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小学思政课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①
——基于教研员、骨干教师访谈的质性分析

2022-02-24 22:36◎程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研员思政课教研

◎程 伟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小学思政课重要性的提升,小学思政课教师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具体来看,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学者主要以区域为单位,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如有学者调研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大量教师兼职、缺少培训机会、欠缺培训经费、教研制度不完善等问题[1]。二是教师专业素养研究。小学思政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对教师要求高,因此教师专业素养也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所不同。如有学者从儿童成长的主体关系划分[2]、课程主要素材的内容分析[3]等视角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区域经验介绍。如杭州西湖区采用项目制工作室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胜任力[4],江苏省太仓市构建了“科研引领、教研支撑、培训融合、技术保障”四位一体教师研训模式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5]。四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学者分析了教研参与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6],也有学者通过对骨干教师的访谈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7]。

上述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以往研究注重从整体层面观照教师队伍建设,相对忽视个体层面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二是尽管有研究关注个体层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对优秀教师成长经历的研究比较欠缺。深入挖掘优秀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提炼其专业成长路径有助于加强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将本课程的立德树人作用落到实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先后访谈了2位教研员、17位骨干教师。访谈对象的选择一是考虑到教研员与骨干教师接触多,对教师成长经历比较熟悉。二是考虑到骨干教师长期从事小学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及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具有代表性。按照这一标准,笔者最终确定了19名研究对象,包括2名专职教研员(编码Y1、Y2),从事学科教研分别为6年、23年;17名骨干教师(编码J1-J17),教龄从6年到28年不等,同时担任大队辅导员、教导处副主任、德育主任、副校长、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或语文教师、教科研等工作,仅有2名教师为专职。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理解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关注他们对学科的认识、感受和意义建构。在资料收集方面,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通过微信语音,结合一对多和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访谈。访谈提纲主要涉及“如何进入思政学科、如何认识思政课、认识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一直坚持任教思政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内容及时调整。在资料分析方面,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按照“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建立编码和归档”[8]的程序和“码号-类属-核心类属”三级编码形式进行归纳并浮现主题,最终形成了“如何进入小学思政学科”“对学科态度的变化”“促使教师不断成长的关键因素”三个主题。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因人而异:如何成为小学思政课教师

1.便利性:为了“工作”。小学思政课多由担任其他工作或任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并形成了一些固定“搭配”,如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等。他们是学校主要的德育工作者,负责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与思政课息息相关。“那个时候干大队辅导员,好像都是教品德课,有点标配的感觉。”(J9)更多的思政课教师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兼任,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与思政课紧密相连,因此,班主任兼职思政课成为常态。“学校要求我们做班主任、教语文的老师要坚持教这门课程。”(J16)

2.功利性:由于“实用”。年轻教师面临职称晋升的压力,需要在各种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取得成绩。由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比较多,专业性比较强,可谓人才济济、高手如云,年轻教师要想突出重围比较困难。而思政课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做出成绩相对比较容易,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出于这一考虑,从事思政课教学成为部分年轻教师另辟蹊径、寻求突破口的一种做法。“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语文、数学属于大学科,要在这个学科上面有专业发展、专业成长,或说在这上面有成就的话,相对比较困难。”(J4)

3.随机性:源于“偶然”。有的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纯粹源于偶然因素,是误打误撞或机缘巧合。如因偶然机会了解思政课而喜欢上它,“有位语文老师临时被派去参加教研活动,回来就跟学校领导说要教这个学科,就是她了解了、认真听了就热爱这个学科”(Y1)。也有教师因“意外”而被安排上思政课,“我到那个学校比较晚,在岗位安排时没有其他岗了,那一年就做了专职的小学社会课老师。”(J6)

4.关系性:因为“熟人。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时时刻刻会受到领导、同事、学科专家的带动和引领。这些“熟人”也在影响着教师走进思政学科。一是源于“领导”的推荐。学校领导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很多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根据不同教师的工作经历、性格特点、教学风格推荐适合的工作。“我们有一个副校长,当时他推荐让我走这个学科。”(J1)二是源于“专家”的吸引。有教师出于对学科专家专业水平的认可,向往跟随专家学习进步。“我和教研员关系好一些,我很尊重这个教研员,愿意向他靠拢。”(Y1)这些领导、专家不仅在教师进入思政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其专业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从抵触到热爱:对学科认识的变化带动对学科态度的转变

1.因不了解而抵触。一是不熟悉。小学思政课教师多是语文教师、班主任等兼任,比较熟悉自己任教的主学科,对思政课并不熟悉。二是易误解。因为不熟悉所以导致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停留于经验层面。新课改以前的思政课因成人化、理想化、去生活化而备受诟病。新课改以来,生活化成为小学思政课的指导理念,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解决儿童生活中的问题是课程显著的特点。但是,很多教师由于不了解这一变化,仍然想当然地认为小学思政课“唱高调”(Y1)“高大上”(J12)“挺简单的”(J3、J14)“讲道理”(J5)。此外,也有教师认为,小学思政课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变化,感受不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道德与法治就是挺花里胡哨的,不像语数英那样扎扎实实地在这教。”(J1)三是小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数学、英语被视为主学科,教师只有从事这些主学科才有尊严和地位,从事思政课这样的小学科则会受到歧视。“我自己的要求是教语文,但是让我教了那么一个小科,我是很难过的……大家是有学科歧视的。”(J6)一系列原因使得教师在任教思政课之初产生排斥、抗拒、抵触的情绪,正如访谈中教师提到的,“工作凑数”(J9)“不想教”(J1)“被动”(J6)。

2.因学科魅力而热爱。随着任教时间的推移,教师逐渐意识到小学思政课并非如当初所认识的那样,而是富有魅力、“很有意思”(Y1、J2、J4、J11)并逐渐产生了热爱。

一是不简单。一方面,上好思政课需要狠下功夫。小学思政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我要想讲好这个课,必须得付出很多的努力去查很多很多资料。”(J9)另一方面,思政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由于研究时间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小学思政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教学灵活多样,难以形成固定的模式。“道德与法治学科源于孩子的生活,要指导孩子的生活。虽然这么简单,但是怎样能够指导孩子的生活,怎样能够把道理说到他的心里去很有挑战性。”(J11)

二是很实用。新课改以来的小学思政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其成长困惑,这恰与班主任工作相得益彰。班主任兼任思政课教师,对协调处理班级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有些时候教学内容刚好是我们班级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就可以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发生的这个事情进行教学。”(J16)

三是很重要。随着对思政课了解程度的加深,教师逐渐意识到思政课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孩子言行的影响尤其是行为以及思想的影响真是终生的。”(J1)

基于上述对思政课认识的转变,教师对学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正如他们在访谈中谈到的“进入状态”(J4)“着迷”(J1)“走火入魔”(J1)“喜欢”(J2)等。

(三)关键事件:促使思政课教师不断走向优秀的因素

1.教研的刺激。一是观摩触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一般从观摩公开课、优质课开始。这些课都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细致打磨、反复练习后才展现的,极具学习价值,观摩课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则提供了学习榜样,打开了视野。公开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值得学习揣摩。“那节课老师带着学生采用了一种合作的方式,我觉得就是教学方式变革的那种感觉,让我发现原来道德与法治课可以这样上。”(J1)二则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参与观摩的教师对个人教学进行反思,进而尝试改进。“我每次都有这样的冲动,就是想像台上那位老师一样回去上课,我每一次都这样激励自己,回去尝试孩子喜欢、寓教于乐的上课形式。”(J2)

二是磨课成长。如果说课堂观摩给予教师思想上的触动,磨课过程则是教师亲身实践,在尝试和摸索中不断进步的过程。一方面,磨课改变了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和态度。教师反复揣摩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慢慢会发现思政课的魅力,进而改变认识和态度。“上了几次以后,就觉得这个事儿好像也挺有意思的,突然发现当了十几年老师,好像之前那活儿都白干了一样。”(J9)另一方面,磨课促使教师从“模仿别人”到“找到自己”。由于教师性格特征、学生学情等差异,观摩学习的经验难以照搬,这促使教师根据学情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自己好像是着迷了,越想越觉得我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甚至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够特别有真实、真切的所思、所感、所悟。后来就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魅力太大了,自己愿意去研究。”(J1)

2.团队的带动。一是教研员的帮助。教研员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教师专业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是榜样示范。教研员的人格修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方式、工作态度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对学科和工作的态度。“郭老师引导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思政老师。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修改我论文的时候都是一字一句地改,我当时特别感动,觉得我也应该做一个真真正正、踏踏实实的老师。”(J10)其二是思想引领。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结合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等,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和带动学生。“李老师帮助和指导我做一个更优秀的思政老师。他经常要求我们要有对真善美的向往,我觉得特别感动。”(J10)其三是专业指导。教研员作为学科专家对教师进行学科专业指导是日常工作,包括如何正确认识任教学科的性质、特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何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具逻辑性和思维深度等。“李老师从教材的整体把握细致到思路的引领,让我对这个课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发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改变之后,会真正实现教学目的。”(J11)

二是团队氛围的影响。学科教研团队互帮互助的氛围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一是情感寄托。学科教研团队由一个个富有热情的教师组成,他们在日常交往中产生了浓厚的亲情,如兄弟姐妹般带给教师如“家”般的温暖,成为教师情感的依托。“在这个团队里面,我整天说我是最小的那一个,就是因为我特别开心,上面有可以提供帮助的大哥哥、大姐姐,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尤其是对学科的感受给我的触动更大。”(J15)二是专业互助。学科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成长,为团队成员进步、学科更好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团队这些老师特别无私、特别好,每一次讲课,不管向谁请教,他们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帮助。”(J14)

3.学生成长的助力。一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学生学习的疑问。小学思政课知识范围广,教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细心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学习进步的过程。“通过这种一对一的解答,让你不得不去学,不得不去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反馈。”(J3)其二是学生的成长误区。“看到甲午战争最惨烈的场面,有个小男孩还笑呵呵的。我当时很生气,这个事儿给我感触很深,如此惨烈的战争啊,这么悲壮的一个历史时刻,为什么孩子会笑呢?”(J13)学生的成长问题迫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深入研究以解决问题,从而深化了对课程的理解。

二是满足学生的期待。当教师对学科赋予了感情,真正全身心投入时,学生会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来自学生的反馈则进一步促进教师往更高、更深层次提升。“现在我如果因为有事不上课,我的孩子就会说,老师,你那一节道德与法治课还没上啊。我要是不上课了,他们就会觉得好遗憾啊。”(J2)学生对上课的期待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持续改变课堂教学,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三是看见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是对教师最大的慰藉和鼓励,小学思政课尤为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情的流露,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变化,都是对教师工作极大的肯定和认可,激励教师深入研究教学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大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课上完之后,我经常会看到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那种光彩和光芒。”(J8、J11)

4.教育情怀的激励。一是切实的专业成长。随着投入时间增多,教师专业水平逐渐提高,对思政课的定位更加清楚,对课程目标的把握更加到位,育人能力不断提升。对兼职教师而言,思政课方面的专业成长也带动了他们在其他学科(如语文)的发展,增进了对其他任教学科的认识,促进了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我发现自己的成长是最主要的,单纯去教这个课,或者以一个纯粹的老师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这个课、这个内容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J9)

二是价值的肯定。学生的成长是对教师价值最大的肯定。学生思想的变化、行为的改变、问题的矫正极大增强了教师的价值认同感。“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自己能够实现教师的价值。”(J2)在自身工作得到肯定的同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成就感油然而生。“这门课成就了我作为一个老师的简单的快乐。”(J9)

三是内驱力的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价值认可激发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了成长内驱力。“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有着很光荣的一份使命和责任,要给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8)有教师利用“学习强国”积累教学素材,为备课做好准备,“在学习‘学习强国’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一篇视频资料或者这一篇新闻能再今后的课堂上用到,就把它收藏起来。”(J2)有教师定期翻阅报刊杂志,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典型的教学案例,不断开阔研究视野,“像《中国德育》《中小学德育》我基本上每期都读,现在感觉不读东西的话永远就是井底之蛙,看到的仅是自己的那一小片天空。”(J4)

四、加强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职前教育体系,铺垫“认识-热爱”的转化基础

增进对小学思政课的认识和了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本学科“因不了解而抵触”的现实表明,应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增加小学思政课相关内容。一是在师范类专业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必修课程,系统介绍小学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历史发展、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材编排等,展现思政课的学科魅力,引导师范生增强对任教小学思政课的向往。鼓励有良好师资条件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增加小学思政课方向,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中设置小学思政课方向,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二是积极引导教研员、骨干教师参与教师职前教育,通过课程教学、专家讲座、课例指导等方式,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优化关键事件刺激,助推思政课教师持续走向“优秀”

其一,适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教师深耕思政课教学研究。鉴于小学思政课的重要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当在教师招聘、教师待遇、教师评奖、教师培训、教师晋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在教师招聘方面,适当选拔小学教育思政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作为思政课后备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招聘专职思政课教师;在教师待遇方面,对任教思政课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在课题申报中设置思政课专项,定期评选优秀思政课教师等。借此改变人们对思政课的学科歧视,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学校地位,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调动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思政课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频繁变动,不持续任教就不会深入钻研教学,也就难以感受到学科魅力。因此,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学校要在职称晋升、评优树先、绩效分配等环节设置有利条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当教师沉浸思政课课堂深耕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获得成就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科魅力、增强自信,持续走向优秀。

其二,动态创新深度教研,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生活品质。教研员、骨干教师等作为学科专家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坚持动态创新日常的教研活动,以深度教研提升专业生活品质,持续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一是形式要更加多样。除日常教研,还要紧跟课改的新动向,邀请学科专家讲解最新的课改理念、与名师面对面交流、参观学习名校课堂教学、参与全国性或地区性思政课改革研讨会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是内容要更加丰富。一方面,除教材解读、课例研讨之外,还可适当增加课改理论研讨、德育理论学习、儿童发展规律的解读等内容,增强教研活动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立足兼职的普遍性,思政课与语文课、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活动相辅相成,因此,教研活动不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可增加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活动等相关内容。三是覆盖面更加广泛。随着教研内容的丰富,相关理论研究者、教育管理部门的德育管理者、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班主任等都可加入教研队伍。思政课教师在与不同教研群体的交流和对话中,将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结构,增加对学科、学生和不同学科内在联系的认识,逐渐形成学科认同。

猜你喜欢
教研员思政课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