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
[摘 要] 在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和博弈中,为满足经济发展和人类难填的欲壑,人类无节制地利用与开发大自然馈赠的各类资源。以煤炭、石油的开采、利用为例,在全球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增加的大环境背景下,温室气体长年累月聚集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病虫害增加、物种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问题愈演愈烈。面对大自然的“惩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自然发出的警告,开始探寻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低碳理念由此应运而生。低碳理念贯穿人类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于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师,面对低碳意识较为薄弱的学生群体,应该学会把化学知识与低碳理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化学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践行低碳行为,让低碳理念渗透进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让低碳成为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即将踏入社会的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 键 词] 化学教学;低碳理念;中等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8-0157-03
一、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渗透低碳理念的必要性
低碳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加强节能、环保、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少碳排放量,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问题,增加碳汇,促进森林的恢复和大规模增长。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的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贯彻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作为即将走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中职生来说,积极响应国家的基本方针和理念,结合自身学到的职业技能投入各行业的生产与发展中,为缓解我国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形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但就目前中职学生群体的普遍情况来看,低碳理念的渗透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阻碍。首先,在对低碳的认识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很少关注减少碳排放的相关话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低碳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低碳生活会降低生活质量;更多的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但却对低碳的定义和内涵认识模糊,对如何使其行之有效也含糊其词。再者,在行为习惯方面,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还没有很好地进入中职学生群体的视野。例如,学生喜欢过度包装带来的精致感、氛围感,但不能将这些包装反复利用起来,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在享乐主义的诱惑下,学生把购买轻奢、高奢的物品当作潮流和高质量生活的象征,但为此买单的往往是超前消费的悔恨和束之高阁的无奈。这些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亟须引导,究其原因还是低碳宣传不到位,低碳教育做得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低碳生活的专业知识,形成低碳思维和生活方式。对于化学教师而言,有效地把低碳知识融入化学学习中,把低碳理念渗透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往小看于学生是受益匪浅的事,往大看是利于经济、社会,甚至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二、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育渗透低碳理念方法和途径
(一)化学知识与低碳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化学教材中,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内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必要性、改善能源结构的原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契机等内容反复出现,这与低碳理念不谋而合,但教材中却没有郑重其事地提出“低碳理念”这个话题和概念。因此作为以渗透低碳理念为己任的中职化学教师,必须要将教材的拓展延伸和二次开发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穿插低碳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2]。
以教材中“走近化学”为例,这一章节中系统地阐述了化学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的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有阻碍的弊端。比如,火从化学角度来看是某物质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产生燃烧反应的现象。它被原始人类加以收集和利用,对人类的进化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火,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被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推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火同时也为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从原始社会为了获得营养的草木灰和土地用以种植而大面积燃烧森林植被,到近现代为了发电、冶金大量燃烧煤炭而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形成酸雨,引起温室效应,火的双面性即化学的双面性,应用化学的好与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把低碳理念的种子撒在他们心里。
相较于上述章节的内容,“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这一章节能更为直观和有效地把低碳理念傳播给学生。甲烷作为一种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的有机化合物,主要用途是做燃料,例如民用和工业用的天然气和煤气,在学习甲烷的化学性质与反应时,教师可以引出甲烷的笼状水合物——可燃冰,自然地引申到可燃冰作为国际公认的石油的接替能源所拥有的优势,即燃烧后仅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力度远小于煤炭、石油等。虽然可燃冰的大规模开采技术是尚未攻克的难题,但其前景与希望同样会振奋人心,也把问题和低碳理念交给了学生,把希望交给了这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二)化学实验中的低碳理念与行为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作为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化学,还要在化学实验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低碳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在化学方案设计始就将保护环境、重复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切实融入进去,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负影响,同时可以学着用废旧物品替代实验物品,实现化学实验室的无污染化、绿色化、无害化,争取实验废弃物的零排化[3]。
在進行铁丝的燃烧实验中,完全可以利用旧铁丝代替实验室中特意准备的新铁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力所能及的实验器材,节省实验室开支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低碳环保、再利用的理念。另外,在探究金属活性的化学实验中,诸如铝的活性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比较常见的可乐、雪碧的铝罐。
矿泉水瓶是以有机物为原料做成的,它不溶于水或者有机物溶液,所以很适合装酸性、碱性的溶液。矿泉水瓶还可以经过改造成为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过滤柱。只需要把矿泉水瓶的瓶底剪掉,把瓶盖扔掉,换成带胶管的过滤塞,再按照瓶口到瓶底方向,先是棉花,再是活性炭、细沙、粗沙的顺序铺设,就能制作成一个过滤柱。
还有利用鸡蛋壳提取碳酸钙,利用食醋的酸性进行酸碱反应等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设计实验课程与指导实验课程中,以身作则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必然能让学生受到影响,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化学生活化,生活化学化,这种把化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化学的神奇,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废物利用的化学实验中,潜移默化地种下低碳理念,让低碳成为生活方式与习惯的一种。
(三)课外活动中的低碳行为
除了课堂中化学理论知识结合低碳知识的教授、化学实践中低碳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外,化学教师依旧可以将低碳理念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前文提到,中职学生群体低碳理念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低碳知识宣传不到位,低碳教育没做好。那作为中职院校化学教师,就可以努力弥补上这个短板,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接收低碳知识和理念。例如,教师可以整理常用的视频软件中比较权威的低碳知识科普视频、文章、知识讲座等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去了解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再把自己了解到的新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应用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化学课堂上讲到高分子化合物时,必然躲不开塑料。这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子极其稳定,在土壤中不易分解,造成人们所熟知的“白色污染”,学生习惯于塑料制品的应用,对其危害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4]。教师便可安排学生去垃圾处理场,感受白色污染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带学生去已经荒废了许久的田间地头,看用于保护农作物的塑料薄膜,在多年后依旧顽强存在的状态;塑料制品带给海洋生物的灾难可以通过纪录片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主动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转而对可降解的其他材料产生兴趣。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还会对他们的职业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引。
三、低碳理念、迈进生活
只有了解低碳理念,才能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坚持到底。在化学课堂渗透低碳理念教学后,针对教师对低碳理念的讲述,可以鼓励全体学生迈进低碳生活。课后以“迈进低碳生活”为主题作为学生的低碳学习周,调查使很多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有了新的变化:增加了多种课外运动项目,每日看手机次数减少;每日多喝白开水,减少了碳酸饮料、高脂肪、高糖等垃圾食品的购买;只要照明足够,减少白炽灯的使用,在宿舍学习更多的学生使用节能台灯;近距离的外出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非机动车或者步行,以往出门方便就打车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同一楼道的宿舍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随手关宿舍、教室灯,手机充满电及时拔取;对于平日购买的物品包装袋与包装纸裁剪成各类形状用作小标签与草稿纸;对于物品的购买选择了性价比高,而并非以往追求网红风格、精美包装的产品;很多学生选择购买了印有“低碳你我他”字样的手帕,减少了纸巾的使用;针对学生会内部平日资料打印,选择登记领取纸张,每张打印纸必须有所用,杜绝了纸张的浪费;本年度3·12植树节活动人数有了明显增加;针对午餐、晚餐更多学生杜绝了塑料袋的使用。
低碳理念迈进生活,学生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得到教师认可的同时也更好地得到了自己的认可。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把这种理念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中。化学教师则通过与课堂理论知识、化学实践操作、课外活动践行等方式,不断强调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宣传低碳理念,建设美好家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参考文献:
[1]张玉奎.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低碳教育[J].求学,2020(36):73-74.
[2]史晓峰.低碳环保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27):93.
[3]闫晓梅,王礼娟,黄宝美.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低碳、节能、环保教育的策略探讨[J].教师,2016(20):7-8.
[4]谢维新.节能环保的思想在化学教学中渗透[J]新课程,2013(5):154-155.
Discussion on the Infiltration of Low Carbon Concept into Chemist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 Sheng
Abstract:In the coexistence and gam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in order to mee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 desires,we use and develop all kinds of resources presented by nature without restraint. Taking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and oil as an exampl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e increasi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greenhouse effect form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over the years has led to the increase of diseases and pests on the earth,the reduction of species,the rise of sea level,the threat to human living space,abnormal climate,the increase of marine storms Land drought,desertific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Facing the “punishment” of nature,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warning issued by nature and begin to explore the way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the low-carbon concept came into being.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runs through all aspects of human economy,culture and life,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As chemistry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in the face of students with weak low-carbon awareness,they should learn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chemical knowledge with low-carbon concept,guide students to practice low-carbon behavior in chemical practice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let low-carbon concept penetrate into students’ daily learning and life,and make low-carbon a habit and lifestyle,Let them who are about to step into society better contribute their strengt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hina.
Keywords:chemistry teaching;low carbon concept;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