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

2022-02-24 07:21
中国水产 2022年1期
关键词:苗种斑马规格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菲律宾蛤仔(以下简称“蛤仔”)原产于太平洋及印度洋沿岸,后被引入北美和欧洲,已成为世界性养殖贝类,也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和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我国蛤仔年产量约300万t,占世界产量90%以上,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养殖的蛤仔多为野生或野生到家化的过渡群体,基因型不稳定,对环境变化(如极端气候和水质条件剧烈变化)适应性差,易受病原体侵袭,出现暴发性死亡,导致养殖效益下降及产业风险增加。培育优质抗逆蛤仔良种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1世纪初,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等课题的支持下,课题组开展了菲律宾蛤仔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先后培育了具有优良性状的蛤仔新品种“斑马蛤”(GS-01-006-2014)和“白斑马蛤”(GS-01-009-2016)。2011年课题组从辽宁大连石河野生群体中挑选600只个体作为基础群体,以壳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育成“斑马蛤2号”新品种。“斑马蛤2号”贝壳为暗灰底色、斑马状花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菲律宾蛤仔相比,12月龄贝壳长提高10.56%,全湿重提高19.46%;与菲律宾蛤仔“斑马蛤”相比,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能在北方滩涂和浅海安全越冬。适宜在辽宁、山东和江苏等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2011年5月,在大连石河(121.81°E,39.05°N)采集野生群体蛤仔,从中挑选壳形规整,壳面具有斑马纹的蛤仔(在天然群体仅占0.2%)600粒作为基础群体。

2.技术路线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选育技术路线详见图1。

图1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选育技术路线

3.培(选)育过程

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群体选育技术,每代选留10000粒,以壳色和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逐代上选,留种率为10%,选择强度1.755,每代1龄性成熟开始选育,共进行连续4代的群体选育,育成“斑马蛤2号”。

第一代选育群体:2012年5月,从上一代10000粒群体中选留1000粒作为亲本,留种率为10%,选择强度1.755。培育12月龄的壳长为(19.13±1.84)mm,全湿重为(1.27±0.09)g。与上一代群体比较,成贝壳长提高5.12%,变异系数为9.62%;全湿重提高19.69%,变异系数为7.09%。

第二代选育群体:2013年5月,从上一代10000粒群体中选留1000粒作为亲本,留种率为10%,选择强度1.755。培育12月龄的壳长为(20.81±0.84)mm,全湿重为(1.73±0.13)g。与上一代群体比较,成贝壳长提高8.31%,变异系数为4.04%;全湿重提高11.56%,变异系数为7.51%。

第三代选育群体:2014年5月,从上一代10000粒群体中选留1000粒作为亲本,留种率为10%,选择强度1.755。培育12月龄的壳长为(21.49±1.37)mm,全湿重为(1.80±0.12)g。与上一代群体比较,成贝壳长提高5.44%,变异系数为6.38%;全湿重提高10.00%,变异系数为6.67%。

第四代选育群体:2015年5月,从上一代10000粒群体中选留1000粒作为亲本,留种率为10%,选择强度1.755。培育12月龄的壳长为(22.62±1.99)mm,全湿重为(2.12±0.14)g。与上一代群体比较,成贝壳长提高6.41%,变异系数为8.80%;全湿重提高14.15%,变异系数为6.60%。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壳面花纹为斑马纹,具有生长快、低温耐受性强特点,在北方滩涂和水深小于3m的浅海能安全越冬。

2.中试情况

2016年~2020年,在辽宁、山东、江苏进行池塘、滩涂、浅海、浮筏4种模式的养殖小试,并在辽宁养殖区2个试验点(盘锦二界沟池塘和丹东东港滩涂及浅海)和天津养殖区2个试验点(天津大港池塘和天津汉沽大神堂南部浅海),连续2年开展“斑马蛤2号”与当地养殖群体完整周期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累计试验面积148.4ha。试验结果表明,“斑马蛤2号”壳面花纹能够稳定遗传,与未经选育的菲律宾蛤仔相比,壳长及全湿重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56%和19.46%;养殖成活率提高16.25%以上,平均出肉率提高37.84%;低温耐受性强,在北方滩涂和水深小于3m的浅海能够安全越冬,增产效果明显。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

亲贝应选择经过海区或池塘培育的1龄以上、外观规整、无破损或畸形的个体。

2.培育方法

室内常温育苗时,在繁殖期到来之前,对亲贝进行挑选,定期解剖观察,当个别精子活跃时,移到室内继续暂养3d~5d。暂养期间可不投饵。

室内控温育苗时,亲贝要提前促熟。可用锅炉升温,也可用其他方法。入池后把亲贝装于扇贝笼或网箱中吊养,也可装在网袋中平放于池底,密度5kg/m左右。每天全量换水2次,拣出死贝,清理池底粪便和污物。饵料以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硅藻为主,辅以小球藻;代用饵料为螺旋藻粉、蛋黄等。每天投喂2次~6次,单胞藻投喂量以3h吃完为宜。24h连续充气。亲贝入池后需在自然水温条件下暂养3d~5d后开始升温。升温幅度和促熟时间根据性腺发育程度而定。一般日升温幅度为1℃,当水温升至17℃~19℃时不再升温。经30d左右,性腺可以发育成熟。

(二)人工繁殖

“斑马蛤2号”可用阴干8h、升温3℃~5℃、流水刺激等方法进行催产。受精卵孵化密度为30个/mL~50个/mL,孵化时间根据水温不同为16h~26h,担轮幼虫一般在受精后5h出现。孵化期间微量充气。选育前1h停气,用300目筛绢选育。

(三)苗种培育

1.幼虫培育

在我国北方进行室内人工苗种繁育时,“斑马蛤2号”D形幼虫培育密度5个/mL~10个/mL,下潜之前调整为2个/mL~4个/mL。在我国南方进行室内人工培育时,“斑马蛤2号”D形幼虫培育密度15个/mL~20个/mL,下潜之前8个/mL~10个/mL,附苗量800万/m~900万/m。培育期间微充气,每天换水2次,每次1/2。每3d倒池1次。幼虫饵料以金藻为主,搭配少量海洋酵母,第1d投喂1次,第2d投喂2次,以后每天4次,幼虫培育期间每天最低投饵量0.5万细胞/mL,最高投饵量2万细胞/mL。随着幼虫生长,要及时更换换水网箱,调整幼虫密度,换水网箱由300目逐渐过渡到120目。

2.稚贝培育

采苗方法为无泥沙采苗。从匍匐幼虫到完成变态(指出现次生壳)需4d~8d时间,出现次生壳时,“斑马蛤2号”壳长为230μm左右。稚贝变态后,疏散4倍~5倍,经20d~30d的培育,当壳长达600μm,规格达1000万粒/kg时,移到室外池塘进行中间育成,密度3.5万粒/m~5.0万粒/m;再经20d~30d培育规格达40万粒/kg,甚至更小规格时移到海区或异地继续培育至底播规格。室外存活率70%以上。

技术要点:①配备3倍~4倍饵料水体;②池塘底部铺设塑料薄膜;③池塘增设增氧设施。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斑马蛤2号”养殖模式主要有浅海底播养殖、滩涂养殖、海水池塘养殖和浅海浮筏养殖。

1.浅海底播养殖

(1)环境要求

无工业污染,底质以沙泥底或泥沙底为宜;海水比重在1.015~1.025之间,盐度20~33,水温2℃~35℃;年均饵料丰度高于3万个细胞/L,优势种为硅藻。

(2)苗种要求

“斑马蛤2号”苗种为室内人工繁育或垦区人工繁育经中间育成培育的苗种。干法运输,装卸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运输途中严防暴晒、雨淋、风吹、机械损伤。运输温度为4℃~8℃,运输时间不宜超过60h。

(3)养殖方法

可在每年春季4月~5月或秋季9月~10月放养苗种,水温10℃以上为宜。避开潮汐流速最大的时段。春季放养规格为6000粒/kg~10000粒/kg,放养密度为1500粒/m~2000粒/m;秋季放养规格为240粒/kg~300粒/kg,放养密度为200粒/m~600粒/m。放养在水深小于30m的浅海。运苗船通过导航定位至放养区域,采用干法放苗,均匀播撒。

(4)养殖管理

6月~7月,使用长×宽×高为4m×1.5m×0.6m,电机功率为15kW~36kW的潜水拖耙网集中清除广大扁玉螺、香螺、多棘海盘车等敌害生物。定期检测水中pH、溶氧、COD、盐度、氨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石油烃、大肠菌群和贝类毒素等,测定方法符合NY 5362-2010《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规定的要求。养殖期内定期测定蛤仔生长、存活,做好生产记录。

(5)收获

蛤仔规格达80粒/kg~160粒/kg即可收获。商品蛤用渔船拖网采捕。

2.滩涂养殖

(1)环境要求

地势平坦,无工业污染。底质为沙泥底,海流畅通,海流流速20cm/s~100cm/s。盐度为25~33,冬季温度为-2.7℃以上,日温差小于10℃。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

(2)苗种要求

“斑马蛤2号”耐低温能力强,在滩涂上可安全越冬。春季投苗时,苗种壳长为0.7cm以上,规格14000粒/kg~16000粒/kg,放养密度控制在1500粒/m~2000粒/m。9月~10月池塘培育至壳长为2.5cm以上,规格为400粒/kg以下的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为200粒/m~600粒/m。

(3)养殖管理

春、夏季集中清除广大扁玉螺、香螺、多棘海盘车等敌害生物,定期检测水中pH、溶氧、COD、盐度、氨氮、活性磷酸盐、重金属、石油烃、大肠菌群和贝类毒素等,养殖期内定期测定蛤仔生长、存活数据,做好生产记录。

(4)养殖收获

在辽宁黄渤海滩涂经过9个~10个月养殖,于翌年7月蛤仔可达到120粒/kg~160粒/kg商品规格,即可采捕收获。在黄海苏北海域潮间带滩涂经过7个~8个月养殖,于翌年5月蛤仔可达到120粒/kg~160粒/kg商品规格,即可采捕收获。

3.池塘养殖

在我国北方,利用养殖生物生态位的不同和互补进行蛤仔—海蜇—虾混养模式。

4月底~5月初,放养规格为20000粒/kg(壳长6.6mm)的蛤仔苗种300粒/m~500粒/m,规格2.5cm~3.0cm海蜇苗种300个/667m~500个/667m,中国对虾或斑节对虾苗种1500尾/667m~2000尾/667m。10月底收获蛤仔产量300kg/667m,效益约2000元/667m;海蜇产量200kg/667m~300kg/667m,规格2.5kg/个,价格12元/kg,效益2500元/667m~3000元/667m;对虾规格16个/kg~20个/kg,价格120元/kg~160元/kg,产量15kg/667m~20kg/667m,效益2000元/667m~3000元/667m;总效益6500元/667m~8000元/667m。

4.浅海筏式养殖

一种采用网袋或扇贝笼等将蛤仔“斑马蛤2号”吊养在浮筏上的养殖方式。

(1)养殖海区

盐度20~33,水温0~28℃,pH8.0~8.5;叶绿素含量为3.92μg/L~5.14μg/L,优势种以硅藻门种类为主;海流畅通、海流流速20cm/s~100cm/s;地势平坦,无工业污染。

(2)养殖苗种

春季苗种为在南方室内人工繁育,经过中间育成壳长达0.7cm以上,规格14000粒/kg~16000粒/kg的苗种。秋季苗种为在南方室内人工繁育和中间培育,4月~5月壳长达6.6mm(20000粒/kg),经北方池塘培育至10月底,壳长大于2.5cm,规格为400粒/kg左右的大规格苗种。

(3)养殖浮筏设置

筏架采取垂直法设置,延绳式吊漂法,行距15m~20m。浮梗采用直径20mm~30mm的聚乙烯绳,每根梗绳100m~150m(加木橛腿),有效挂笼长度80m~100m。

(4)养殖密度

将“斑马蛤2号”秋季苗种装入塑料网笼中,养殖密度为150粒/层~200粒/层,每笼18层~25层。将塑料网笼吊挂于设置好的海区浮筏,每台筏悬挂60个~100个塑料网笼。

(5)养殖管理

养殖过程中随着附泥及附着物增多和苗种的体重增加,及时增加浮漂以防筏架下沉。同时,养殖过程中视养殖塑料笼附着物附着情况,对笼内外的附着物进行清理,必要时更换养殖笼。

(6)养殖收获

经过12个月筏式养殖,翌年9月~10月“斑马蛤2号”规格可达到80粒/kg~160粒/kg商品规格,即可采捕收获。

(7)优点

①存活率高:在塑料笼中可以避免敌害捕食,全年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②与底播蛤仔相比,筏养肥满度高;③收获方便;④自然净化:养殖产品不含砂,无近岸重金属等污染;⑤壳色靓丽。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弧菌病

病原为一种弧菌,简称VTP。该细菌在海水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其密度达0.2个/mL即可发病。虽然在成体也检测到该菌的存在,但并不发病,该病主要危害浮游幼虫和稚贝。在苗种繁育过程中,使用4mg/L~8mg/L浓度的大蒜汁全池泼洒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帕金虫病

帕金虫大量繁生能够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造成宿主死亡。黄海海域蛤仔近些年的大批死亡与帕金虫有关。个体大的比个体小的死亡严重,潮下带的比潮上带的死亡严重,养殖密度大的比养殖密度小的死亡严重。在死亡之前,大部分蛤仔上升到滩面,贝壳张开而死。

影响帕金虫病害流行的生态因子主要有温度和盐度。在高于20℃水温条件下,帕金虫迅速繁殖。帕金虫生存繁殖适宜盐度范围为24~30,盐度为36时,不能繁殖。目前帕金虫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根据其生态特点可考虑降低养殖密度、通过换区养殖改变水温和盐度等加以控制。

3.复殖吸虫病

复殖吸虫大多寄生在蛤仔宿主的生殖腺中,轻者造成生殖腺严重破坏,影响生殖和产品品质,重者甚至可直接导致蛤仔的大规模死亡。肉眼观察,未寄生胞蚴的蛤仔生殖腺部位为乳白色,且非常饱满;寄生胞蚴的蛤仔生殖腺部位为淡粉色至橙色,且相对较瘦。目前复殖吸虫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通过降低养殖密度以及对亲贝进行检验、检疫可加以预防控制。

4.敌害

养成期主要敌害有虾蟹、螺类(包括脉红螺、扁玉螺、泥螺等)、海葵、海星、鱼类(主要有虾虎鱼和鲽科鱼类)、鸟类(主要是海鸥和海鸭)等。海区养成阶段的敌害主要采用人工清除法。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和邮编: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116023

联系人:闫喜武,霍忠明

电话:13941127018,18525337019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地址和邮编:山东省青岛市南海路7号,266071

联系人:张国范

电话:13953229980

(二)种苗供应单位

单位名称: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和邮编: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116023

联系人:闫喜武,霍忠明

联系方式:13941127018

(三)编写人员名单

闫喜武,霍忠明

猜你喜欢
苗种斑马规格
C龙
悯农
大权在握
江苏:全面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BirdsonZebras斑马身上的鸟
红鞭炮
注意,斑马也来抢镜啦!
河北省农业厅督导检查沿海三市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