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相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本文分析了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1.假冒伪劣食品由城市转移至农村。随着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假冒伪劣等问题食品开始由城市转移至农村市场,与假冒伪劣食品相依存的不法食品生产厂、小加工作坊也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与流通领域的商贩合力组成危害农村消费者的主力军。受经济因素制约,农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大多不高,在购买商品时往往贪图便宜或者只注重外观,对食品的品质不会过多追求,这就导致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的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泛滥。
2.农村食品经营者素质偏低,对质量要求不严格。农村的食品经营者大多是本地或者周边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守法经营观念缺失。少数经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注重食品质量,甚至销售过期食品,或者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以获取高额利润等。笔者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城郊及农村食品经营者因销售的食品品种相对较少、经营规模偏小,往往忽视索票索证环节,或者没有索证索票的保护意识,甚至错误地认为索证索票会引起商品价格提升,从而加大销售成本。有一些规模稍大的批发经销商经过几级批发后就难以索取到相关票证,再加上索证索票繁杂琐碎、耗时费力,大部分经营者出于侥幸心理户就懒于去做,一旦出现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就无法从票据上溯源。部分农村食品经营者因为文化水平低,不会建立进销货台账,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不严格,进货时只看是否畅销、价格是否便宜,却不查验对方的经营资质,不关注食品是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甚至忽视食品的生产日期等,这就为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农村及城郊市场打开了便利之门。
3.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形式落后。当前,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多是分散经营,比如小作坊、小餐饮、小商店、小摊点等,管理经验落后,守法理念淡薄,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偷偷摸摸生产的现象屡有发生,他们不舍得投资生产设备,生产卫生条件差,生产环境堪忧,加工出的食品质量难以通过合格检查。
4.农村消费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一是部分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不了解、不重视食品质量是否符相关强制性标准,也不知道如何识别假冒伪劣食品。二是农村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较差。有的消费者因为认知水平低,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运用法律武器为自己争取权益。另外,维权成本高也是消费者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比如距离投诉地点偏远,往返交通费用较高,再加上农村消费者经济受限,为了几元钱的食品千里迢迢去投诉,耗钱耗时还不一定有结果。
二、引起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
1.残留于农产品中的农药等。由于种植户在耕种农作物时多用、滥用农药,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事件尤为突出,全国各地每年因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屡屡发生。
2.残留于水产品、禽畜体内的激素、抗生素等。经营者因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导致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人们食用此类食品后,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转移进人体。另外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几何增长等,都增加了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3.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需要关注的是后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毒废气排放、污水灌溉等都会导致重金属污染。根据有关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多数重金属半衰期较长,通过食物链后在人体内蓄积,能够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
4.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添加,超量或者超范围使用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有的从业者只是凭借经验,没有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比如炸油条时,超量使用含铝泡打粉,最终导致铝含量超标;在馒头加工过程中,超范围使用脱氢乙酸等食品添加剂。
5.病原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与人类共存于大自然中,如果生产企业对于卫生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在食品原料采集、加工制作过程、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每年不同地区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1.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职责不明晰。在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农村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不够细化具体,要求相对偏高,执行困难。有的偏远地区尚未制定涉及农村食品安全方面的配套法规、规章,或者现行的法规、规章与农村食品市场实际发展现状不符,基层执法权责不明晰,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相互扯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分布广,相對分散,从业者数量庞大,城乡二元体制的长久存在也使得城郊及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目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基层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人力资源有限,行政经费不足,虽在乡镇设有所、站,但人员相对较少,有些偏远乡镇往往只有两、三名执法人员,监管力量薄弱,还要负责消费维权、物价、广告、特种设备、医疗器械、药品、知识产权等其他领域,监管任务繁重。尤其是在边远山区、管辖交界区域,一些无证无照流动食品小贩、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由于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往往成为监管空白。因此,监管人员少、检查周期较长等实际问题,成为全面有效监管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的一项制约因素。
3.农村食品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不到位。经营者自律机制不健全,各级行业协会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待完善。部分食品从业者一味追求利润,参与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积极性不高,未认清信用体系建设产生的长久社会效益,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经营者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制约了农村食品安全建设。
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整合执法资源,从过去各单位各部门独立执法的模式向多单位多部门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模式转变,充分发动群众,建立街道、乡镇、农村食品监督员和信息员制度,通过设立农村消费维权组织(如消费维权服务站)、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部门监管、群众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系统。同时,加强食品从业者自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增加对不合格食品的曝光率,建立“红、黑名单”制度,与信用体系建设挂钩,与司法部门合作,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者的惩治力度。
2.提高农村食品从业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一是加大对农村食品从业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积极引导和督促食品从业者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制度,充分利用正面典型案例的引导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守法意识。二是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力度,通过开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等丰富多彩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转变过去“重价格不重质量”的陈旧消费观念,强化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
3.强化企业主导地位,建立质量安全承诺机制。企业要严格遵守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建立质量安全承诺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全过程依法记录留痕,建立进销货台账,执行索票索证制度,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杜绝使用违禁添加剂,严格执行农药休药间隔期。成立经营主体行业协会,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自律,通过各种方式征集会员的信用信息,积极开展非营利性信用等级评价。
4.与时俱进,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步伐。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制度上合法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厂家制定行业标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从业人员,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建设食品行业内的规范监督机制。
5.共治共建农村食品安全新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通过网络(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报纸等新闻媒体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曝光典型案例,宣传示范典型。倡导食品安全“吹哨人”制度,破除行业“潜规则”,加强对高风险行业的管控。加强建章立制并接受监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工作评议,听取合理化建议,及时发现食品监管突出问题,为食品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简单整理了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村食品越来越安全,从而構建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