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 一生航空报国

2022-02-25 03:30王志琴
中国新时代 2022年2期
关键词:顾诵芬飞机

王志琴

顾诵芬说:“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二年,我国科技界的这项最高荣誉又授予一位与黄旭华有着相似经历和共同母校的九旬院士。数十个春秋,前一人骑鲸入渊,后一人驾龙飞天……他,就是我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主战机型歼8及歼8Ⅱ总设计师、被誉为“歼8之父”的顾诵芬。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至高荣誉时,早已收获诸多荣誉的顾诵芬,一如往日地保持着冷静和谦虚。

从小种下航空梦

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顾诵芬的名字取自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名句。顾诵芬的父亲顾廷龙是国学大师,但他没有继承父亲衣钵,却和飞机结了缘。

顾诵芬是如何与航空结缘的?个中缘由,还要从一件玩具和一场轰炸说起。

1935年,5岁的顾诵芬随父母迁居北京。

当七七事变爆发时,年少的顾诵芬在燕京大学附小读二年级。“1937年7月28日,日军飞机对29军驻地实施了轰炸,虽然炸弹不是落在头顶上,但我能听得到爆炸产生的巨响,冲天火光和滚滚浓烟仿佛近在咫尺,人们都惊慌失措。虽然我当时很小,但直到今天都记得很清楚。”巨大的爆炸声中,几公里外平民区的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7岁的顾诵芬与邻居一起,四散奔逃。“没有飞机,我们处处受人欺负!”一股热血涌上顾诵芬心头。回忆起那段往事,顾诵芬说:“尽管年纪小,但那一次,我真的体会到国家强大对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只有中国强了,我们才能站立生存。后来我接触到飞机模型,感到自己的报国之路就在这里。”

顾诵芬第一次接触“飞机”,是在10岁生日的时候。那是一位堂叔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飞机模型飞飞撞撞很快就坏了。开明的父亲见顾诵芬特别喜欢飞机模型,就带他到上海一家外国人开的店里买了一个更坚固的航模。从此这个飞机模型成了顾诵芬的至宝,天气晴好时,他就到外面去放飞机;下雨下雪了,他就拿回屋里飞。但这个航模飞了几次,撞到墙上、屋顶上,坏了,而且很多材料在彼时的国内并没有,顾诵芬就自己开动脑筋,找其他相似的材料替代,自己动手修理飞机模型。顾诵芬说:“这个模型也会坏,我就按照《小学生文库》的说明自己修,学会了自己动手做航模。看到自己制作的航模飞起来,我感觉非常愉悦。”

从此,顾诵芬就和飞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对我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诉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这对我影响很大。”顾诵芬说。

高中毕业后,立志航空报国的顾诵芬报考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3所大学的航空系,结果全都被录取了。但当时,他17岁的哥哥因得了伤寒去世,母亲舍不得顾诵芬远离,顾诵芬最终选择留在上海,入读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

1951年,21岁的顾诵芬投身新中国航空事业。此后70余年,在“一张白纸”的背景下,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三上云霄找“病症”

在中国航空界,只要提到顾诵芬这个名字,大家都称呼他为顾总,熟悉的人就会给你讲起他和歼8飞机的故事。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项目启动初期,总设计师黄志千执行公务,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名骨干临危受命,组成技术办公室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为尽快完成飞机设计,技术人员在简陋的车间地下室工作,在临时搭成的双层通板铺居住。饿了啃口凉馒头,困了趴在图板上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干。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选用什么样的雷达?方向稳定性、纵向稳定性问题怎么解决?顾诵芬带领团队一个个攻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顾诵芬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中,他写道,“飞机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次逼近的过程”,“在每个研制阶段中,设计工作都要通过反复磋商,协调各种矛盾,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就这样,全机11400多个零件、1200多项标准件、几万张A4图纸……一笔笔画出。

1969年7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原型机首飞试验成功。站在跑道尽头的卡车上,顾诵芬手里掐着一块秒表,紧张测算着飞机的滑行时间。

虽然首飞成功,但歼8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强烈抖振。对于引起振动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始终未有定论。顾诵芬知道,这是气流分离的问题,但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顾诵芬想出一个办法,把毛线贴在垂直尾翼上,飛行时若有毛条振动,就能知道气流分离的地方。受制于当时的照相技术,拍摄毛线条振动清晰图成最大难关。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找出问题所在。他说:“飞机(指歼8)设计出来以后,试飞,首飞都很顺利,但是飞到马赫数0.85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飞机的振动。按飞行员的说法,相当于破公共汽车在不平的道路上奔跑一样,开得再快,人受不了,所以必须要排除……我觉得必须上天看,我们没有(特种)摄像机,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

据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原院士李天回忆,由于顾诵芬的另一位师长——歼8飞机首任总设计师黄志千不久前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的爱人江泽菲曾和他约定:不再乘坐飞机。

“将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将问题研究清楚。”当时顾诵芬已经48岁,乘坐歼6教练机跨音速飞行时,身体要承受四五个大气压的过载,没有经历过飞行专业训练的人难以适应这种压力。顾诵芬作为飞机设计专家,对其中的风险比别人知道得更多,但他却不顾劝阻,瞒着家人登上了飞机。

经过连续3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并做了对飞机后机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设计,彻底排除了飞机跨音速抖振的现象。

砥砺前行,奋斗不息,顾诵芬带领团队闯出一条中国航空自行研发战斗机的新路。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组织和领导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4年,歼8Ⅱ就实现了飞机首飞。

力推国产大飞机建设

2017年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御风而起、扶摇直上,现场见证首飞的人群发出阵阵欢呼。北京五环外,北苑航空家属院内,顾诵芬守在家中电视机前,激动地说:“等了你这么多年,终于飞上了天!”

C919,披着天空蓝和大地绿涂装,在3000米高空舒展双翼之时,世界上多了一款属于中国的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几代航空人近半个世纪的接力,新一代大飞机人的10余年攻坚,终于托举起了中国自己的大客机。鲜为人知的是,顾诵芬是大飞机项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1986年,顾诵芬离开工作了35年的飞机设计岗位,从沈阳回到北京,担任航空工业部第二届科技委副主任。此时的他,把工作重点,放到了为航空装备的体系建设、重点型号未来发展、国防事业的宏观布局建言献策上。顾诵芬密切关注着型号研制任务,在C919、歼10、运20、教9、ARJ21等多个型号研制项目中担任技术顾问、专家组负责人或成员,还积极推动我国水上飞机等的研发。

2001年6月,在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成立了以院士为主,吸收行业内外专家的我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课题组。顾诵芬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走访空军,赴上海、西安两地调研。2002年6月,一份题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思路》的咨询课题报告完成了。2006年2月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大型飞机被确定为“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此后,国务院成立了大型飛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组织了专家论证委员会独立开展论证,经过6个月的工作,形成了《大型飞机方案论证报告》。2007年2月26日,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

10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在上海首飞成功。从2006年国务院成立大飞机论证委员会,到2007年C919正式立项,再到成功首飞,作为我国大飞机项目的课题建议人和论证委员会主任委员,顾诵芬始终关注中国航空事业前行的方向。

希望年轻人多读书

顾诵芬家学深厚,父亲顾廷龙精研国学,耳濡目染下,顾诵芬也酷爱读书,并掌握英日俄德四国外语,更练出了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说:“想要能做出新的创造,就要多读书。”

“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就是读书,连睡前洗脚时都在读。”江泽菲回忆,婚后,他们一两个月进一次城采购食品家用,顾诵芬每次都直奔书店,大约3小时以后她去书店找他,他一定在。

顾诵芬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由于博学强记,大家都叫他“活图书馆”。他自己也承认有个习惯:不靠检索,引用数据全凭记忆。

“可以说,除了读书,顾总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甚至吃饭也仅是对工作学习的一种保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王恩泉回忆。

1986年8月,王恩泉利用顾诵芬午休时间,赶至其家中汇报工作。“当时,写字台上是一本已翻开的英文专著,旁边放着一块已啃了几口的面包,没有菜,连杯水都没有,桌子右手端杂七杂八堆放着许多书,有些还打开着,一看就是经常翻阅的。”航空界公认的“大家”,学习还如此废寝忘食。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王恩泉的心。

如今,走进顾诵芬的办公室,如同走进一座“书的森林”,各种外文期刊随处可见,业内外院士、专家也经常过来请教技术问题。对每位专家提出的难题,顾诵芬都会神情专注地听来者讲述,并简洁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时,他会站起来,步履稍显蹒跚,但却准确无误地走向书架,几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书或刊物,翻到某一处,指点给来者“你所说的这里有论述”。

即便已年逾九旬,顾诵芬仍然对航空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跟踪研究,“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推荐给有关的同志,有时也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

在顾诵芬看来,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他十分重视年轻人才培养,带领的团队走出了1位科学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2位型号总指挥。经常有年轻的飞机设计师说,“有顾总在场,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对于年轻人,顾诵芬充满了期待。“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猜你喜欢
顾诵芬飞机
鹰酱想要“小飞机”
飞机失踪
顾诵芬的“惭愧”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顾诵芬说妻子:“她功劳很大呢,不止一半!”
顾诵芬:志在蓝天航空报国
你守望祖国的蓝天,我守望你
国航引进第二架ARJ21飞机
“拼座飞机”迎风飞扬
乘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