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发展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2022-02-24 09:22:44李海滨
名家名作 2022年2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美术交流

李海滨

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认同是共有价值体系的基础,文化包容与共生对消除误解和分歧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好。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文化互通往来频繁,中国-东盟模式下众多领域深入合作呈现多元化态势,中国与东盟美术文化保持独立发展特色的同时具备共同发展的愿望,为中国—东盟开展高效文化合作交流开拓了广阔空间。目前学界有关中国—东盟合作交流下美术文化发展专题研究成果较少,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东盟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发展创新可以更好地借鉴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更好地把握文化产业在后工业时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美术文化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中国—东盟合作下美术文化发展分析

东盟是文化多元化区域,中国美术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造型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对外传播,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中,文化融合是必然产物,其中美术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美术文化在东盟国家的传播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基础[1]。在中国—东盟发展模式下,中国美术设计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并将中国美术设计与品牌文化相结合,利用品牌传播将中国美术传递到东盟各国,从而推动中国美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东盟模式下美术文化发展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合作延伸至政治文化联动发展,这得益于我国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以多元时代背景为基础,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逐渐通过现代区域合作平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形成中国—东盟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向融合包容利益目标迈进[2],产生广阔的文化交流互融环境。美术文化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名片,是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合作的重要保障,所以美术文化要突破传统思维,充分发挥中国与东盟文化建设催化剂的作用,要成为文化建设的先遣队。

文化学创始人泰勒将文化界定为复杂的总体,内容包括知识、道德、法律、意识等。文化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由精神、物质与社会生活组成,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综合反映[3]。文化产业是通过一定方式提供文化产品服务的行业,在服务区域发展下文化产业可以使文化上升为硬实力。东盟是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组织集团,成立于1967年,东盟从最初5个成员国发展到如今的10个成员国,各国国情与对外政策不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从对抗到合作的发展。东盟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特点,中国因素不断影响着东盟国际组织的演变发展,中国与东盟体现交错融合的多边关系,中国—东盟合作的目标是建立面向和平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合作交流向纵深拓展,为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中国—东盟背景下我国美术文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东盟背景下构建美术文化发展机制是时代发展的浪潮。双方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对相关单位的美术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能推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东盟文化品牌的形成。文化艺术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官,经济全球化下世界格局复杂多变,文艺交流成为各国开展经济等活动的桥梁。信息化时代规范导向力、价值吸引力等软实力对综合国力影响加大,弘扬我国美术文化,构建中国—东盟美术文化发展机制是高屋建瓴深化合作的必由之路。

美术文化融通创新发展对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中国—东盟背景构建美术文化发展机制是共赢举措,如中国与东盟美术教育领域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新型美术文化发展机制构建有助于东盟青年对我国民众生活形成直接印象,从而让东盟国家深入了解我国美术文化发展,可以为东盟国家培养更多专业型美术人才,双方互相借鉴也能促进彼此美术文化视野的拓宽。我国境内的澜沧江将柬埔寨、缅甸等国家串联,所以说中国与东盟人民文艺交流历史悠久,存在天然的联系纽带,如唐朝时我国僧人赴印尼拜佛求经、缅甸王朝歌舞团到中国学习唐朝宫廷音乐舞蹈、近代郑和下西洋等。在历史不断演进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相互影响,为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双方以特有形式进行文艺交流,各国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色、荣辱与共的经历是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优质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交流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相近的文化基础决定双方关系的稳固性。由于习俗、民族起源等原因,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发展中形成了文化认同理念,文化认同为东盟国家接受我国美术文化奠定了基础,依据包括共同文化理念与共有行为规范,其通过宗教信仰、行为方式等形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文化认同对区域内成员具有感召力。中国美术艺术在东盟国家传播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包括东盟国家对中国美术艺术接受的文化基础、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提倡的基础、美术家团体支持的基础。

二、中国—东盟背景下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我国美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美术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体现在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对我国美术文化产业提出的要求具有指导作用,美术文化产业也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在中国—东盟共同努力下,系列合作交流成果为双边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借助与东盟深化合作的有利区域环境,虽然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美术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中国—东盟模式下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东盟地处东南亚地区,东盟成立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演变,说明东盟因素在中国—东盟关系演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需要基于东盟各国国情,兼顾双方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推动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国—东盟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文化背景亲缘性、经济结构互补性、政治体制多元性与社会发展同质性等特征。我国美术文化产业要抓住机遇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其取得的系列成果体现在文化产业特色品牌成功打造、内部结构趋向平衡、总体规模持续扩张、会展平台有效构建等方面。

文化产业规模是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包括从业人数等指标,反映了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后,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快速增长,反映了美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保持持续发展势头。文化产业结构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核心层指传统文化产业形式,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外围层主要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服务等,相关层是支持核心层和外围层的物质载体产销行业。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前我国美术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从业人员集中于产业核心层;网络文化服务等外围层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后,美术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状况发生改变,美术文化产业改变了核心层独大的局面,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向均衡化方向发展。中国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成为美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着精品工程与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并发展成为独特魅力的靓丽名片。

(二)中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中国—东盟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表现为产业总量不大、总体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是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性的问题。中国—东盟合作下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解决。

目前,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中平台构建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将地缘政治建设与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相联系。美术文化产业肩负着生产美术文化产品的重任,文化产品的二重性表现显著,发展文化产业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发展面临许多威胁,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服务好国家地缘政治的需要。发展美术文化产业是服务国家东盟战略及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宣传美术文化产业在国家地缘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国家政治决策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加快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中国—东盟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东盟的合作推动了我国美术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平台效应与助推效应,平台效应强调构建策略,助推效应突出地缘政治意义,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效应相互依存,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与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积极互动。目前,中国—东盟深化合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对美术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创新要探索发展策略,以构建共同身份为目标,以推动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为导向,以孕育共同价值观为使命,从而深化中国—东盟美术文化交流融合。

(一)中国—东盟模式下美术文化发展创新构思

美术文化产业在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纵深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以美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促使文化产业向“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文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为中国面向东盟实现文化交流提供了沟通渠道。中国—东盟文化发展中,文化交流包括文化作品展览等诸多形式,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多边外交活动建立了便利的交流平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技术为美术教育传播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美术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实现了课堂教学,互联网+美术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师的权威模式,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知识依据。中国—东盟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美术教育模式逐步发展,美术教育积极与中国—东盟文化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东盟合作交流外部环境为美术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启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内外部有利条件,营造双边合作的良好环境。中国—东盟合作下共同价值观构建对促进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双边信任与合作。美术文化产业以服务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为前提,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东盟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发展创新措施

中国—东盟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发展要构建学术合作交流机制,优化美术文化交流辅助政策,充分发挥中国—东盟美术团体的主动性,搭建互联网+美术交流平台,形成完整的美术产业链。中国—东盟的书画艺术家在传播美术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与东盟各国打造国际美术交流平台的同时,应鼓励书画艺术家团体深入交流书画创作技法,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范畴,使单一美术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艺术交融更加广泛。随着文化艺术交融内容的不断丰富,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各国政府要协同制定美术文化交流辅助政策,由国家牵头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广西成立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等,中国与东盟各国可以针对艺术文化交流召开论坛会议,并制定民族文化方面的决议,增强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宽中国—东盟美术合作渠道,搭建交流展览平台,形成论坛峰会长效机制。相关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中国—东盟美术学习汇报、中国—东盟美术成果展览等活动,相关活动可以由中国与东盟各国轮流主办。相关主体可以将中国—东盟美术学术论坛、中国—东盟艺术创作发展论坛等活动固定,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美术文化交流实现美术教育互通有无。

中国—东盟模式下我国美术文化创新研究要基于合作共赢,加强贸易往来,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相互认同,推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东盟合作对我国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表现为外部存在机会,内部具有劣势特性,要求以孕育中国—东盟共同价值观为使命,以推动文化产业事业发展为导向,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转变发展理念。文化认同理念为中国—东盟美术文化交流创新提供了认知基础,要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断完善美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机制,加深我国与东盟各国的友谊,为打造融合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筑牢基石。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美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