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键
[摘 要] 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依据高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面向工作岗位和技能等级需求,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首先基于1+X证书重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四段进阶方式,构建技能递进型模式,再开展适应能力的多元化教学实施进行人才培养探索。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1+X证书;人才培养;书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67-03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推进的教学过程,随着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人员的更替,制造行业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又是近几年不断发展的新专业,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智能化人才的一个重要专业,为了充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纳入改革方向之一。该项举措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意在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完善评价机制,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能力[1][2]。
其中“1”表示学历证书,学历教育中,其主体性和基础性保持不变,“X”表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是对主体“1”的完善与补充,具有引导性和扩展性。因此,如何将“X”与“1”相融合至关重要。
一、探索思路与路径
高职教育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实践表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3]。围绕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制造类企业和1+X证书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紧密合作,签订培养协议,联合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成立以校内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校外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及专业建设。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首先进行X证书的选取,再对选取的X证书中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分解并重构,结合专业教学标准,具体落实到课程体系改革中。在课程实施方面,积极探索尽力做到课证相互融合,并引入X证书的同步评价考核机制(见文末图1)。
二、1+X证书融合,优化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養方案优化
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不断推进和实施,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也在探索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改革,积极探索证书试点的路径。要使1+X证书制度落实落地,书证融通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点[4,5]。因此,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推进“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理念,按照教育部发布的《高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目标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其重点是对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进行重构与优化。遵循岗位职业能力和技能需求,确定核心课程模块,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相关评价组织机构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核心课程模块的课程标准进行比对,筛选出适合本专业方向的X证书,对证书标准中的技能等级要求进行“模块化”分解,依据证书标准,反向修改和优化课程标准,将工作领域及任务、技能等级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本专业在X证书的筛选中,筛选出“可编程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4种证书标准,如表1所示。
(二)书证融通课程体系重构
针对筛选的X证书,梳理X证书职业技能要求,整合相关知识点,对课程进行重构[6,7],如图2所示。对照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法方案,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中去除了冗余的内容,并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职业能力四段进阶方式,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培养模式探索
围绕职业岗位要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构建“理论讲授—仿真实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技能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具体工作过程确定教学顺序,以企业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按照“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路径,将职业素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X证书”标准的内容授课,实现学生向员工角色的逐步转变。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技能熟练都是一个递进过程,为了便于书证融通课程的实施,满足递进规律,新生入校后,每个班级均安排1名校内专业教师作为该班的专业导师,给予学生专业和技能上的辅导。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通识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首先要使学生对专业和职业技能有所认知,由专业导师举办一场专业认知讲座,并带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第二至四学期,以专业核心课程(书证融通课程)为主,在课程中引入X证书中对应工作领域的真实生产案例,着重单/多项技能训练,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任教师(一般校内教师均具有相应的X技能等级培训师证书)共同授课和技能指导,课后由专业导师再有针对性地辅导,在此期间,可组织学生考取(初级)X证书;第五学期,开设3门综合实训课程,着重综合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考取相应的(中级及以上)X证书;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技能强化训练,实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结合,帮助学生就业。
“书证融通”有效实现了“1”和“X”互通衔接,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适应职业能力的多元化举措
(一)多元化举措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校企多元化对接,如图3所示。
项目化课程教学:专业课程围绕不同的制造企业生产现场岗位所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构建项目课程。智能控制技术专业课程分为A、B、C三类,A类为理论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B类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专业课均为B类课程;C类为单列实训课。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不同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设置时按照B类课程即将课程内容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设计成不同的教学项目,项目来源于企业工作岗位,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完成。
任务化实践项目/操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结合技能等级标准和生产实际,根据岗位任务需求完成实践教学。结合“可编程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四种X证书的考核标准,将各门课程的项目进行具体分解,分解成学生课上实施的具体职业活动,按照任务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完成学习和操作。
标准化技能训练:以X证书的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开展标准化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程设计过程按照课程的内容对应标准的考核点,在实施前,设计好每个任务的技能评分标准,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来规范技能操作的过程,采取学生评定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岗位化实习过程:校企共同设计学生的实习内容,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做到了学生实习的岗位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岗位无缝对接。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学生需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岗位的职责、岗位的流程及工作标准,在企业管理的架构下进行工作,实现了实习岗位和企业真实岗位零对接。
(二)多元化教学成效
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开展多元化教学三年以来,成效显著,实践表明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就业比例与以往相比提高了25%。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模式在企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难找工作的矛盾中找到了突破口,产教融合有了新出路。同时校企深度融合也探索出了新的路径,特别是经过近两年实践,以下方面的成效比较明显。
1.探索了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相结合
书证融通的另一方面是考核,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结束后,不再组织其他的考核培训,而采取“期末考试成绩与证书考核成绩”结合的评价方式。证书的考核是校外的考核师来评定成绩,分为理论和实操考核两个模块,两个模块都合格才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考核证书的质量。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过程性考核在课程中的比例,又考虑了证书与课程的融合。在1+X证书试点期间,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考核也达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效果。
2.实现了顶岗实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多元化對接模式的实施,学生是受益群体,学生在技能方面提升明显,能够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因为此种教学模式是校企共同的培养下,用人单位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因此在就业方面,这类学生是首先被单位录取的,并且学生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非常熟悉,从顶岗实习到就业无缝对接,学生也不会因为不了解企业而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企业也正是需要这类学生。学校方面,学生就业对口,这正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施过程要求一致性的体现。多元化对接打破了由学校单一育人的现状,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达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互利。
五、总结
书证融通是1+X试点落地的关键,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试点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专业和专业群发展的新的突破[8]。
根据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需求,对现有就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新职业背景下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反馈信息统计,经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归纳总结智能控制技术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群与迁移岗位,结合相关1+X证书标准,提炼出适应制造业新需求的岗位的职业能力及支撑对应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技能及知识,重构了书证融通课程,重组教学内容,形成了基于1+X证书的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具体实施。
作为一个新申办只有几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教师和学生都也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进步,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书证融通方案设计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
[2]韦莉莉.1+X证书制度的书证融通及其价值指向[J].职教论坛,2020(1):150-153.
[3]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
[5]戴春平,刘小园.高职院校基于标准体系建设的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4):116-119.
[6]葛伟伦,耿家礼,郑有庆.基于1+X证书制度高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究:以云计算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6):137-144.
[7]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9(7):47-53.
[8]李童燕.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8):61-6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