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百年棉花改良史的见证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总场沿革

2022-02-24 18:20冯文娟宋晓轩
中国棉花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总场中棉安阳

冯文娟,宋晓轩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中棉所”)成立60 余年来,以促进我国棉花生产为己任,解决了不同时期棉花生产遇到的产量低、 品质差、枯萎病和棉铃虫危害,以及小麦与棉花争地等重大问题,持续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促进粮棉双丰收;培育的棉花品种广布于黄河两岸、长江之滨、天山南北的各主产棉区,其种植面积最高时曾占全国植棉面积的50%,享“独揽半壁江山”之盛名,为满足纺织工业高品质棉花需求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出巨大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 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 项,并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

1957 年8 月,中棉所成立于北京,次年3 月搬迁到河南省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2005 年8 月搬迁到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她为什么要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搬到偏僻的农村并坚守47 年,是每个初到中棉所的人,或者关心中棉所发展的人都会问起的,也是中棉所人应该认真思索、认真回答的。

这个问题可从中棉所试验农场总场谈起。

中棉所试验农场总场(以下简称为“试验农场总场”)位于安阳市东部的安阳县白璧镇,除承担科学研究试验外,常年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开展农业生产和示范。 试验农场总场下设3 个分场,以白璧镇为中心,东侧的称东场、西南侧的称西场、南侧的称南场。 近年来,随着安阳市区东扩,西场仅保留少量土地,目前中棉所的科学研究试验和田间生产主要在东场和南场开展。

关于试验农场总场的沿革,中棉所档案室的若干资料中有简要记载[1],1992 年亦有专文《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迁至大寒村的由来》[2](以下简称“专文”)详细介绍。 2015 年3 月,笔者曾专门拜访请教专文作者,得知专文所述事宜主要依据中棉所档案材料和对当地老人的采访。 近年来,随着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比对,对专文所述内容涉及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大多找到书面依据,现对试验农场总场的沿革予以补充完善。

1 中华民国时期

1.1 南场沿革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 年在北京设立农商部,负责全国棉花改良事宜。 为发展棉花生产,满足人民生活和纱厂机器纺织需要,农商部先后设立4 个棉业试验场专门从事棉花改良工作, 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1915 年, 第一棉业试验场在河北正定南门成立[3]。该场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国立棉花科研机构,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名为正定棉场,场长先后由崔燮邦、王冀山担任,1931 年6 月由王又民接任[4];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其设备交由中央农业实验所保管[5];1937 年12 月,王又民率职员撤至陕西兴平[6],该场随之终结。 在此期间,由于正定棉场位置较偏僻,且土壤含碱量高,于1919 年在河南安阳南关设立分场,推广美国棉花品种[7],发展安阳棉花生产。

1920 年,农商部佥事(注:官职)张四维(字庶平,热河省平泉人[2],时任第一棉业试验场技术员[8],1922 年任第一棉业试验场场长[9-10]),在安阳县大寒购置土地,设立彰德安阳县大寒集育种棉场[11],又称大寒植棉公司[2]或大寒公司[12],种植推广美国棉花品种。

1933 年,棉业统制委员会成立,负责全国棉花改良工作。 1934 年,张四维以5 万元价格将大寒集育种棉场转卖给棉业统制委员会[12-13]。 棉业统制委员会将此地块交与河南省建设厅合办的河南省棉产改进所管理,后者于12 月派人前往接收,将此地块改设彰德棉场,后称安阳棉场,用作该所豫北改 良 棉 产 枢 纽[12,14]。

1936 年,因地块中夹杂农户耕地,为方便田间管理,安阳棉场与农户进行地块调换。 当时基本情况: 土地78.4 hm2(1 176 亩; 每亩为666.7 m2,下同),划分为39 区,每区1.6~2.0 hm2(25~30 亩);场舍占地1.2 hm2(18 亩),瓦房137 间,外有砖砌围墙,四角各有碉楼1 座,以资警卫;农具有40.6 cm(16 英寸)辊轴轧花车20 部等,试验用具有精粗天平5 架、棉花分级标准盒全套等,其他有武器手枪3 支、手提机关枪3 支等;雇用长工25 人,警卫3人。同年,胡竟良接任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所长,楼荃任安阳棉场主任[14]。

安阳棉场是河南省棉产改进所6 个棉场中最早设立的,也是面积最大的[14],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棉场,为国内同行所羡慕。 时任湖北棉业改良委员会试验总场场长的冯肇传先生表示,该省原种棉场建设要以80 hm2(1 200 亩)的彰德棉场为榜样[15]。

安阳棉场承担河南省棉产改进所有关脱字棉(Trice)和斯字棉(Stoneville)等品种的选育试验和繁种推广工作,开展摘心、灌溉和施肥等栽培技术试验,以及不成熟籽棉、美棉天然杂交率、棉株生长速率、 棉铃室数与棉铃脱落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协助周边棉农办理生产贷款和凿井贷款、防治棉花蚜虫等,解决他们种植美棉时遇到的诸多问题,增加其收入,深受当地棉农欢迎[16]和赞誉,据记载曾有当地农民赠送“农民救星”匾额1 块。

1937 年7 月全面抗战爆发,当年棉花收获时,安阳已经沦陷。 11 月23 日,在我国军队抗击日军、与日军在宝莲寺一带对峙时,安阳棉场主任楼荃与3 名助理冒险赴棉场内,雇大车30 辆,将打包后的棉花先送至汤阴,于12 月7 日再送至汲县(今卫辉市),然后用火车运到汉口,售予申新纱厂,每担皮棉价格35 元,得银1 万余元[16],终使这批优质棉花免于沦入敌手。

1938 年1 月, 安阳棉场随河南省棉产改进所归并到中央农业实验所[5],并于次月在河南灵宝改组为中央农业实验所的附属机关,更名为豫西棉产推广区[17],由胡竟良主持工作[5],主要任务是繁殖和推广优质美棉德字棉531(Delfos 531)。

日寇占领安阳后,将安阳棉场改名为彰德原种圃,归伪华北棉产改进会管理[18]。

抗战胜利后,1945 年12 月民国政府农林部鉴于华北区(接收)特派员徐廷瑚因交通原因无法前往接收安阳棉场,训令中央农业实验所派楼荃前往接收[19],并函请河南省要求安阳县政府予以协助[20]。

1946 年6 月12 日,楼荃以农林部华北区特派员代表身份,与安阳县党政接收委员会接收棉场主任委员杜鸿志在《安阳棉场财产移交清册》上签字[21],接收土地73.9 hm2(1 108 亩)、房屋83 间,及相关农具、农资等。 1946 年11 月18 日,农林部发文同意安阳棉场由中央农业实验所管理[21]。

1.2 东场和西场的由来

1920 年3 月,袁心臣和刘敬宸等24 人发起设立同益植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为“同益公司”),其章程中有如下表述:“本公司以推广棉场改良棉种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本公司在河南安阳白璧集地方购买地亩开设第一植棉场,如营业发展并得于在其他适于植棉地方开设第二植棉场;本公司资金以招集股份为之股额, 共计国币大洋七万元正,分为七百股,每股大洋一百元”。 1935 年9 月,该公司获得民国政府实业部颁发的《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执照》(股份有限公司设字第1013 号)[22]。

同益公司在白璧以东的贾村等处置地建场盖房,称同益东公司;其位于白璧西南的地块,称同益西公司。 这两处分别为现东场和西场所在地[2]。

《续安阳县志·实业志》有记:广益纱厂经理袁心臣与邑人马绍庭2 人集资10 万元, 购地50 顷,在白璧集设置植棉公司, 凿井百余, 购水车30 余架,而本县种美棉之风于是大开[23]。

20 世纪90 年代,在拆除中棉所西场一幢旧仓库时,发现砌墙用的砖都阳刻有一个“同”字,与同益公司的“同”字相同,推测是同益公司盖仓库时专门烧制的砖。 不过,关于同益公司在日寇侵占安阳期间和抗战胜利后的记录尚未找到。

需要说明的是, 广益纱厂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由马吉森等人募集资金成立,是设立在安阳的第一个纱厂,袁心臣曾任该厂负责人。 新中国成立后,该厂改名为豫北纺织厂,现已改制。

虽无直接资料,但笔者推测,袁心臣等人组设同益公司开办棉场种植美棉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建的纱厂提供优质棉花原料。

2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

1949 年5 月安阳解放后, 平原省政府指示省棉业改进社派员调查原中央农业实验所安阳棉场情况,发现其附近的同益西公司和贾村公司(同益东公司)也拥有众多土地,遂于当年10 月由平原省棉产改进社派员接收, 计划建场。 共接收土地315.5 hm2(4 731.89 亩),其中大寒安阳棉场(南场)73.3 hm2(1 100 亩),同益西公司和贾村公司(西场和东场)242.1 hm2(3 631.89 亩)。接收后在南场和西场新建场舍256.5 间,含仓库5 座、轧花房1座、宿舍60 间[24]。

1950 年1 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农业厅给棉场颁发印章,文曰“平原省省营安阳棉场”[25]。1951 年12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将棉场交由安阳专署领导,改名为平原省安阳棉场[26]。 平原省撤销后,棉场改由河南省安阳专署领导,1953 年2 月改名为河南省安阳棉场[27]。1955 年6 月又改称为地方国营安阳专区棉场[28]。 据中棉所老同志回忆,那时人们习惯称其为安阳棉场。

1955 年10 月编写的《地方国营安阳专区棉场五〇-五五年工作情况汇总》[29]记载:安阳棉场土地面积经调整与规划,总计326 hm2(4 892 亩),除场基占地7.3 hm2(109 亩),渠、路、林占地11.5 hm2(173 亩)及新开荒19.4 hm2(291 亩)外,现有耕地287.2 hm2(4 308 亩,数字计算略有差异);土地集中于白璧(西场)、大寒(南场)和贾村(东场)3 处;场址设在白璧(西场);棉场建有房屋341 间,拥有拖拉机5 台、5.9 kW(8 马力)抽水机4 台、6 轮卡车1辆、棉花播种机2 台、61 cm(24 英寸)轧花车20 部等生产设备;全场有干部33 人,工人167 人。 安阳棉场在做好棉花生产、上交盈利的同时,还繁育良种向周边推广,促进地方棉花生产。

这一时期, 安阳棉场还有一件值得记录的工作,那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6 年,作为全国棉花6 个大面积丰产示范性试验基点之一,学习和推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的植棉经验[30],加强整枝打杈、中耕施肥等棉田管理工作,促进棉铃生长、提前吐絮[31];并作为当年5 月农业部大面积棉花丰产示范工作汇报会议的现场[32],展现出良好的棉花生产组织能力。

3 中棉所时期

3.1 中棉所成立与搬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棉花科学研究工作由各行政大区的农科所自行开展,国内外专家关于成立国家棉花科研机构的呼声很高[33]。

1957 年6 月4 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院长办公会,同意筹建棉花所[34]。

1957 年8 月24 日,原农业部批准设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任命所长:冯泽芳,副所长:胡竟良、李庆[35]。

中棉所筹备时,所址曾考虑有3 处,即河南安阳、河南郑州和河北石家庄[34]。

1957 年9 月22 日,原农业部党组发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党组“应当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及国务院七办和部党组在安阳棉场建所的指示。安阳棉场位于灌溉、高产棉区中心,面积大并有工作基础,可马上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36]由此明确将安阳棉场作为中棉所的所址。

1958 年3 月, 中棉所搬迁到位于安阳县的地方国营安阳专区棉场,并在大寒村西侧的南场土地上建设所部(现称为老所部),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开始了筚路蓝缕的棉花科研之路,担当起发展国家棉花生产的重任。

2005 年8 月, 中棉所所部从南场搬迁至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2 试验农场总场的发展

1958 年5 月, 中棉所接收地方国营安阳专区棉场后,将其改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阳棉场[37-38],其名称迭经1962 年4 月试验棉场[39]、1966 年5 月试验农场[40]、1979 年4 月试验农场管理处[41]、1982 年5 月农场管理委员会[42]、1983 年12月农场管理处[43]等多次改动,1999 年10 月定名为试验农场总场[44]至今。

试验农场总场通过不断完善田间管理、提高试验一致性,为中棉所选育棉花新品种、研发种植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该场长期承担中棉所试验地的管理和新品种、栽培技术、新农药等大面积试验示范,验证科技创新成效,并探索大规模成果转化技术; 积极参与建立棉花良种繁育方法,为推广中棉所培育的棉花新品种提供技术保障和高质量育种家种子。

2008 年,因修建石家庄到武汉的高速铁路,征用西场部分土地。 随后安阳市扩建新东区,将西场土地全部规划在其中。 经与安阳县政府协商,西场除保留约25.5 hm2(383 亩)土地外,其余均进行置换。

至2020 年,试验农场总场(场址设在东场)共有土地346 hm2(5 189 亩);建有病圃、盐池和旱棚等设施,促进了科研工作;拥有各种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轧花机等农业机械296 台(套),可实现土地翻耕、平整、灌溉,棉花春播和夏管、小麦和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可更好地服务于田间试验和大田生产;还新建了职工住宅楼、食堂等设施,极大改善了农场职工的生活条件。 百年老场在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

4 结语

中棉所试验农场总场的百年历史,记录了一个私营棉场和植棉公司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国营棉场、再到棉花科研国家队试验农场的变迁,经历了从引进选育繁殖推广美国棉种, 到哺育出中棉所10 号和中棉所12、16、19、29、35、49 等棉花品种广布全国、衣被天下的过程,承载了持续促进国家棉花生产、解决人民温暖问题的光荣使命,见证了国家棉花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历程。

重温这段曲折艰辛而又辉煌的历史,必将鼓舞新时代的中棉所人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亦希农业科研同行不忘初心,开拓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猜你喜欢
总场中棉安阳
安阳之旅
新疆南疆不同棉花品种的生长特征及其品质分析
综合施策打好棉花田管“组合拳”
伽师总场积极开展震后房屋安全检查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4个中棉所系列棉花品种在九江地区的比较试验
石总场职工土地确权忙施肥
高温胁迫对中棉所63及其亲本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安阳有个“花木兰”
略论民国时期河南美棉的引种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