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以沈阳市为例

2022-02-24 23:36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评价

任 波

(沈阳开放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3)

幸福教育是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起点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目标是培育健康的人格,强调教育各类主体的整体性、目标实现的全面性、教育主体的主动创造性。当前沈阳市在老龄化速度、城镇化速度方面居于全国前列,从2011年到2020年,沈阳市老年人口占比由22%提升到27%,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3年到2020年,由80.21%提升到85%。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社区居民结构,沈阳市从2017年开始,提出建设“幸福沈阳”和“幸福社区”的目标,2021年将“幸福教育”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重要目标。

一、幸福教育理论的基本含义

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1]这一表述涵盖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人幸福理念理解和幸福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使教育过程成为让人体验和享受幸福的过程。幸福教育的特征包括整体性、全面发展性、主体创造性。

1.幸福教育的起点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幸福观是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的综合观念形态,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和深层性的特征,对提升幸福感具有导向作用。若一个个体没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就不可能获得高水平的幸福感。因此,幸福观是幸福获得、维持和深化的重要条件。

2.幸福教育的目标是造就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幸福获得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格发展的良好状态,是人格发展的高层次目标。

首先,幸福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个体基础的、关注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出现的心理满足与愉悦状态。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划分及描述,在满足人们低级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精神需求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对各类教育的期待也逐渐增强。幸福教育作为适应追求幸福民生需求的教育,目前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道德行为与道德理论知识脱节等问题显现得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幸福教育作为关注学生情感世界与精神生活的教育应运而生,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其次,幸福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探索和深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就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但是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往往关注德智体美的发展,更多考虑社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学生的幸福感在教学实践环节重视程度欠缺。幸福教育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把教育与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终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助力开发学生潜能和丰富学生精神。

最后,幸福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各国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及策略均不同,但是,增强幸福感、体现人文关怀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认可的。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国内民众对于幸福感的重视及关注程度也在逐渐增强。人们普遍认为,倡导实践幸福教育、加强幸福教育研究对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实现各国教育思想与模式接轨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幸福是人们的追求,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体现。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幸福教育的本质在于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从理念层面看,幸福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引导培养能够发现、创造、体验幸福全面发展的人。幸福教育是针对人性建构的,将教育本质回归人的情感,切实发挥教育造福于人类的作用。

二、社区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建设和居民发展结合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社区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幸福力,社区教育的具体目标有两个,即建设社区、培养社区人。社区教育发展的应然状态是打造和谐幸福家园,培养幸福居民。

1.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升了居民的幸福力

社区教育是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是一种基于区域实际、为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发展的教育形态,其创新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使命是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力。

社区教育注重契合“人性”,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生活用有意义来衡量,但是意义在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传统的教育关注人发展的部分价值,人作为整体被肢解,将人的尊严和精神搁置,丧失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批判精神,忘记真实的自我。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社区教育,以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为核心任务,以引导居民的生活艺术为使命,以养成居民的德行为根本指向,以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

社区教育立足于“人本”,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促使百姓的生活更美好。幸福理念下的社区教育能做到“目中有人”,将“一切为了居民”作为社区教育的目标,将“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作为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将提升居民的“幸福力”作为社区教育的终极价值。社区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幸福助力。社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提升人的幸福力。幸福力包括幸福的感知、创造、享受和经营能力,社区教育促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近几年来,沈阳市社区教育在机制体制创新、实体建设、网络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社区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顺应了居民群众接受社区教育的强烈需求,为完成建设“幸福沈阳”和“幸福社区”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2.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社区教育有了极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1)解决社区教育力量分散、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幸福教育强调整体性。当前,具有社区教育职能或元素的机构多元、活动多元。以沈阳市为例,包括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各类社区、街道管理机构,开展的活动涉及老年大学学历学习、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竞赛活动、党建活动等。通过完善社区教育内部体系,建立从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分院到社区学校的垂直体系,以及社区内特色“亦蘭书院”和分院体系,制订《沈阳社区大学“教育系统送课进社区”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等10余项社区教育制度。

(2)解决区域社区教育主体结构和需求复杂,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全体性实现不足的问题。当前沈阳市老龄化趋势加快,高龄化社会特点突出,城镇化速度全国领先,由此带来社区外来人口多、老年人口多,空巢家庭多、“老漂”家庭多等结构特点,产生岗位学历提升、入城再就业、城市适应、儿童特长教育、家庭和谐教育等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通过打造“惠民课程体系”“百名教授进社区”等活动、“社区送课共产党员工程”“家校共育工程”等品牌,推动课程进社区、进家庭,进而拓展到进乡村,打造四类基地(社区党建基地、社区教学示范基地、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家庭教育基地),推动各类教育主体目标实现,有效解决了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全体性实现不足的问题。

(3)解决社区教育居民创造性和能动性激励不足,社区教育活力受限的问题。幸福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主体创造性。社区居民在面对社区教育时,主要是被动接受,呈现一种供给型教育的特点,这导致社区教育的形式与居民实际需要出现不匹配的问题,社区居民接受的兴趣、持久性、投入程度都较低。为此,通过开展基层“睦邻学习点”、云公益系列活动、百米长卷雅集活动、市民文化节等品牌素质性活动,家庭邻里拉近距离、小区居民拉进社区、将各级社区拉紧联系,充分调动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社区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幸福教育理念下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策略

由于面临诸多的障碍和困难,沈阳幸福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得到实践,社区教育尚未充分发挥其幸福教育的本质功能。因此,只有破除障碍和困难,才能真正实践幸福教育理念,才能发挥社区教育提升幸福力的本质功能。

1.破除轻视社区教育的观念,树立与幸福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提升社区教育重视程度的观念

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社区教育也有着许多明显的特征,例如,社区教育作为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精准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的社区教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上海市加大经费投入,在健全体制机制与法规制度、完善服务指导与办学体系、加强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推广课程资源建设上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创新,从而在促进人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在沈阳,社会上一直存在轻视社区教育的观念,认为社区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教育类型。[3]而且,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欠缺,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低于其他教育类型,因此,社区教育在提升幸福力中发挥的功能也就可想而知。社区教育这种不利局面的改变,应依靠政府和各级开展社区教育的单位借鉴上海的经验,提升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把社区教育放在与其他教育类型并重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应有的功能。

2.破除传统社区教育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与幸福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随着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的评价机制逐渐凸显重要性。社区教育的发展与评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健全的评价机制,可以保障评价的科学性、调整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优化评价方式。目前实行的社区教育评价机制主要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内部评价机制。为健全社区教育评价机制,需要健全相应的外部评价体系,切实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受教育者、实施社区教学单位的领导、政府工作人员等充分参与到社区教育的外部评价过程中,切实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确保社区教育评价效果的呈现。其次,在评价指标优化方面要注重功能定位和内容选择。合理的功能定位是有效评价的前提,应突出诊断性和可持续性,功能定位需从反映社区教育的发展转向反映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在评价指标的内容选择方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评价功能宏观定位的基础上,社区教育评价内容应因势利导,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居民需求,选择与居民实际生活和需要相匹配的指标内容。

3.破除传统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建立与幸福教育理念相适应的灵活开放式的合作及保障模式

社区教育办学模式封闭,主要表现在社区教育实施部门闭门办学,忽视与其他部门合作机制的建立。这种封闭、保守的社区教育办学模式是不符合幸福教育的要求的,也发挥不了社区教育应有的功能。当前的政策及社会发展给社区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破除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合作与互动无疑是克服社区教育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大多数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部门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极少数存在合作的情况,但是由于受到政策和管理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未形成合作的良性互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与学校和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场馆切实合作,加强基地建设,拓展办学空间。高校、中小学与社区学院合作,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场地设施、师资、课程、实训设备等共享,服务社区教育;将社区学院适合各级各类学生的课程送进校园,社区中的劳动模范、行业精英等把讲座送进校园,增强社会教育力。区域内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场馆与社区学院合作,合作各方共同实施送教项目。应精准对接需求,丰富送教内容,也可以为居民提供定制服务,在内容选取方面考虑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合作各方共同开展成效评估,在形成合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不断磨合改进是不可或缺的步骤。送教项目的实施需听取各方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途径汇集居民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工作方向和重点。社区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政府应在宏观层面引领发展方向,为社区教育提供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同时,转换政府职能,为社区教育提供精准的服务保障。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教育理念的实践必将依托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社区教育也必将在幸福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创新与改革,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评价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台居民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