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诗歌

2022-02-24 11:03胡小娟
躬耕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私塾诗经上学

◇胡小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夫子说:这样的人可谓贤者。环境的恶劣、地位的低下常常不能摧毁悠悠历史中坚硬的中国读书人的意志,他们总能在一颗颗文字中获得比那些谷物大得多的能量。

父亲是村庄上的读书人。那时,岁月烙下的疼痛感并不因为父亲是孩子就有所减轻,所以,他用和他的父辈一样的耐力抵御着困苦带来的焦灼与惆怅,并且顽强而乐观地生活着。

父亲在九岁那年开始读书。那时,他每日早早起床,蹚过没腰的苇草,踏过崎岖的山路,再沿着一湾清澈的水流奔往学校。从村庄里走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到村庄,父亲与朝露和晚霞追逐的动力并不是来自书本中的知识对他精神的引领,而是那一顿带到学校的能够让他饱腹的午餐。

上学之后,他劳作的内容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因为上学耽误了他干农活的时间,他还得在放学后带着怨气,打着黄昏,干完原本就属于他的活儿。最近的学校,距离村庄十三里地。他们四个一起上学的本族兄弟们,每日在晨曦中奔向学校,在暮霭中回到村庄。路途遥远,所以他们全部都得带着做午餐的食材。

父亲生活的村庄中有一位古老的私塾先生。他像一本陈旧的历史书一样,望而顿生高山仰止之情。他在村庄中是一座倔强而孤独的丰碑,神秘又遥不可攀。他的博学吸引了包括父亲在内的几位学生,他们便每每于放学干完农活之后,主动把他围在矮矮的土墙边,或坑塘边的皂荚树旁,或溜光陈旧的大石凳上,跟着他探索书本里的另一个世界。而私塾先生也乐得放下他的严正,一边提着他的玉石嘴旱烟袋,有滋有味地吸上几口,从容地吐出几口缠绵的烟圈,一边用《古文观止》《东莱博议》中的故事、人物、历史、警言对着几个娃娃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启蒙教育。

后来,父亲因为常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举动而受到私塾先生的青睐,进而得到了一本书的奖励——木刻版《诗经》。父亲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了“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丰年周颂》)”的诗句。

那是父亲第一次见到诗歌,私塾先生那摇头晃脑地打着节拍的“沉浸式”阅读深深地吸引着年幼的父亲。尽管识字不多,尽管一知半解,但父亲还是从先生的讲解中见识了高大的粮仓,饱满的颗粒,丰厚的礼品,欢腾的场面。父亲看到了食物充盈给人们带来的兴奋,也让他对这样的情景充满了向往,那一年,父亲十三岁。

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父亲渐悟了读书能把他带进别样的世界,便更卖力地学习。他品读着他的《诗经》——那是他唯一的课外书,研习着他的课本,大脑的渐渐充盈让他对饥饿不再那么惧怕。不止那些红薯能给他足够的动力,对知识的渴求,对《诗经》中那些图景的向往都成了父亲坚定地在求学路上走下去的理由。

学校因为生源不足不断地合并,父亲也不断去其他的学校求学,足迹遍布了土地方圆几十里的学校。父亲踏过泥泞,走过荆棘,迎过风雨,沐过烈日。那些小诗一样绵长存在着的红薯滋味像是绵绵的乡愁,奠定了他坚实的求学基石。父亲也因为有充盈的粮食作为依托而从一个羸弱的少年逐渐被教化为一位热血男儿,最终走出了乡村,走进北京的军营。

万物芸芸,各归其根。父亲后来选择转业回到地方建设家乡时,人间华美已经品过多半。父亲也终于过上了他向往的《诗经》中的丰盈生活,果腹早已不是他生活的重心。他已经有能力每天都生活在儿时想象中的诗意里,渐次积累着他生命的厚度。

猜你喜欢
私塾诗经上学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