她为革命所做的一切“公众看不到”“报刊上也没有记载”的事情等独特笔触总结了燕妮极不平凡的一生;最后以包含让步的句子作结:“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这实际已用最美词句描述这位革命女神了。“用不着说”既是复指后句:其美德人人皆知,无须多言,又包含让步:即就前面所说的几方面,燕妮的一生已很少女性能望其项背,如果再加上她崇高的品德,燕妮的完美都不知如何表述了。这就是双向彰显和短篇幅内尽可能“放大”彰显效果的让步手法的獨特呈现。

恩格斯的演说大多为短篇,甚至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还短。短而有力,长而酣畅,即使像最长的《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也几乎可以一口气读下来。恩格斯演说的精彩,主要在其逻辑雄辩、感情鲜明、叙述生动、条理清晰、铿锵有力、犀利警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那些可以永载史册的生动形象的经典名句,如前述的“在黑暗中摸索”“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的“每一个人的利益、福利和幸福同其他人的福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等,这样的名句几乎随处可见。

而让步手法并不是恩格斯全部演说中的常用手法,正因如此,它的出现应有其特别之处,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步手法已成为其核心结构;其他两篇也都用在关键处,或使富人的完全浪费暴露无遗,或让燕妮的完美大为彰显。

恩格斯非演说体著述也有运用让步手法的,因卷帙浩繁,对其专门统计分析,非拙文能胜任。就笔者有限阅读的二十来篇文献,比较明显用到让步手法且亦用在关键处的有两篇。

一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作者资料提及的二万字的军事名篇《1852年神圣同盟对法战争的可能性与展望》(《全集》第7卷)。神圣同盟是欧洲以俄国沙皇为马首、维护君主政体的反革命同盟。恩格斯认为,“1852年巴黎任何革命取得胜利,都必然会立即引起神圣同盟对法国的战争”,而决战的胜负取决于军力的众多性和运动性,这又受制于生产力,譬如,劳动力的解放,使得征集兵员更容易;交通和通信越发达,运动性越强。恩格斯说:“生产力的增长是拿破仑作战方法的前提;新的生产力同样是军事上每一种新的成就的前提。铁路和电报现在已给了有才干的将军或陆军部长一个在欧洲战争中采取完全新的策略的机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的逐渐增多,同样也提供了征集更庞大的军队的可能性。……文明国家的实力与野蛮国家的相比是相对地增高了。只有前者才有繁密的铁路网,他们的人口譬如比俄国的人口增加要快一倍。所以说,所有这一切论点都证明:西欧对俄国的臣服愈来可能性愈少,至于长期臣服,那就简直不可能了。”最后一句即让步:当下暂时的臣服都越来越难,更不用说长期臣服了。也就是以俄国为首的神圣同盟将实际解体,形势对革命有利,这就是恩格斯的展望,这就是让步手法在关键处的运用。二是下文将介绍的马克思传记。

看来,作者不常用让步手法,但凡用到都比较要紧。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又运用得最多最突出,我们解读时就不要像叶圣陶批评的“眼睛滑过去了”。

现试从创作过程解读。

马克思逝世前六年,即1877年,恩格斯就写过马克思传记《卡尔·马克思》(《全集》第19卷)。全文约8000字,足够展开细说。其前半部分约5000字,按编年体方式,具体叙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斗争方面的经历、事迹、贡献,具体到如何以《莱茵报》等为阵地,开展政治鼓动、宣传社会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如何诞生,甚至包括十年间专心研究大英博物馆丰富藏书这样的著名细节;马克思如何作为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全世界工人阶级的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和公认的领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乃至详尽到“国际”的“一切文件”“几乎都是他起草的”以及不惜用500字具体叙述了马克思审时度势,作出了把“国际”的总委员会移址到纽约,暂时退出欧洲舞台的勇敢而英明的决定;还有在上述的革命活动中,各国政府如何一次次驱逐马克思,资产阶级如何一次次控告、诬蔑马克思,马克思如何不屈不挠、勇敢机智地与之周旋,进行反击。传记的后半部分约3000字,专门详述了“两个发现”的具体内容、科学依据和伟大意义,甚至将大量笔墨用于分析论证,尽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精髓的风采。

显然,悼词所述的两个发现、革命实践、遭受驱逐诽谤等三方面内容应源自传记,最明显的例子如“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传记原有的表述。然而悼词篇幅仅为传记的七分之一,显然无法如传记那样波澜壮阔地纪年叙述、深入细致地专项阐释,于是以概述表现上述三方面。但是,如果仅仅是“压缩饼干”,就难以如传记那样彰显传主贡献之伟大。因此,悼词采用了传记中亦曾使用却大为强化了的两个写法。

第一,成套使用生动形象、高度概括的经典名句。比如阐述“第二个发现”时,传记用了约750字,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划时代意义。悼词仅用90余字,自然无法展开论述。但传记中有一关键句:“不论是资产阶级学者或是社会主义者都企图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科学根据的答复,但都徒劳无功,直到最后才由马克思作出了解答”,悼词则这样表述:“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后者显然源自前者,但较之形象经典多了。这样的经典名句,在悼词中是成套出现的,除了前文已列举的最典型的四句,类似的还有:“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传记中也有类似名句,如开篇的“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中间的“划时代的著作”“永垂于科学史册”“他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结尾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等,然而仅此几句,难免湮没在8000字的長文中。而悼词虽短至1200字却密集了10句,且多数更为形象,马克思的伟大形象就凸显出来了。值得补充的是,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于3月14日、15日给各地友人的电报(《全集》第35卷)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接近悼词经典名句的表述,如给李卜克内西的电报中说:“十九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该归功于他……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给左尔格的电报中说:“人类却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给伯恩斯坦等的电报中都有类似表述。恩格斯本就善创名句,今日长歌当哭,悲愤出诗人,这些饱含深情的经典名句因马克思逝世的巨大悲痛而喷发,最后都转化到了悼词中。这都是悼词不可忽视的创作过程。

第二,运用了一连串让步,这是更重要的。传记在阐释“两个发现”之前说:“在马克思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中,这里我们只能谈到两点。”这实际也是让步且亦用在关键处:两个发现,已足显其丰功伟绩,何况还有许多永垂史册的重要发现。但传记长达8000字,仅一次让步,即便用在关键处,也不足以支配全局,而悼词不过千余字却一连串让步,这就使其成为支撑全局的核心结构。其妙处,前文已说很多,愿再重述一遍:拥有一个发现,够幸福了,他却拥有两个;两个足够了,却仍有很多均具独到发现的科学研究;还有更主要的革命斗争中的贡献呢!况且,仅仅创立国际工人协会一项就足以自豪。试想,如果仅是平衡概述,仅是一次让步,即使加上成套名句,哪有现在这样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效果。这种手法也称连续递进,但要妙在一连串让步:不断以退为进、以次衬主、以少引多。

更有意义的是与悼词的草稿(《全集》第19卷)比较。草稿的基本内容也是概述“三个方面”,不过不如定稿精辟。草稿中已有成套名句,除“最遭嫉恨”“私敌”等基本一样者外,各有千秋,甚至比定稿还精彩的有“马克思是百年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看到这些成果,特别沉痛地感到:正当他的工作高度展开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他”“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忍受诬蔑,这个人就是他”“在西伯利亚矿井、在欧洲和美洲的工厂里,他有千百万追随者”“他的经济理论已被全世界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无可争辩的基础”,只是句数略少、形象经典略逊定稿。但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草稿有一处形似让步的表述,而定稿改为一连串典型让步,即草稿结尾说:“马克思……怎样对待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用不着说明,因为你们……都知道这方面的情况。”这颇像前文燕妮葬仪悼词的结尾,但“用不着说明”只表明这方面美德众人熟知,无须多言,而不像燕妮悼词中的“用不着说”还具有让步功能,所以只是形似让步。值得指出的是,草稿中还有“在他死的时候……他……看到……他看到……”与燕妮悼词中“生前终于看到”的排比句式,以及草稿中的“如果……,这个人就是他”与燕妮悼词中的“如果……,这位女性就是她”的模式都一样。完全可能,由于马克思夫妇于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病逝以及对他们的无比敬仰所带来的感情冲击,使恩格斯采用了不少燕妮悼词的写法,包括草稿一开头说的“今天,我们又要掘开这座坟墓(指燕妮的坟茔),把她丈夫的遗体放在里面”。最终,定稿把这些都删去了,只保留让步因素并将其改造为一连串经典让步,以最大限度彰显伟人风采。可见,成套名句是草稿原有的,成套让步是定稿才有的,这就是经典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更重要的创作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