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旅游经济是指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旅游个体、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发生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其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隋建利、刘金全,2014),具有产业覆盖广、带动效应强、前后关联密切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加快开放步伐,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落后型国家到旅游高度发达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进入21 世纪,中国由于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而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地之一(Lim&Pan,2005),尤其是“十二五”以来,中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逐渐走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现代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度均超过10%。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达到了5.7 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连续15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无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旅游产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产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带动也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上述总量层面,而且还体现在结构层面。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供给端)和需求结构(需求端)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需求结构看,旅游业属于典型的消费型行业,其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消费增长并带动需求结构升级。鉴于此,文章将聚焦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旅游业发展与国民经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关联机制,实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关联机制的时变效应。
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一直是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闫敏(1999)最早使用里昂惕夫发明的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旅游业的产业化和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确存在一种必然联系。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动态性、区域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在动态特征方面,孟利、关志强(2020)以山东为例实证分析了全域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动态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得出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程丹等(2020)同样分析了广西旅游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得出三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联机制,旅游产业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贡献。在区域差异性方面,城乡之间、不同经济带之间、不同经济圈之间均具有差异性,主要研究结论显示: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高于城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助力精准脱贫和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李莺莉、王灿,2015;程莉,2020);近20 年来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东部、中部、西部旅游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差异明显,西部省份旅游总收入占GDP 比重较高,且旅游增长速度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东部省份旅游总收入占GDP 的比重较低,且旅游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差较小,31 个省份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整体呈减小趋势,一些学者基于中国285 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李秋雨等,2016;汪彬、陈耀,2017;马丽君、张家凤,2020);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份的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系统关联性,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波动上升,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在东中西部各有不同,同时高铁建设促进了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周成等,2016;马红梅、郝美竹,2020)。在空间相关性方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和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这种集聚效应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刘佳等,2013;赵磊等,2014)。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已经阐明了旅游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且从动态性、区域差异性、空间相关性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却鲜有研究关注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忽视经济结构转型可能会低估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随着旅游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旅游经济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也必然表现出时变关联机制。因此,文章综合使用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TVP-VAR 模型实证研究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变影响机制。
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产业结构转型代表供给端的结构优化,现阶段表现为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三产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就业,在较低的增长水平下保障就业民生,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还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结构转型代表需求端的结构优化,现阶段表现为消费贡献度上升,成为超过投资和净出口的第一增长动力,消费贡献度上升可以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和韧性,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人民福祉。文章通过梳理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收入的增长可以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另一方面,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发展可以带动相关的交通物流、住宿餐饮、休闲服务、商务服务、批发零售、文化产品、地产租赁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也均属于第三产业,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与此同时,旅游产业发展还可以促进与旅游产品相关的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Tang&Tan,2015),也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主要带动的仍然是第三产业。因此,文章推断中国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即促进第三产业占比提升。
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同时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消费需求方面,旅游经济属于典型的服务型和消费型产业,旅游门票消费、相关的餐饮消费、文化产品消费、住宿消费、服务消费等大类消费的增长均可以提升消费水平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同时还可以提升人民福祉。同时,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旅游景区商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刘瑞明等,2020),收入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消费的潜力,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投资需求方面,旅游产业发展可以带动相关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投资。但是,上述投资周期长、频率低,总体带动效应弱于消费需求。因此,文章推断中国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需求结构优化,即促进消费需求的贡献度提升。
综上,文章通过作用机制分析推断中国旅游业发展可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但是具体的影响程度以及时变效应仍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文章使用的变量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就旅游业发展水平而言,现有文献多采用旅游收入来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其统计区间较长、代表性较强,旅游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因为国内旅游收入占主导地位,占比超过80%,而且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文章使用国内旅游收入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就产业结构而言,中国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第三产业占比提升,2019 年第三产业占比为53.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文章使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就需求结构而言,现阶段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因此文章使用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的比值来衡量需求结构。数据频率为年度,样本区间为1993—2019 年,原始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统计数据库。
表1 显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产业结构的均值为0.968,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第二产业平均占比较高,近年来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这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较晚有关;需求结构的均值为1.5635,表明样本期内最终消费支出对GDP 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较高;旅游收入水平的均值为15116 亿元,表明旅游业平均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如图1 所示,样本期内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从1993 年的864 亿元增长至2019 年的57251 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图2 展示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1993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4%,2019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是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38 倍。而在需求结构方面,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1997—1999 年大幅上升,主要是因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贡献下降,消费贡献被动上升,此后降至较低水平并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2015 年再次上升至阶段性峰值。
图1 1993—2019 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发展趋势
图2 1993—2019 年中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化情况
时间序列数据建模需要数据平稳或者具有协整关系,因此文章首先使用ADF 方法检验数据的平稳性。表2 的检验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旅游收入三个变量的ADF 统计量均较小,均低于10%的临界值,P 值均超过0.1,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文章进一步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具体使用的是VAR 模型系统检验。在表3 的Johanson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中,文章同时使用了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方法,迹检验结果表明文章选取的三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2 个协整方程,最大特征根检验显示了同样的结果,综合来看三个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关系,符合时间序列的建模要求,同时证明了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
表2 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3 Johanson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为进一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关系,文章进行了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表4 的结果显示,两个检验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旅游收入是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Granger 原因。以上分析初步证明了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影响关系,即证明了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联机制,之后文章将进行进一步的时变特征分析。
表4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在现有的宏观经济研究中,VAR 模型及其拓展模型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使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拓展,其中加入时变系数构建TVP-VAR 模型是主要的方向之一,一个典型的TVPVAR 模型可表示如下:
其中,yt是n×1 维可观测向量,文章设定n=3,具体包括旅游收入、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三个变量,Bi,t,i=1,…,k 是n×n 维时变系数矩阵,μt为n×1 维新息向量,其协方差矩阵为Ωt。文章对Ωt做常规的乔洛斯基分解:
其中,At为下三角矩阵:
∑t为对角矩阵:
因此,模型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将B1,t,…,Bk,t中的元素进行堆叠得到n2k×1 维向量Bt,模型可进一步化简为:
其中,⊗表示克罗内克乘积(Kronecker product)。令αt表示At中非0 和1 元素的堆叠向量,σt表示由矩阵∑t中对角元素所组成的向量。假设模型中的时变参数服从随机游走过程,待估时变参数的动态演进过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γt=(γ1t,…,γnt),γit=logσit2,i=1,…,n。并假设Bk+1~N(μB0,∑B0),αk+1~N(μα0,∑α0),γk+1~N(μγ0,∑γ0)。In为n 维单位矩阵,∑B、∑α和∑γ为正定对角矩阵。模型更为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见Nakajima 等(2011)的研究。
TVP-VAR 模型的估计结果评价采用了Geweke(1991)提出的CD 统计量和无效因子,CD 统计量可以用来判断马尔科夫链模拟的收敛性,无效因子可以用来判断MCMC 模拟得到的不相关样本个数。CD 统计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0=1,n0=1000,m1=5001,n1=5000。
无效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TVP-VAR 模型属于VAR 族模型,因此在估计模型之前同样需要确定VAR 的滞后阶数。文章使用对数似然值(LogL)、似然比(LR)、最终预测误差(FPE)、赤池信息准则(AIC)、施瓦茨准则(SC)、汉南奎因准则(HQ)6 个不同的判别准则来检验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模型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表5 的结果显示,在似然比、最终预测误差、赤池信息准则、施瓦茨准则、汉南奎因准则5 个判别准则下均得出最优滞后阶数为1 阶,因此文章最终选择1 阶滞后。
文章首先对先验值进行了设定,然后进行了1000 次的退火灼烧预模拟,最终进行了10000 次的MCMC 正式模拟后得到参数估计结果。表6 的结果显示,CD 统计量均小于1,表明文章估计的马尔科夫链模拟的收敛效果良好。而且无效因子也均较低,最大的仅为96.78,表明在10000 次的模拟中至少可以得到103 个(10000/96.78)不相关样本,对于模型参数收敛和脉冲响应分析而言是足够的。综合以上结果,文章构建的TVPVAR 模型的估计效果良好。
表6 TVP-VAR 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TVP-VAR 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基于每一个时点计算脉冲响应函数,进而分析在不同发展阶段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时变特征。文章首先选定三个代表性时点,分别为1995 年、2010 年、2015 年,代表旅游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规模扩张阶段和提质增效阶段。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旅游经济开放水平较低,属于旅游短缺型国家,1978 年后国际旅游开始放开;1992 年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束缚旅游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内旅游经济开始步入正轨,因此1995 年可以代表旅游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当年的旅游收入水平为1375 亿元;进入21 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生产和需求市场快速融入全球化浪潮,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投资和出口快速增长,宏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带动下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期间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冲击有限,但是这一阶段旅游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规模扩张,发展模式相对粗放,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2010 年代表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被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因此2015 年可以代表旅游业发展的提质增效阶段。
图3 显示了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影响的时变脉冲响应函数。旅游经济发生1 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后,产业结构便会发生正向的响应,1995 年和2010 年的响应形态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形态,2015 年的响应形态先持续上升后在高位保持稳定,表明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在供给端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证明了第二部分提出的推论。同时可以看出,旅游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1995 年的影响系数最低,2010年有所上升,2015 年影响系数最高且长期保持高位。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也处于市场经济秩序整顿恢复的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心是重工业和沿海城市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低水平的旅游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最高的影响系数仅为0.02 左右;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但经济发展模式总体属于粗放型,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第二产业仍然属于主导产业,但第三产业的占比明显提升,在上述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最高的影响系数上升至0.045;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数量开始下降,过去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同时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趋紧,消费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效益提升和绿色环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因此旅游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高的影响系数接近0.07。
图3 旅游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影响的时变脉冲响应函数
在需求结构方面,旅游经济发生1 标准差大小的正向冲击后,需求结构首先表现出短期的负向响应,然后快速上升转为正向,从长期来看,不同时期的正向响应强度均保持在一定水平,表明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促进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即在需求端带动了消费增长,同样证明了第二部分的推论。旅游产业对需求结构影响的时变特征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特征一致,即1995 年影响程度最低,2010 年有所上升,2015 年最高。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交通发展水平也较低,跨地区旅游比较局限,餐饮住宿文化服务等关联需求不足,因此对需求结构的影响有限,影响系数低于0.01,几乎可以忽略;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升,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更加便利,跨区域旅游成为常态,餐饮住宿等关联需求旺盛,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对需求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有所提升,最大影响系数上升至0.02;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阶段,居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高速铁路的大范围建设普及,交通便利性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他们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体验的需求上升,同时旅游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了旅游景点的规范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对需求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明显上升,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05。
对比来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强度大于对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强度,表明旅游产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给端。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增长,进而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但是可能受制于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以及传统旅游模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大众旅游需求,收入增长不能更大比例地转化为旅游消费,因此对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偏弱。在传统旅游模式下,景点之间相互割裂,统筹管理水平较低,一个景点在带动相关的餐饮住宿行业方面,关联性和带动作用较差。现阶段大众的旅游需求日益品质化、个性化,已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传统旅游,即旅游产业的供给端已经不适应需求变化,导致对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
为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文章对模型的产业结构方程和需求结构方程进行了方差分解。表7 的结果显示,在产业结构方程中,除产业结构本身外,旅游收入的贡献度最高,并且不断提高,在第10 期的贡献度达到了25.9%;在需求结构方程中,除了本身外,旅游收入的贡献度也最高,同时也呈逐渐提升态势,在第10 期的贡献度达到了12.7%。以上结果同样证明了旅游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可以和脉冲响应函数结果相互印证。对比来看,旅游收入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度大于对需求结构的贡献度,与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一致。
表7 产业结构方程和需求结构方程的方差分解结果(单位:%)
旅游业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也可以影响经济结构转型。文章在分析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1993—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TVPVAR 模型实证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时变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内在关联性,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在供给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需求端带动消费增长,并且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强度大于对需求结构转型的影响强度。旅游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变特征,在旅游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影响强度最弱,在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的影响强度有所增强,在旅游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阶段的影响强度最大。根据文章的研究结果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研究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首先,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业稳步增长和提质增效。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在提质增效阶段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内在规律,促进旅游行业的转型发展和稳步增长,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驱动,持续释放旅游业的发展活力,提升要素利用效率,促进行业提质增效。
其次,应坚持旅游业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实证结果表明,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的旅游经济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绿色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引导,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旅游业新格局,促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最后,应推动构建全域旅游模式,激发大众的消费潜力。旅游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对需求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较弱,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依靠景点景区、宾馆饭店等基础旅游的传统旅游模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大众旅游需求。因此,应创新发展理念,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全域统筹规划、全域资源整合、全要素综合调动、全域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