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桥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81)
农业“链主”企业是在农业产业链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领域领军型、标杆性的企业。2021 年5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链主”企业外联市场,下接农户,在引导农业生产、提升农产品价值、创新农业技术、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大力培育农业“链主”企业,是各地区兴地富民,带动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在农业“链主”联农带农过程中,其运行机制是决定带农效率的关键。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链主”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对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着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从理论上分析,“链主”企业联农带农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专业化分工,是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而形成的一套分工网络。在这套分工网络中,“链主”企业居于关键性节点位置,是连接生产端和销售端的枢纽。“链主”通过一定利益机制和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相互联结,形成一个农业生产经营联合体。而产业链下游的农户作为理想经济人,是否融入“链主”企业联农体系,则取决于其对比较利益的考量,若融入“链主”企业联农体系的收益高于风险,则会驱动农户融入“链主”企业联农体系;反之亦然。在农业发展实践中,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和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变革,当前我国农业“链主”企业联农带农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农业“链主”企业联农模式一般指主体的行为方式具有可重复、可操作的基本特征,目前农业“链主”企业联农模式主要有以下3 种。
1.1.1 “链主”企业+农户
“链主”企业+农户模式在农业产业链形成初期较为多见。“链主”企业负责产业链的加工端和销售端,农户负责产业链的生产端,二者分工协作。企业与农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价格和质量标准收购农产品,在实践中,合同约定存在市场价和市场保护价两种形式,市场保护价更有利于保护农户利益。在现阶段,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产业链不健全的地区,会有国有“链主”企业直接通过完善设施、技术扶持、市场对接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此外,大部分由农民合作组织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也多采用“链主”企业+农户模式与农户建立联结关系。
例如,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受山地地形地貌限制,镇内村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存在困难。2019年,小箐镇充分利用贵阳市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契机,引进贵阳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公司采用“链主”企业+农户模式,在小坝村、合兴村、杉坝村与大兴村内打造蔬菜保供基地园区,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完善设施、标准化种植管护技术,建设大棚蔬菜区104.73 hm2,同时,由公司联结农贸市场、商超,打通农产品市场销路。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链主”企业多为国资农投企业,除追求经济利益外,也有带动农户发展的社会公益责任。
1.1.2 “链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
“链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是当前我国居于主流地位的“链主”企业联农模式。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单独的一家企业面向为数众多的农户,企业的谈判、协商、订立契约与监督成本高。而农民合作社由农民自发组织联合而成,与农户关系密切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因此,农民合作社作为中介,联结企业与农户,成为主要的“链主”企业联农模式。而在农业实践中,在“链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基础模式上,各地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多元化的联农模式。例如,“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各衍生模式均具有自身特点,在整合稀缺农业资源,带动农户增收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
“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是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联农模式。例如,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原有7 个柑橘专业合作社,在“链主”企业湖北丰岛食品有限公司带动下组建了湖丰柑橘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链主”引领下实施农药供应、专业采收、收购标准、收购价格、订单约束、技术指导“六统一”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联动发展模式,高度整合了农业资源。2020 年,入社农户比未入社农户每0.5 kg 柑橘售价提升0.2 元,每667 m2柑橘园增收总计达600元以上,“链主”联农带农效果进一步凸显。
1.1.3 “链主”企业+村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
在农业实践中,只依托合作社力量,在汇聚农户力量、整合农业资源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以村支两委为核心的村组织融合农业产业链成为大部分地区“链主”联农新模式。现阶段,大部分地区推行村社合一制度,在该制度下,可实现资源高效整合,通过村组织的力量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村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特色在于农业产业链体系中有2 个核心,即“链主”企业和村组织(村党支部或村委会),“链主”企业主要供给信息、技术生产要素,负责对接市场、打造品牌;村组织负责土地流转、劳动力供给、农业资金整合、农业设施建设,通过双核心联动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例如,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琴亭镇凫村有825 户农户,共4 054 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凫村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在该模式下,凫村通过加强党员教育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由党委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建立了以生猪养殖为核心、以合作运营方式为引领的产业运营机制。在此基础上,组建莲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入“链主”企业新希望有限公司,企业投入资金建立恒温猪场,并租赁合作社场地;合作社组织协调土地流转,指导农户养殖生猪。通过党组织引领,“链主”带动凫村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2]。
带农主要指农业“链主”企业带动小农户实现共赢性发展。农业“链主”在带动农户发展方面,主要依托技术扶持、资金扶持、价值提升、信息引导、产销对接等方式开展。
1.2.1 信息引导机制
在我国传统小农经营模式下,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供需脱节、农产品滞销问题时有发生。而在产业链“链主”联农机制形成后,依托“链主”企业专业化的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反馈,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得到了极大缓解。“链主”企业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农户有序调整生产结构,农户生产适销的农产品,保障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1.2.2 技术扶持机制
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依托政府组建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工作,存在人力不足、技术推广慢、市场对接性弱等问题。“链主”企业引入农业产业链后,由于产业链生产端关系到农产品的供应质量和效率,企业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对生产端的渗透,会组建专门的技术部门和技术团队,对生产端的农户给予技术指导,引导农户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产出效率。
例如,渔业养殖收益高,市场前景好,但技术瓶颈是众多渔民致富的拦路石。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官田村是一个典型的沿海渔村,受制于养殖技术,大部分农户以打渔为生。2021 年,官田村被列为“经济薄弱村”。2021 年12 月,徐闻海瀛水产有限公司入驻官田村,由公司统一养殖技术标准、统一养殖技术培训、统一上门精准指导,破解渔业养殖技术瓶颈,使官田村迎来发展转机。2022 年,开始打造渔业基地,首期投资3 000 万元,10 个恒温车间与1 200 个恒温池建设稳步推进,项目首期将带动120 名村民就地就业,产业多赢发展局面初步成形。
1.2.3 资金扶持机制
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大规模的领军型“链主”企业一般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例如,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大集团、新希望有限公司等。在构建农业产业链进程中,产业链下游的农户往往在农资采购、农业设备购置、农业设施建设等方面面临资金困局。为保障产业链高效运行,“链主”企业大多采用土地租赁、资金帮扶或信用借款的形式给予帮扶,确保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例如,湖南湘西州老爹公司是一家专营猕猴桃生产加工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和农户构建了信誉合作型的联农带农机制。缺少资金的农户可向公司申请资金扶持,公司以“农业协会”的档案记录为参考,对信誉好的农户每667 m2给予2 000 元的资金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完善猕猴桃种植的相关基础设施。猕猴桃成熟时,公司按合约价收购猕猴桃,农户借贷资金可从收购款项中扣除。通过信誉合作机制,有力破解了农户内生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1.2.4 产销对接机制
农产品“卖难”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户面临的经营问题。单个小农户在面对大市场时,自身信息把控能力较弱,而农产品市场结构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进出入壁垒低,因此,农产品价格会呈现“蛛网模型”,农户生产也常会因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波动而难以保持稳定。“链主”企业下联农户,外接市场,有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能形成特色产品组合策略,打造农产品品牌,且规模化运销也能保障和物流企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链主”企业带动下,农户销售困局能得到有力破解。
1.2.5 价值提升机制
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户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而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农产品精深加工所需的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需较大投入,农户难以承担。而农业“链主”企业多具备较强实力,“链主”企业通过对农业原料清洗、分拣、萃取、提炼将农产品转化为化妆品、保健品、工业品,或打造高端绿色农产品品牌,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例如,小黄姜作为调味农产品主要用于日常食用,附加值较低。而云南罗平县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坚持走精深加工之路,从小黄姜中提取姜辣素,向日化领域拓展产业链,开发出4 个系列28 个单品,总产值达1.2 亿元,既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又拓宽了农产品销路,带农致富效益显著[3]。
近年来,我国农业“链主”企业快速发展,在联农带农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链主”企业在联农带农方面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1)“链主”企业自身发展稳定性弱。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农业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且近年来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农业“链主”企业易出现经营风险,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农业产业链易发生断裂。2)联农利益机制不健全[4]。现阶段,“链主”企业多通过收购农产品的形式进行利益分配。但由于企业的规模性和组织性,和农户相比企业多居于优势一方,农户议价空间较小。而农户入股分红、二次返利、效益分成等机制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3)农业“链主”企业带农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企业在带动农户数量、辐射区域、带农模式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针对上述问题,农业“链主”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可从如下4 方面进行优化。
健全的农业风险防控体系是农业“链主”企业联农带农共赢发展的基石。1)完善农业市场化风险防控工具。积极发展农业期货、期权交易市场,通过套期保值对冲市场风险。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保险网络布局,优化农业保险险种,扩大涉保范围,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保护。2)健全政府和企业双向互动的市场信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动态采集、更新、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减缓市场风险冲击[6]。3)探索发展天气衍生品等新型市场工具,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农业经营主体减灾防灾的能力和意识,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安排。例如,成立于2018 年的云南兴农公司,作为一家蔗糖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在我国西南地区率先进入期货市场,构建市场风险防控体系。2021 年,该公司通过蔗糖期货期权组合套保,在蔗糖价格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顺利销售蔗糖,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充分保障了产业链的稳定性。
良性循环的利益联结机制是“链主”企业联农效率提升的关键。1)大力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利益联结机制[7]。依托“三变”机制激励农户通过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农户与企业利益实现紧密联结,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2)有力盘活农业生产要素,激发广大农民创新活力。有序拓展“租金+股金+薪金”的农户收益机制,逐步提升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体系中的参与度和收益度,开创出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步增进的新局面。例如,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原来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是典型的“空壳村”,2018 年,岚溪村启动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清产核资、界定股权、量化股份等程序,构建起新型的股权型利益分配机制,激活了农村稀缺生产要素,至当年年底入股困难农户分红人均达1 200 元。
传统“链主”企业带农模式主要有产品收购、技术渗透、信息供给等方式。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农业“链主”企业带农模式也需不断开拓创新。
1)有序发展“链主”企业信贷担保机制。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广大农户内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此,可引导有实力、大规模的“链主”企业为信誉好的农户申请银行贷款,给予一定的信用担保,增强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例如,广东省佛山市打造出“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项目,由农业“链主”企业根据信誉,向合作银行推荐农户为借款人,企业为借款人提供融资担保。农户获取贷款后用于采购企业服务或生产资料,通过该模式有力地破解了农户资金困局。
2)引导“链主”企业采用反租倒包的模式联结农户[8]。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而采用反租倒包模式,可先由“链主”企业租赁土地,企业和村组织、政府联合对土地开展集中整理,完善相关设施,在此基础上转包给农户经营,该模式既可以解决农业设施不完善、土地整治不到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农户在农场打工积极性较弱的困境,对促进农业生产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例如,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采用“两转一包”模式流转土地,土地先由农户流转到合作社,集中整治后再流转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后,再反包给农户。通过倒保模式,既解决了农户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又激励了农户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3)引导“链主”企业打造区域共享性品牌。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对扩大区域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拓展农产品市场销路,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有着重大意义。农产品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性过程,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9]。而“链主”企业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一般具备雄厚的实力,有能力承担区域农产品品牌塑造的重任。由于区域农产品品牌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属性,因此,地方政府可对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的企业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激励企业打造品牌。例如,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牵头打造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善田江宁”就取得了显著的带农效益。卫岗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发力,以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为后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链主”企业在农业产业链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自身带动能力的强弱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1)做强“链主”企业。各地区需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领军型龙头企业入住,发挥其带动能力。同时,需出台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本土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促进其集团化发展。2)做优“链主”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加速数字化转型;推介企业改进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良好的效益是企业惠农的根本,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节能减耗,提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