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2022-02-24 09:22:44高淑琪
名家名作 2022年20期
关键词:书法作品书法艺术书写

高淑琪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发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一种书写性艺术,书法作品能够体现书者的精神风貌,并蕴含其他艺术形式很少涉及的内容,如哲学观、儒释道哲学、汉字载体性等,这些特质也充分地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书法概述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凝聚了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气质精神,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向外界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当汉字书写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法则和要求时,就慢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传统的书法艺术主要以毛笔进行书写,充分结合毛笔“刚柔并济”的特色和性能,通过点、线具体的变动形态,充分体现书写者的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等。

对于书法,基本要求有两个方面:其一,书写的文字须为汉字。只有对汉字进行书写才能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独特结构、丰富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篆、隶、楷还是行、草等书体,都需要通过汉字的字体进行展示。其二,须使用毛笔作为书写工具[1]。毛笔的优势在于柔软且极富弹性,书写者可以借此展现出千变万化的风格。

在书法艺术当中,囊括了基础的笔法、结体和行文章法三个内容。在这三个内容中,在笔法上要求掌握笔法和结体,所追求的不外乎字体外形的美观;而对于章法的要求,是在笔法、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从而为整个作品注入更多的神采。在进行笔法训练时,要求熟练掌控毛笔,在书写中对指法、腕法、身法、墨法的使用都有具体的要求,通过在运笔中进行提、按、缓、疾、轻、重等的穿插使用,以写出有力度、有质感的线条。结体是针对点画与笔势进行合理搭配,力求保持平衡,兼有避就、穿插和顶戴等[2]。章法是站在宏观的高度对作品进行整体安排,如文字与文字、行与行的照应。要想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要求书者在创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还要求其具备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修养,需要有较大的艺术格局。

二、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书法自出现起便一直与传统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一)书法艺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书法艺术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还记录了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独特标志,蕴含了我国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味道”。在书法作品中,作者可以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向外传达,可以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人文追求和理想抱负,将个性化风格展现出来,在表现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同时,还可以彰显传统文化。

例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作“书圣”,在其传世作品当中,我们能够发现他的书法用笔博采众长,精通多种书体。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中,体现出被世人称颂的魏晋风流。除此之外,历史上的众多文人都会将传统文化精神注入书法作品,不仅成为一种记录方式,更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又如,唐后期的书法家经常把书法与参禅并论,习惯“以禅喻书,以书喻禅”,将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作一种禅修。这时期的书法作品追求漂移空灵、淡泊洒脱、流畅自然,是在完成书写,亦是在追求禅宗[3]。可见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书法艺术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书法艺术有其特有的活力,并具备很强的艺术观赏价值。书法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中,还具有传播信息这个基础功能。依托于书法的记录功能,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久远。从早期出现的文字形式,甲骨文、篆文、隶书,到之后出现的行书、草书和楷书,都展现出各自的艺术特点。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却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4]。毋庸置疑,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互为助力、共同进步。

三、新时代促进书法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相关路径

进入新时代,社会节奏骤然加快,加之互联网、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些冲击,对书法艺术的热度较过去有所下降。我们应当意识到,人民群众热爱书法的初衷并未改变,其在社会大众中依然有牢固的根基,充满发展的动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传统文化之间实现有效的平衡,并使二者有机融合,不仅是传统艺术领域需要面临的课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一)继续深入挖掘书法的传统文化价值

在国际化交流日渐增多的当下,一个国家若丧失文化自信,很容易盲目接受外来文化,丢失自身文化的精髓。虽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如果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重视度较低,容易在发展过程中丧失文化优势。我们需要对此高度关注,某些时候文化的交流和入侵并无明显的界限,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在推动本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能助力本国文化的复兴,也可以充分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点,使传统文化长盛不衰。

学习书法无法立竿见影,需要在一笔一画间付出艰辛的努力。学习书法能锻炼人的心智,但需要保持静心和恒心。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容易感受到枯燥乏味,这是对学习者心性的一种磨炼。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无数的书法精品中,得以窥见中国的人文精神。在书写过程中,可以使人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多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行系统性了解,并直观地感受我国传统美学的标准。让更多的书法学习者和创作者意识到书法自有其独特的文化精髓和创作过程,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二)改进书法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书法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汉字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专门设置书法课程,语文教材中还会涉及书法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有部分经典碑帖和名家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除此之外,对于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书法家如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也有相关的事迹介绍[5]。这就要求学习者深入挖掘书法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部分素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三)传播途径多元化

推动书法面向更多的人群,能够有效增强书法艺术的亲和力。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呈现书法艺术有利于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首先,弱化书法艺术的神秘感,加强其与普通民众的联系,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如社区、乡村等进行展示,但不应采取生硬的、简单的展示形式,而是基于当地的风俗民情进行展览。如对当地民众间流传的号子、故事等进行抄录,以体现地方特色。另外,也要注意对书法的传统理念有所选择,在宣传工作初期,尽量减少诸如“字如其人”“禅宗”等理念的宣传,以免引起群众的反感,可以增加一些直观的表达,例如,通过现场书法表演中的挥洒泼墨等吸引观众的兴趣[6]。

近年来,各种文化的传播途径有了很大的改变。书法无疑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作品创作过程的传播形式也与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在过去,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学校、博物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展览,也可以借助书籍、报刊让更多的人看到,其创作过程、讲解过程也可以通过传统教学、影视资料、电视等进行传播。21世纪,这些传播和推广途径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书法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采用这样的传播也无可厚非,但在时代的变革之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书法不能顺利地“走出去”,被更多的人认可和熟知,就无法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宣传书法艺术,既要讲究手段,同时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与时代发展同步。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普及,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宣传书法艺术时,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受众群较广,这一特点为全方位地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7]。新媒体不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拥有更加包容的环境,是信息化、网络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媒体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并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在多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将大量枯燥和呆板的学习迅速转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内容,通过相对轻松的形式激发人们的兴趣。因此,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书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和推广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当下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实施“走出去”的策略

书法这个艺术形式,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在新时代,为了使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国际交流、宣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部分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对这个策略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应当在其适合生长的“故乡”发展,走出去进行更深远的发展对于书法与传统文化无益,这种故步自封的观点是极其片面和错误的。在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外国的流行文化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同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走出去,收获更多的关注,有效促进国外人士对书法文化的理解。

为了使海外书法艺术受众能够顺畅地接受和认识这种艺术形式,需要对受众可能出现的困惑表示理解。在进行国际化的传播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在书法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受众感觉有意义的部分进行重点强化。例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书法笔墨线条的审美信息,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法、形态、布局的严谨性。第二,探索更易为大众接纳的书法文化传播形式。例如,在进行书法演绎或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汉字所特有的象形特征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历程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大众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又如,可以把书法创作和其他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入挖掘书法领域的影视素材和历史故事并进行浪漫手法的表达,使当地民众在心理上更好地接受和认同书法艺术。第三,降低对书法接受程度的预期,在组织受众观摩书法艺术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自然的艺术氛围,而不是刻意要求受众对书法的深刻内涵进行体会,以免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8]。在传播过程中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形式对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便于受众接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作为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散发着愈加璀璨的光华。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下,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反而更加渴求内心的平静。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宁静和自然时,开始追溯生活的本真。我们应当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书法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书法作品书法艺术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1年4期)2021-10-29 05:47:44
书法作品选登
用什么书写呢?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0年3期)2020-06-05 01:59:26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雷锋(2020年2期)2020-03-31 09:27:09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所谓书法艺术
现代装饰(2018年12期)2018-12-29 13:03:04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我行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