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莎莉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重庆)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一系列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举措,为西部地区实现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兴旺及乡村振兴指明前进的方向。本文以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度西部地区各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分析,提出促进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稳步发展阶段,城乡关系也随之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明显,城乡关系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着现实而深刻的时代背景。
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测度及对策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
(一)城乡融合概念及影响因素。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城乡开放和融合,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共荣的城乡生命共同体。理论界从城乡联系、城乡功能、空间布局优化等视角对城乡融合进行了界定,但未达成共识。伴随着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与空间联系的增强,学者们从城乡互动的角度重新审视,讨论制度因素、经济发展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因素、农业及农民自身等因素对城乡融合的影响。
(二)城乡融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在要素选取方面,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指标、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涵盖城乡经济融合和城乡社会融合两个方面。如,学者杨寿青(2019)从经济、人口、社会、空间及生态环境五个一级指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周光美(2020)从经济、社会、空间、生态、城乡主体功能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其指标权重。周慧和王敏丽(2020)经济融合、人口融合、社会融合、生态融合和空间融合等5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
(三)城乡融合测度研究。城乡联系测度与关系评价是城乡关系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的主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等类型,用于评价城乡统筹力度、城乡一体化过程、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如,奚倩(2019)采用主观赋权法和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分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地理集聚特征;毕欣程(2020)基于吉林省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乡融合评价指标系统;韩坤(2020)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全国、青海省及各市(州)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四)城乡融合对策研究。促进城乡融合的对策研究,包括打破二元结构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合理配置、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陈峰燕(2018)认为通过制度改革来减小城乡的发展差距;赵国强(2019)提出了强化科学规划、实现人员城乡双向流动、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赵德起和陈娜(2019)建议各级政府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促进中国城乡均衡发展。
本文以城乡融合的动态发展进程为主线,构建包含5个维度21个基础指标的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2005~2019年面板数据测度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其进行时空格局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城乡融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由时间与空间、动态与静态、宏观与微观等诸多因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依据城乡融合的内在含义及《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参考周江燕(2014)、叶超(2021)、洪伟(2021)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的融合、空间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五个维度选取构建21个指标来反映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表1)
表1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一览表
(二)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EPS全球统计数据库。部分数据来源于2006~202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X1、X4、X14、X15、X17、X19、X20、X21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X2、X3、X6、X7、X8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西部地区各省统计年鉴;X5、X9、X11、X12数据均来源于EPS全球统计数据库;X10、X13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X16、X18数据来源于西部地区各省年鉴。其中,对于部分缺失值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或均值法进行填补。由于西藏数据缺失严重,因此本文舍去对西藏数据的分析。
首先,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当中,同时存在百分比、密度和城乡比值等多样数据类型,并且各自单位也不尽相同。基于此,为消除量纲量级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数据前需要对全部基础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本文选择了Z-score标准化法,使用SPSS软件中的Descriptive Statistics模块功能,公式为:
式中,Zij为第i省市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Xij为第i个省市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值。uj为第j个指标数据11省市的均值。σj为第j个指标数据的标准差。
其次,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2005~2019年西部地区各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设D是一组按时间序列排列的平面数据表X序列,所有数据表有完全相同的样本点和变量指标,即D={Xt∈Rnxm,t=1,2,…,T},其中,Xt(t=1,2,…,T)均以e1,e2,…,en为样本点,以X1,X2,…,Xp为变量指标,在t时刻数据表X1中,样本点e1,e2,…,en的取值分布为t时刻的样本群点,N=UNt为全局样本点,以N为样本群点的主成分分析就是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
最后,将21项指标2005~2019年原始数据录入软件SPSS,标准化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37,显著性值小于0.001,认为该研究用全局主成分方法分析是合理的。本文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5个主成分(F1,F2,F3,F4,F5),具体见表2。(表2)
表2 主成分全局特征值及贡献率一览表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和特征值可得各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在得出各主成分得分后,依据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得到其权重,以此来计算出各样本值的综合得分F:
根据上式可以计算得出西部地区11省市2005~2019年期间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如表3所示。(表3)
表3 西部地区11省城乡融合水平一览表
本文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11省城乡融合水平的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情况、西部地区各省发展情况及西南与西北地区两区域的发展情况完成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的时空分析。
(一)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情况。从图1西部地区11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变情况来看,发现西部地区11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平均值由2005年的-4.16上升至2019年的3.98,意味着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城乡整体上融合度较高。15年间西部地区11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极差和标准差值有小幅度波动但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西部地区11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图1)
图1 2005~2019年西部地区11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演变图
(二)内部各省发展情况。由2005~2019年的西部地区各省城乡融合水平的平均得分大致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评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重庆,第二名是四川,然后依次分别是陕西、内蒙古、广西和新疆。排名最后的五个城市是甘肃、云南、青海、宁夏、贵州。西部地区各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其排名次序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一致,因此认为本文所选取的指标评价体系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从表4各省市城乡融合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2019年西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排序为重庆、四川、陕西、广西、贵州、新疆、云南、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整体上可以看出,西南区域的省份分列于第一、第二、第四、第五位,排名前五的省份有四省来自西南地区,故可以看出西南区域的整体水平也高于处于西北区域的省份。(表4)
表4 2019年西部各省城乡融合水平综合得分一览表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西部各省城乡融合水平的得分情况,制作了得分雷达图,如图2所示。从西部地区的综合得分来看,西部各省间城乡融合水平差距较大。四川、重庆、陕西三省经济实力雄厚,居民消费能力强,第二、第三产业规模大,基础建设齐全,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好。广西、贵州、云南、新疆这四个省市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水平,但实力不强,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欠发达客运情况不好,旅客周转量低,农作物生产环境较为恶劣,且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城乡融合发展滞后。(图2)
图2 西部各省城乡融合水平得分图
(三)西南与西部发展情况。根据我国地理位置以及参考高云虹等人在研究西部大开发时对于西南、西北地区的划分,将西部地区偏南与偏北再次划分为西南与西北地区,进一步对两个区域城乡融合水平进行分析,划分结果如表5所示。(表5)
表5 西部地区区域划分一览表
为了更好地分析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关系,本节利用2005~2019年两个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均值进行对比,其结果如表6所示。(表6)
表6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对比一览表
从表6中可以看出,15年间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两个地区均价差值来看,2005~2009年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差距逐渐缩小;2010年较2009年两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差距增大,2011年较2010年两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差距缩小,2011~2019年间两地区差异总体呈现逐渐增大趋势。从2012年以后,西南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普遍好于西北地区,西部内部呈现“南快北慢”的特征,表明西部地区11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区域之间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及潜力的重要战略区域,西部地区人口、空间、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促进本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有助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为此,本文基于指标体系测算结果,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优势区域带动作用。一方面发挥重庆、四川、陕西这类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区对周边省市辐射与聚集功能,有效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区域之间连通性,畅通性区域间循环,从而促进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内源式地开发自身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外源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不断挖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实现各自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充分发挥潜能区域协调作用。针对广西、贵州、云南、新疆这类发展潜能地区应努力探索发展优势,根据各自特点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平台建设、交通网络建设,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财政金融支农、支教与环境建设等,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进而形成互利互惠机制。
(三)积极拉动落后区域发展。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这类地区整体上经济实力较弱,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政策倾斜,将国家政策同自身优势相结合,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