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卓然(北京大学)
是什么让我们国家的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我不禁陷入思索,可是我现有的知识难以解答自己的困惑。
2021年的最后一天,天已慢慢黑透,按照北方人的跨年习惯,我去买了一份热腾腾的水饺。一边吃,一边翻开一本之前买的书——《当代中国农村》。
刚刚翻开这本书,“国家支农体系的形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何为“支农”,又为何要“支农”?我不禁沉浸到书中的世界,让一张张带着墨香的书页解答当初的疑惑。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是以农业滋养工业,发展战略也是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然而当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现代工业体系后,再持续以往的战略,会导致农业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我国调整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为大力“支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即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减少农民的负担,活化农业经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税的减免直至取消。
从那时起,国家提供了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科技入户项目经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资金等多重补贴助力农业现代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行走于乡村的公路上,两侧的农田里少见人影,而是自动化的设备在灌溉农田、播撒种子。记得在我们到村庄里去走访时,带路的本地农民伯伯指着大片的农田说:“你们别看这地看着多,人看着少,现在那一大片地,一个人全能给种了!”那形如一辆大车的,是播种机。待来年开春的时候,农民只需驾车在垅间行驶,便可以完成绝大部分的播种工作。灌溉、施肥也都有相应的农机具代劳。当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大棚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我们连连赞叹。偌大的空间被划分成花卉区、多肉植物区、无土栽培区等。无土栽培的芹菜苗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叶子油亮的红掌长势喜人,却见不到一个工作人员。原来,他们大部分时候只需要在工作间内调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等,极少的人力就可以种植一大片大棚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1.参与基层工作研讨会
2.走访贫困户
3.参观大棚基地
不仅如此,社保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保障制度也使得农民过上了国家“兜底”“保障”的生活。当地政府为孩子们建高质量的学校、为老人们建养老院、为大家建医院。村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改善。政府鼓励和扶持农民参与养老保险,这样农村的老人到了年纪一样可以“退休”,享受国家的养老金。不仅老要有所养,少也要有所依。他们这里的孩子只要考上双一流大学,政府就奖励两万元,农村出来的孩子也不愁没钱上学。
国家还出台政策支持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土地分散化经营的问题。当农业的机械化、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规模经营就开始显现出优势。于是,国家鼓励农业适度转向规模经营,涌现了一批“农机合作社”,吸引农民把土地汇总到一起规模化经营。
我在基层实践时还了解到,当地的一位党委书记带领着全村人发挥当地农业特色,创办了公司,吸引村民作为股东加入。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使得当地农业又焕发了新的光彩。水稻卖得价格低?那就自己建米厂去壳,做成精制米,利润一下上升不少。玉米大家不爱吃?那就建立煎饼厂,用当地的特色工艺做成粗粮煎饼,美味又健康,广受大家喜爱。农业规模化、工业化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利润,还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那些被农机具解放的劳动力,可以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而不必外出打工。
不知不觉中,我翻完了这一整本书,和我在实践中了解的相对照,深深感慨于我国在“支农”上的决心和成果。当然,我也在农村看到了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需要完善。虽说现在农村早已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但是目力所及之处,道路坑洼、畜粪清理不及时的情况仍然存在。逐渐引导农民将生活区和农业区分开仍有一段路要走。另外,农民的素质仍需提高。在走访过程中,“不念书才来种地”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仍需强化农业的“经营”意识,引导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最后,我国农业资源仍旧紧缺,耕地、水资源也十分短缺,需要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继续生态文明建设等。
古人曾向往着“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农业,曾有过“耕读传家”的辉煌,也经历了工业飞速发展以来的相对落后,而今,农村已走上了面貌一新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