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宇
摘 要: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依次从“艰”“苦”“奋”“斗”四个方面论述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不惧困苦、奋发进取、敢于斗争的品质内涵,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巨婴”、虚荣攀比、不劳而获和“躺平”等不良现象及其成因,对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传承进行研究。
关键词: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9-0142-03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法宝。中华民族向来以特别能吃苦耐劳和勤俭持家著称于世。我们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有了新的变化,在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其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历史意义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意味着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不惧辛劳苦难的毅力、怀有奋发进取的锐志和敢于斗争拼搏的勇气,它指引着人们在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时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只有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克勤克俭,反对铺张浪费,是一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两个一百年”重要目标和“四个自信”的动力源泉,是攻坚克难的重要法宝。
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是国家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需要深刻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本质内涵,做到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积极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
二、大学生群体奋斗意识减弱的不良现象及其成因
1.“巨婴”心理的畏难情绪普遍
“巨婴”指的是在生理上虽然达到成年人的程度,但心理方面却依旧不够成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够独立,过分依赖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大学生的“巨婴”心理使得其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习惯了被父母家庭安排和规划,在学校里也自然地产生从众心理,只能跟从同学的脚步而错失自己独立思考和锻炼的机会,在面对困难时没有自己的主观见解,久而久之会产生畏难情绪,逃避本该自己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巨婴”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家庭有关,家长对孩子的超高期望和过分保护使大学生失去面临生活艰难挫折的机会,让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艰苦奋斗中不怕艰难险阻、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涵。
2.虚荣攀比的不良现象增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丰富,社会上出现了某些超前消费和奢侈浪费的现象。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即使身处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大学生在社会不良消费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虚荣心作祟和互相攀比的现象。
现阶段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基本由家长提供,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苦和生活的磨炼,所以不能理解“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自然更不能理解艰苦奋斗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价值。
3.不劳而获的思想意识严重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付出劳动才会有回报,才会过上幸福生活。近年来,个别大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希望不经过劳动就能有所收获,排斥体力劳动。究其原因,是当代大学生没能在成长阶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应试教育”使他们过分“唯分数论”,追捧“精英”教育。家长也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参加劳动。
不劳而获思想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会让大学生失去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好逸恶劳将一事无成,更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躺平”啃老的心理状态涌现
“躺平”是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用语,指的是对于外界事物的任何反应自己的内心均不受影响,不做任何反应和回馈,看淡竞争并且不想继续奋斗。在大学生群体中“躺平”的心理状态并不可取,因为“躺平”的本质并不是真正心理状态上的平和,而是竞争意识的缺乏,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他们在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会依赖父母和家庭,出现“啃老”的现象,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去积极面对。
“躺平”啃老现象的出现是大学生奋斗意识减弱的表现,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大学生在学习艰苦奋斗精神的过程中要真正理解奋斗的科学内涵,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在内忧外患、历经磨难时不懈斗争、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摆脱“躺平”状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
上述四种现象的成因均与在学习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过程中未能真正理解其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有很大关系。艰苦奋斗精神的不畏艰难、不惧辛苦、奋发进取、敢于斗争的品质内涵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传承教育要根据时代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措施和方法。
三、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传承教育的有效措施
1.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传承教育中,教师要以史为鉴,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汲取革命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结合新时代、新的责任担当,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
2.运用榜样激励
在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教师可通过榜样激励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在进行榜样激励教育时,教师可结合时代特点和先进模范事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如抗疫过程中的那些最美逆行者的事迹,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榜样的感染力。
3.拓宽宣传渠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除在思政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外,还可以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全面,教师可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动态,及时作出正确的思想引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傳承艰苦奋斗精神。
4.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时代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艰苦奋斗精神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但其勤俭节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拒绝虚荣攀比,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加强思想价值引领
近年来,大学生陷入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互相攀比、盲目从众,通过透支自己的个人信用进行超前消费来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让大学生在生活中量入而出,理性消费,避免从众心理。
6.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勤俭节约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开展勤俭节约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苦”的含义。“苦”不仅指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物质条件的艰苦,还指不畏艰辛的精神品质和不懈奋斗的思想意志。
7.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大学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培养奋斗精神。奋斗的过程是奋斗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积极地以实践的方式解决困难,最终实现既定理想和目标。因此,在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传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奋斗热情,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奋斗精神有机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坎坷与挑战,而奋斗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奋斗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正视奋斗过程中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完成奋斗过程。教师要通过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奋斗意识和人生奋斗方向,实现人生价值。
9.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缓慢不易察觉,但对一个人的改变却是长久深远的。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奋斗精神的宣传教育,如通过学习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来宣传奋斗精神,让艰苦奋斗精神入脑入心。学生之间要发挥朋辈作用,形成良好的奋斗拼搏的风气,抵制不劳而获的思想。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10.提高学生斗争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伟大斗争,伟大斗争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抓手。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使命,要深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斗争的内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1)培养大学生勇气和担当精神。奋斗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实现人生理想的路途漫长且崎岖,需要斗争精神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大学生要真正理解斗争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增强斗争本领,提升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在面对新时代的使命时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发扬斗争精神,做新时代的奋进者。(2)提升大学生底气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密切相关,斗争本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更需要注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和不惧挑战的信心与底气。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困苦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是响应国家发展号召、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青年大学生要勇挑时代重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助力国家未来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萍,郑罡,杨江帆.大学生巨婴化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评论,2018(04).
[2]孙抱弘.艰苦奋斗精神的演进与当代青年之传承——兼析“躺平”现象的若干成因及其应对[J].青年发展论坛,2021(05).
[3]周刚.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疲软成因及教育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20(09).
[4]冯红,李彩丽.论榜样示范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
[5]邓凌敏,刘利才.新时代大学生不懈奋斗的动力机制及构建路径[J].安顺学院学报,2021(05).
[6]謝雪瑜.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1).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in the New Era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ng Leiyu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59, China)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has different forms of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in the new era from four aspects of "hardship", "bitter", "vigorous" and "struggle", and analyzes the adverse phenomena and their caus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giant baby", vanity and comparison, getting something for nothing and "lying flat",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in the new era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he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