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聂志平*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2022年2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村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建设国家绿色农业先行区。目前,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旧受到人民群众的持续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将推动绿色农业生产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1,2]。这是应对水土污染、土壤墒情严峻的最新政策,是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而拥有绿色农业生产记忆,且仍然留守在耕作一线的空巢小农,其绿色农业生产倾向及选择尤其值得关注。
拥有绿色生产记忆的土地情怀既是空巢小农户农业生产的代表性特征,也是助推绿色农业生产回归的情感优势。杜志雄和金书秦[3]在对比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经验研究中发现,国内空巢小农户走上绿色农业发展之路的动力就是古代农民传统的朴素生态农业发展思想,是农民世世代代依赖土地而活的特殊情结。其前者农业思想是空巢小农户认为土地是农业生产最珍贵的基础提供物,要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去发现土地、认识土地、开掘土地价值以及崇奉土地的所在。而后者土地情怀恰恰是他们回归绿色农业生产的情感上的自发驱动力,对绿色农业生产起着助推效应。
土地情怀较好地调动了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绿色生产促进耕地的良性循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地,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步伐。在城乡现代化发展背景下,集约生产化的农业模式在促进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业污染,以致我国耕地土壤存在“三重三轻三低“问题[4]。现代化农户依靠先进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对土地的感情也渐渐消退泯灭,甚至将土地视为人类的附属品,爱护崇敬土地的感情已然减退淡化。而土地情怀从主观意愿层面调动了空巢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以绿色农业生产为科学主导模式,促进耕地保护,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绿色农业生产主要以农家有机肥料牲畜粪便为生物养料,减少了化学肥料对土地的侵蚀,达到土地使用最优化,保护了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其次,绿色农业生产减少了除草剂及其他化学农药的使用,尽可能降低覆盖薄膜使用率。生产管理过程主要依靠对作物增加可持续养分投入,以自然生态方法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管理,在畜牧业和种植业一体化中利用良性生态循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最后,农作物生长灌溉所引用的是湖田、水坑、鱼塘等天然水资源,水资源中的污染成分较低,保护土壤质层的同时也确保农作物生长的绿色环境。
空巢小农户带着绿色农业生产的记忆情感牢牢坚守在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保障粮食稳定供给,提供绿色安全食品,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无论人民群众身处于什么时代,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了怎样的时代,土地永远是最基础的存在,粮食都是必不可少的维持生命来源。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呈现“双重负外部性”特征的农业使水土污染面扩大化的背后,更造成了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粗暴式的现代化学化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耕作土壤,土壤肥力下降和农业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未来面临双降风险,提供的粮食食品也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了一定威胁。现代农业从食物的种植培育到后期加工售卖基本是粗暴的化学式流程,从农药、肥料到后期精装加工使用各类添加剂、防腐剂等化学药剂,人民群众买回家的食物基本都是经过层层加工的吃食。而绿色农业主要以有机肥等自然养分培育种植物,从培育到收割采用的都是绿色生产技术,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后期加工、售卖环节都减少了化学产品的使用。加之青少年成长阶段正是身体发育和体能发展的关键时期,营养成分基本都是从粮食食品中获取,绿色食品安全对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育极为重要。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土地情怀是空巢小农户坚守在乡村务农的动力优势,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从国民健康成长层面看,土地情怀是反映空巢小农绿色生产的情感记忆,出于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殷切关怀和期盼,他们渴望生产出绿色安全食品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空巢小农户的土地情怀特质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塑造而成,这是祖孙代际之间的一种文化传承,是新时代城乡现代化下的乡村发展延续。一方面,土地情怀助推绿色农业生产文化的代际传承,有利于空巢小农户培养绿色农业生产接班人。何慧丽[5]在探寻小农户为什么从事生态农业发现其深层根据来源便是乡土文化信仰,这种信仰是崇大山敬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生产与土地的和洽自洽关系。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工业化生产发展,农民从事的种植业也演变为化学化为特征的掠夺或对抗关系。而留守乡村的空巢小农户望着热爱的“红色土地”即将面临无人传承的局面也是忧从心来,他们手中握着整地、挖沟、施肥和培育作物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也将随着他们的年老和离去一并消失在这片大地上。因土地情怀的血脉感召,他们渴求回归绿色农业生产来保护残缺“火种”,以土地为情感承载物来阻止乡村传统文化的溃散,渴望培养绿色生产接班人传承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农业文化。另一方面,土地情怀使得空巢小农户以绿色生产延续乡村文化,保持真正的“古村”面貌,以防“城市化”的强势侵蚀。从成本收益理论角度看,由于农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年轻一辈的青壮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度普遍不高,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他们更愿意进城务工来谋求生活。随着农村劳动力快速收纳入城,乡村村庄发展也面临着代际传承危机。加之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乡村村庄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在中国大地上。因此,囿于绿色生产记忆的这种土地情怀使得空巢小农户不断渴望回归绿色农业生产来保持农村该有的面貌,避免城市化过度伤害农村。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绿色农业生产已然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时代选择,是具有农业前景发展的未来新兴模式。但从实际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空巢小农户绿色农业生产依旧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
我国用广阔耕地养活国民人口的同时也一度使得环境承载力达到上限,农业的水土污染状况着实骇人听闻。目前,我国农业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盲目、过量施用化肥及使用化学剂品造成的水土污染;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地膜塑料对土壤的污染,以及农田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和土壤成分破坏等[6]。由于农业“逆生态化”现象日益加剧,土地污染范围持续扩大,污染恢复治理时间延长,农业生态环境也不断亮起红灯。一是部分空巢小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没有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了追求农产品增量增产目标,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不少空巢小农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受限,在生产过程中盲目使用除虫害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品导致土地板块污染,破坏土壤的内在养分结构,使得农作物的水土有机质下降。三是空巢小农户缺乏一定环保意识,对于农具的使用认识不到位,比如地膜等不能进入生态系统循环的农用具在使用后没有及时处理干净,致使其不断积攒在农土田地中侵蚀土壤。加之农药等化学剂品乱扔乱喷污染水源,生物多样性减少,良性的自然循环系统被人为破坏,农业生产渐渐步入一种恶性循环。
绿色农业问题除了从源头污染追根溯源,还面临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标准不一的问题。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购买农业产品时对于资源节约优化、低碳环保的关注度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绿色消费观。同时,消费者缺少主体责任意识,自身存在过度消费、铺张浪费等错误的消费价值观。从国家政府角度看,整体上对于绿色生态农作物扶持力度不够,在市场上对绿色生态环保产品的监管关注度较小,绿色消费意识宣传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市场上的绿色食品的认证费用较高,绿色产品的认证标准并不统一,这使得农产品市场充斥着各类乱象。一是由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对于绿色农业食品还未制定统一标准。在认证程序中,目前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程序尚无标准统一框架,而且管理机构认证绿色农业食品的标准制度和相关水平指标体系也不健全。二是尽管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对于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法规体系,但管理部门和监管机构疏于监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五花八门的认证机构也导致各类食品的认证手段、方法及其证书均不统一。三是各地农产品市场经常会出现“以次充好”的造假现象。企业作为典型盈利家,出于最大利益化目标,许多原本并不具备生产绿色农业产品的企业披上了打造绿色食品外衣,以标明绿色食品标志的虚假产品对外进行宣传售卖。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起步慢,成长速度较快,高速发展之下难免存在不少疏漏之处。由于推行绿色农业生产在上行下达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士的科学指导,国内绿色农业发展体系并不健全。自十八大提倡绿色农业生产以来,部分地区在没有领会绿色发展理念实质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出台政策,没有因地制宜根据地区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上层规划。一昧紧跟时政热点盲目效仿现有的固化模式,忽视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丢弃因情施政的内在需求。这使得地区在推行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前劲过猛、后劲不足和前期投入太快、后期效果不理想现状。忽视需求而投入太快既浪费宝贵资源,错失发展机遇,还极大挫伤了空巢小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此外,由于我国绿色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不足,资金、人才等投入的缺失使得空巢小农户无法在推行绿色农业中获得较好的产出,以至于绿色农业科研资源投入不足,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支撑不足。一是国内目前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应用研究层面,鲜有学者关注节本增效、环保生态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二是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农耕科学传承断层,没有充分挖掘出蕴含在农耕文明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农业实际发展过程中轻视传统而过度追求现代化[6]。三是对传统农业技艺认识不到位,对农业经典论著钻研不透彻,以致造成农业生产技术缺乏科学经济的基础支撑。
结合推行绿色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本文将从前期源头防治污染、中期倡导绿色消费、后期完善绿色生产体系来探讨绿色农业生产的优化路径,以源头治理到健全体系为完整闭环来推动绿色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政府是倡导防治农业污染的引领者,农户是推动绿色生产的主体者,绿色农业发展要依靠政府和空巢小农户两大“中心柱”共同携手努力。从政府的立场看,政府主要以绿色扶持政策、生态补偿机制和强化监控管理等措施手段防治农业污染。首先,绿色扶持政策是调动空巢小农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是可以快速控制农业污染问题的重要实用工具。要出台防治土地污染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推动绿色农业生产的法规体系。其次,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绿色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市场手段,也是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的主要方式。从外部性理论内容看,生态补偿机制是农业生产内化正外部性的重要举措,财政补贴是解决市场低效率正外部性问题的适用方法[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时期,为了确保农业粮食安全、绿色食品健康,国家财政需要加大补贴力度来鼓励引导农户绿色生产,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加紧制定和出台完善的生产性补贴机制。最后,强化监控管理促进农业生产主体行为绿色化。强化空巢小农户使用化学农具的监控管理,引导他们农业生产行为绿色化。运用现代化智能监控技术规范空巢小农户在农业田间的生产耕作,利用智慧农业监控系统提升农业管理水平。从空巢小农户的角度看,农户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要明确生产者主体责任,提高农业污染防治意识。一是需要辨清源头防治与污染治理的关系,治理农业污染必先从污染源头防治开始。土地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地膜等污染源,要划分化学农用品使用标准,培养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禁止过度、盲目使用。二是要从农业污染源头“防”,要从重点污染区域“治”。要结合现实情况出台政策措施预防农业污染,要因势利导对土地污染主要领域、重点区域、主要污染源等进行集中治理。
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看,提高绿色消费意识既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要选择,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举措。首先,政府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推行绿色机制,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加强保护环境、合理消费、杜绝浪费等绿色环保意识宣传,利用互联网广告、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等多元化方式对大众进行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积极开展社区绿色消费活动,推广“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等主题活动,利用多元化渠道使绿色消费不断大众化。三是要加强绿色消费观的教育,建立与此配套的绿色消费机制。要将绿色消费观念渗入青少年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利用其教育性培养国民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素质。其次,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消费观和价值观,转变错误扭曲消费方式,塑造绿色环保健康消费模式。消费者要正确认识绿色消费与生态环境关系,主动接受绿色消费观念和生态环保理念,构建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共生共存的生存观。最后,企业要成为助推绿色消费的支持家,及时普及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辨识度。要平衡绿色产品的市场供需,杜绝“绿色”炒作欺诈行为,进一步施放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绿色消费市场体系。
“十三五”时期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伟大胜利成就的同时,党中央也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农业生产要朝着新时代绿色农业生产主旋律前进,要构建符合国情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一是要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体系,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上层设计,要以法律手段将中国农业引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7]。二是要健全绿色农业法治体系与机制,要依法治农规范绿色生产主体行为,以法律手段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三是要建立激励制度与惩罚管制并行的体系,引导空巢小农户规范生产行为。四是要构建和完善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管控力度,建立质量管控、质量认证等标准程序,规范绿色生产的相应操作流程。此外,“科技兴农”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助力器”。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角度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核心价值是在绿色农业生产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废弃物最小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政府要扩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供给,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要利用信息化科技研发加强生物肥等技术的运用,推广绿色种养生产技术。要利用创新技术推动绿色农业转型,因地制宜建立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比如“水稻+”、“小麦+”、种养循环等绿色生产模式。要吸引企业对水肥一体化、地膜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发关注和支持,要引起投资者对修复金属污染物技术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