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升城市社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2022-02-24 23:36苗丽惠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群众社区

苗丽惠

(中共晋城市委党校, 山西 晋城 048000)

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强则国家强。社区思政教育是联系基层群众,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精神追求,塑造健康生活方式,进而构建稳定社会关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手段。提升社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其走向健康、成熟、和谐的基础。[1]近年来,国家加强了社区思政教育的功能性作用,其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制约社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但硬件的改进,并未带动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发展。人们的思想并没有跟随时代快速进步,这对城市社区思政教育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1.教育形式单向输出,缺少互动

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单一陈旧,沿袭传统模式。一方面,长期以来,社区将思政教育视为授课、听课、开会,停留于老一套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集中几次学习,采用上传下达的方式,通读文件,重点不突出,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动性和可持续性。[2]这种方式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临时抱佛脚,没有一定的标准,缺少探索、沉浸与发现,创造性不足。另一方面,依赖宣传式教育,多是板报宣传及相关政策罗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表面形式很热烈、很认真,五花八门,口号响亮,背后却是“应景式”学习,存在应付心态,“形式主义”痕迹明显,却没有真正将实践的本质和过程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社区管理者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找准着力点,对相关政策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发现思政教育的根本和目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其缺乏对社区工作的热爱和对群众负责的心态,调查研究不足,方式方法缺少创新,在处理社区群众思想认识上下功夫不够,在工作中顾此失彼,避重就轻,过多的精力投入柴米油盐等生活问题,激发群众热情功能性不强,育人效果不佳,缺少互动交流,看似很努力,但群众的实际困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2.教学内容中心工作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

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不强,中心工作让位于业务工作。理论教学应是社区思政教育的必要内容,但当前的教学无法与社会热点、难点相联系、相衔接,带动不了居民的学习兴趣。有的社区对思政教育也很迷茫,基于社区居民的需要,常年开设其喜闻乐见的课程,有市民教育、法治宣传、民风民俗、老年教育,缺失思政教育课程计划,或者根据其喜好设置,随意性非常大,导致教育的权威性不足,系统性降低,仅是完成上级指示和任务,上接天线,但下不接地气,在几个节点完成,时间上不能保证,学习效果不佳,入脑入心效果不显著,育人化人的本质和社会服务功能不能充分体现。[3]有的社区虽然计划完备,但主题鲜明的思政教育特色不多,尤其是针对社区治理,新理论的宣传和深入学习的研究和应用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治理体系的需要,不够与时俱进,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性与前瞻性。

3.基础建设需要时时维护与完善,更新速度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

对于社区思政教育来说硬件设施是外在条件,是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手段,需要人财物的通力配合。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此方面逐步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基础设施、现代化教育设备等。但这些虽有进步,仍需要提高。在硬件上,集中投入多,更新速度慢,由于社区人口多,设备存在磨损严重、故意损坏的现象;有的只是一次性投入,由于资金缺乏,长期得不到更新,社区思政教育授课空间有限,多媒体教育设备陈旧,影响了学习效果。有的小区,也只是摆设,仅仅提供了一个活动的空间和设备而已,成效不大。在软件上,缺少思政教育的专业人员。[4]有的社区思政教育工作由社区工作人员承担,工作繁忙时,这项工作就会被其他工作所代替,有的则由热爱教育的社会人士承担,虽然都有专职人员,但不是思政教育的专业人员,他们在精准解读和宣传相关政策时缺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背景,理解和认识上有偏差,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

4.外部环境多样化,无形的不可控因素增加

形势在不断发展,生活条件得以改善,较以前更优渥,物质极大丰富,外部环境对群众的思想影响也是深刻的,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的普及,造成网络与现实的冲突,网络对于经济的渗透性加强,获利方式虚拟化,改变了人们的盈利方式,催生新的社会阶层,增加了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打破了原有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禁锢,给人们生活带来一定的便捷性,但却增加了风险性。国外文化与国内文化的冲突,不同文化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增快,但良莠不齐,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存在,需要人们批判性吸收。个体的民主意识加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大众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提升,但对于网络多元化思想缺少分辨力。[5]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其次,内外环境交织,人员流动频繁,增加了社区的不稳定因素。居民渴望一个安定和谐的社区,成为社区群众思想状况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思政工作就更为重要和突出,加重了社区工作量,对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提高了一大步,不仅要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要维护思想上的安全。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驱利性,社会结构多元化,人口流动频繁,不同人群交织在一起,素质发展参差不齐,思想在相互的激荡和冲击。我国正处于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利益格局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带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变换,以及工作压力和价值观的改变都会引起许多不适应。这些对社区思政教育的思想环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探索思政教育体系,适时调整关注和调整社区思想应对内容,加强和改进工作机制是新时期一项重大的任务。

5.制度设立和落实不完善,不能保证效果的发挥

思政教育工作制度不明显,被社区其他工作制度所溶解或者代替。以往社区思政教育工作往往被要求服从于经济,缺乏主体性,实际工作难以突破原有的体制和工作惯性,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滞后社会期待和群众需求,社区思政教育工作泛化,过度依赖行政体系,偏重行政方法导致行政化,出现了思政工作虚化弱化的现象,使得其找不准方向,责任不明确,工作项目不明确,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缺少协商环节,在许多地方都是硬性规定,未充分考虑社区群众的感受和利益。制度上墙,也仅仅是摆设,落实也存在问题,比如对青少年经常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制度,没有将青少年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对象去实施。

二、提升社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面对发展的不足,唯有扬长避短,及时挖掘提升的潜力,发现有利因素,体现政治优势,汇集社会力量,带动基层群众。

1.探索和创新多种教育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互动

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方式必须是与实践相联系。社区思政教育对象是社区居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理应基于其文化基础和现实需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顺应认识方式建构特点和规律,可以尝试互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导性,整个教学过程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把与群众最接近的生活案例搬到教学课堂上,在对案例分析运用讨论中获得启发,这一过程很大程度上需要成员对案例加入自己的认知,将自己的实践融入学习当中。一定要采用教育者擅长的案例,在教师与学员交流中达到信息互换,开拓视野彼此启发;现场教学,可以让学员身临其境体验学习内容,作为最直接的参考观察,可以联合其他地区的社会资源,加深对历史上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和认知;讨论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准备好专题,让学员思考、讨论或自由发言,这种方式对思政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要通过学员的发言掌握其思想动态,通过解决问题实时对其进行主观改造。创新教育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以上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以听众为主体,用体验感受参与的办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质类教育,目的是潜移默化地调动其主动性。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员热情和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充实教学内容,彰显思政教育特色

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需要认真研究其规律和特点,课程的设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为主,依据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灵活调整,充分结合社区居民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内容设置上注重分层与分类,针对不同的听众开展不同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加强社区思政教育,就是引导其增强工作本领,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抵制社会不良思想的冲击和侵蚀。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组织专题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的应用。另一方面,做好调查研究,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实践和理论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动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促进教学内容的转化和内化。

3.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做好物质及人才保障

多渠道筹措社区资金,让社会有力量的组织参与到社区活动服务中来,通过募捐、集资保证社区服务的资金。尝试政府出资购买相应服务,完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将社区人员低龄化,给社区注入新鲜血液。社区思政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实效性发挥的核心,思政教育就是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思政教师的理论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对社区思政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的教师不仅是党的理论的讲授者和传播者,更是群众对党热爱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准确把握其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重点需要培养人才。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及知识增长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思政教师需要时时更新教育理念和理论,增强学科素养,才能主动引领学员获取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方法,其培养方式也可按照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需要科研育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育人模式,这些人才需要在大学培养,可以学习到专业而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构建社区党支部与大学党支部结对构建,联系发展导师,探究专业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可以到有条件的地方学习其先进经验。封闭起来谈提高进步不大,仅限于本社区、本地区的培养很难创新,必须与其他地区联合,也可以到有经验的培训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4.发挥社区党员带动作用,树立形象凝聚人心

榜样的力量能起到良性的激励和感染作用,带动周围群体共同进步。党员干部的手举起来了,群众的手也会举起来,这里突出的是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党忠实捍卫者的党员干部对思政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回应,决定了社会认同感。社区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大众,维护的却是人心,我们必须在思想阵地上先行一步,打好主动仗,下好先行棋,千方百计凝聚人心。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即便思想环境再复杂,如果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机体也不会被污染,我们一定要对群众打好思想上的预防针。基层党员扮演着关键角色,肩负着上层与基层群众沟通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的桥梁。只有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才能更好地联系群众,发挥党的巨大优势,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要不断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带头践行,形成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强大的正能量。社区思政工作也要符合时代特征,适合社区特点,党员干部要以群众为中心,扎根群众,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开展社区思政教育,巩固和壮大传统载体的同时,也要继续拓展新媒体的阵地建设,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百姓的呼声,掌握其思想动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在与群众的网络互动中“一对一”“点对点”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交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感化人,提高听众的接受度,扩大覆盖面,将理论建设与实际行动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本身也是强化群众观念的自我再教育的过程。

5.加强制度建设,弥补发展的不足

将思政工作纳入一个专门的考核范围,多渠道多方式在制度上得以明确体现,建议通过签订责任书、述职等方式,把社区思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的目标考核,完善社区“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目标考核办法,细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任务,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奖惩制度。加大社区社会岗位开发工作,推动志愿者服务组织健康持续发展,明确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义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水平,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发展。可以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制度,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完成社区思政教育的目的。组织居民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教文卫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增强民主协商的意识,建立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支持和帮助居民养成协商意识,融入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多举措落实对重点关注人群的思政教育工作制度。

三、结语

城市社区思政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和管理,是对人心的凝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遵循思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城市社区发展的需要,把握主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充分带动,在“实”字上下功夫,在“常”字上做努力,久久为功,主动引导,用积极的工作态度让社区群众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成效。[6]随着国家机关和制度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通过社区带动和各方努力,社区思政教育实效性定会逐步提升,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猜你喜欢
思政群众社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社区大作战
多让群众咧嘴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