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2022-02-24 04:48浦小松
支部建设 2022年1期

□ 浦小松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毛泽东在书房阅读史书

兵权之剑,倚在史书之旁。毛泽东一生博览史籍,他说:“学习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将近4000 万字的《二十四史》至少完整地通读了一遍,其中一篇不到3000 字的人物传记反复阅读,批注达二十五处之多,这就是《南史·韦睿传》,并且重重地写下“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处处透露出对韦睿的推崇之意,令人肃然感叹。韦睿身上究竟有何品质拨动了伟人的心弦,使毛泽东在《韦睿传》上着墨颇多,对其大加赞赏,并号召党员干部学习他的作风。

一、韦睿何许人也

韦睿(442-520),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南梁战功卓著的一位名将。齐朝末年任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太守,后追随萧衍(梁武帝)于南齐末年起兵,他智谋过人,“多建策,皆见用”,深受梁武帝倚重。韦睿能攻善守,果敢坚决,军法严明,体恤士卒,作战必深入一线,做到知己知彼,成为南梁对抗北魏的锋利尖刀。北魏人忌惮他,称其为“韦虎”。他廓达大度,不谋私利,其仁民爱物的行事作风尤为世人称颂。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评价为“六朝人才,韦睿为冠”。

二、韦睿作风的六个方面

透过历史的厚幕,毛泽东在韦睿身上发掘到优秀的品质作风。研读《韦睿传》,着重分析毛泽东的批注内容,韦睿作风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躬身实地的调查研究之风

攻打北魏小岘城(今安徽含山北)时,韦睿虽已知晓魏军军情,但仍“巡行围栅”;合肥久攻不下时,“睿案行山川”,一举攻占合肥。这得益于他在战前的亲自调查敌情和对地形的全面查看,使思想、决策、行动符合客观实际。毛泽东在这两处分别写下“躬自调查研究”,给予高度肯定,目的在于提醒“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必须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策的基础。

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1930 年5 月,为反对红军中教条主义思想,有针对性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在它的先头”。1941 年8 月1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提出“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

(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之风

韦睿任江夏太守时,行郢州(今湖北武汉)府事,面对战后混乱不已、污浊不堪的郢州城,他“料简隐恤,咸为营理,百姓赖之”。很快安定了民心,恢复了社会秩序,毛泽东批注“善守”。

公元505 年,韦睿巡视小岘城,“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随行诸将建议回营披甲再战,韦睿认为:“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今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若能挫之,其城自拔。”毛泽东批注“以众击少,机不可失”。诸将依然迟疑不前,韦睿持节施令:“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终于一鼓作气,攻克小岘城。毛泽东批注“决心”。

合肥大战中,魏军增援了五万部队,众将请求韦睿增派士兵。韦睿则不以为然:“贼已至城下,方复求军。且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古人之义也。”在其指挥下,梁军最终获胜。毛泽东批注“以少击众”。韦睿派人把守淝水,后被魏军攻破,逼近韦睿驻地。诸将劝他退避,韦睿斩钉截铁,“将军死馁,有前无却”,命令取出伞扇麾幢树于堤下,以示毫不动摇的意志。毛泽东再次批注“以少击众”。

公元506 年,北魏“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围困梁刺史昌义之于钟离(今安徽凤阳)。韦睿受命率部增援钟离,昼夜兼程赶赴前线。部下惧怕北魏兵势强盛,纷纷劝他缓慢行军,韦睿道:“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十日之间,到达邵阳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令魏军猝不及防,韦睿巧用火攻,大破魏军。对韦睿的临危不惧,勇于以半击倍的气魄,毛泽东称其“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把韦睿同刘秀、周瑜相提并论,足见评价之高,推崇他敢于以少敌众、以弱胜强的大将风度。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说:“我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战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这个生动的说法完全符合他本人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实际作战情形。只有综合各方面信息,认真研判战争发展态势,根据敌情、我情及战场情况灵活调度和使用兵力,才能在全局劣势和被动中争取局部优势和主动。毛泽东强调:“指导一切战争,都应当依据敌我情况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三)将在前线的身先士卒之风

韦睿身体羸弱,穿戴像个儒生,作战不能骑马,仍坚持坐在木板车上,手拿白角如意从容不迫,亲临阵前激励士兵攻坚挫锐。“魏兵凿堤,睿亲与争”,毛泽东批注“将在前线”。

在解钟离之围时,韦睿军队进驻邵阳洲,他的营地相比曹景宗靠前二十里,离北魏军营更近。魏军夜里偷袭,箭雨密集而至,韦睿登城组织防守,其子韦黯请求下城躲避,韦睿不准。“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声呵之乃定”,军心稳定下来,抗住了敌军的攻击。正所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韦睿每战必身临战场、镇定指挥,因为他身先士卒、言行一致,他在军队中威望极高,部队士气旺盛,斗志高昂。

1938 年10 月,毛泽东谈到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的模范作用时指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毛泽东在表彰22 名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英雄时,给时任三五九旅供给部政治委员罗章亲笔题写了“以身作则”的奖状。从此,“以身作则”成为了我们党对每一名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名党员的努力方向,这是由毛泽东创制并书写的一个极具中国风格的成语。

(四)勤勉仁爱的劳谦君子之风

韦睿是一位昼乾夕惕、尽忠职守的将领。他善于治军,白天接待部下和宾客,夜晚通宵达旦处理军事公文;他关怀部下,担心不够细致周到,“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毛泽东批注“劳谦君子”。

韦睿“将兵仁爱”,士兵营帐没有搭好,他决不就寝;士兵做饭的井灶没有建成,他决不先食;穿戴整齐,毫不例外。攻克合肥后,韦睿奉诏班师,考虑魏军可能尾随追击,就让辎重部队在前,自己坐小车殿后,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韦睿勤勉率下,自然受到部下的尊重与爱戴。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八路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他在总结人民军队打胜仗的经验时指出,我军“历来依靠官兵一致,获得了光荣的胜利”。官兵一致,就是干部和士兵政治上一律平等、互相尊重,战斗中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生活中同心协力、分甘同苦。

(五)勿复私斗的团结和睦之风

韦睿待人赤诚,注重部将之间的同心同德。攻打合肥前,胡景略与赵祖悦起了矛盾,“同军交恶,志相陷害”,胡景略咬牙切齿至“齿皆流血”,韦睿以“将帅不和,将致患祸”的道理加以劝导,晓以利害,“且愿两武勿复私斗”,从而避免了因部将不和对战斗不利的严重后果。毛泽东批注“干部需和”,赞扬了韦睿善于团结部下的作风。

毛泽东一贯倡导“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谈到干部问题时指出:“党依靠着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这些人不要自私自利,不要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不要懒惰和消极性,不要自高自大的宗派主义,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

(六)淡泊功利的清正廉洁之风

韦睿清廉自守、淡泊名利。攻陷合肥后,“所获军实”甚多,而韦睿“无所私焉”,毛泽东批注“不贪财”。韦睿高官厚禄却非常廉洁,“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毛泽东称赞他宅心仁厚,加批“仁者必有勇”。仁者无私心,正因为他无私,才能无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奋勇疆场。毛泽东在阅读其子韦放的事迹时,批注“韦放有父风”,可见对韦睿的褒扬。

每当胜利归来,其他将领争先恐后奏捷,希望以此获得朝廷的封赏。而韦睿却安常守分、内敛谦退,“睿独居后”,不贪功。史书评价他:“及合肥、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从党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政权的性质出发,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坚决反对贪污和浪费;从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出发,号召全体党员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韦睿作风仍然要学

纵观韦睿其人,切实是一位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会带兵,重调查,能打仗,精管理,善于通权达变,身居高位不贪财,不居功,团结将领,恭上恤下,谦虚谨慎,将将、将兵皆善,“智、信、仁、勇、严”五者兼备。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盛赞道:“其临阵也勇,其执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与人也惠,其居官也明。”

毛泽东贯穿古今,对韦睿的作风和品行推崇备至。他对韦睿的评语恰如其分,辞简理博,反映了对这位历史名将的赞扬与钦敬。从韦睿身上发掘到“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吗?从毛泽东的批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虑与期冀。

毛泽东批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手书

登山凿石方逢玉,入水披沙始见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离不开党的优良作风。因此,毛泽东提出的“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作为党员干部,既要思想硬、本领硬,又要作风硬、纪律硬。“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甘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日日为继,久久为功,永远把作风建设挺在前面,要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