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9年9月至今,我们岚山区第一中学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教研室正式立项的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课题实验,乘着这次课改的春风,本着厉老师“为学生做点真事、实事,不走过场”的原则,我们语文组诸位同仁通力协作,不遗余力,进行了这场滋润心灵营养情感的细无声的“降雨”过程。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古诗文诵读
一、时间安排
高一上学期,即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古诗文诵读》(上)。
高一下学期,即2010年2月至6月,《古诗文诵读》(下)。
高二上学期至今,即2010年9月至今,《古诗文诵读》(上)、(下)复读复背。
二、具体实施
(一)高一上学期的《古诗文诵读》(上)
1.过“筛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第一步,教师筛除
《古诗文诵读》(上)所选录的古诗文中,如果是以后还要作为课文学习的,本学期可以不背。本学期,语文教学要完成必修教材一和必修教材二的内容,所以,必修教材三、四、五的选文,由教师首先筛除。
筛除的古诗文是:3.《氓》 4.《离骚》 13.《逍遥游》 48.《蜀道难》 58.《登高》 92.《阿房宫赋》 116.《念奴娇 赤壁怀古》 13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8篇)
学生把目录中的这八个序号圈起来。
该步骤用时:两分钟。(2009年10月5日)
(2)第二步,学生看着目录回忆全文筛选
学生看着目录回忆全文,能够熟练回忆起来并验证后无误的,把该序号删掉。
然后,看着删掉的序号,把这些滚瓜烂熟的诗文默写一遍。
然后,同位互相检查、纠错。
该步骤用时:一周。(2009年10月5日—11日)
大部分学生筛选出来的诗文有22.《敕勒歌》 25.《咏鹅》 27.《咏柳》 28.《回乡偶书》 29.《登幽州台歌》31.《登鹳雀楼》 32.《春晓》 3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9.《静夜思》 41.《望庐山瀑布》 42.《赠汪伦》 66.《游子吟》等等,共30几首。
(3)第三步,学生看着目录回忆名句复习全诗再次筛选
学生看着目录,能够回忆起其中名句的,查找全诗,背诵,默写。
背诵默写结果,历经三关(自己核对,组长复核,教师抽查)皆沒有任何差错后,即胜利过关,可以把目录中相关序号删除。
该步骤用时:两周。(2009年10月12日—25日)
大部分学生筛选出来的诗文有15.《长歌行》 2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风》 30.《凉州词》 33.《出塞》(其一) 34.《芙蓉楼送辛渐》 35.《鹿柴》 36.《送元二使安西》 40.《古朗月行》 4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4.《早发白帝城》 45.《望天门山》等,40首左右。
2. 啃“骨头”——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我们知道,《古诗文诵读》(上)共选录古诗文149首(篇),通过前面的过“筛子”,我们还剩下约70块“硬骨头”,第三周起,我们开始啃“硬骨头”。
每周七首,用时十周:
第一周(2009年10月26日—11月1日):1.《关雎》 2.《蒹葭》 5.《曹刿论战》 6.《邹忌讽齐王纳谏》 7.《论语》十二章 8.《鱼我所欲也》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周(2009年11月2日—8日):第10、11、12、14、16、17、18篇
第三周(2009年11月9日—15日):第19、20、21、23、38、47、49篇
第四周(2009年11月16日—22日):第51、53、55、57、59、61、64篇
第五周(2009年11月23日—29日):第68、69、70、71、72、77、79篇
第六周(2009年11月30日—12月6日):第80、84、86、90、94、95、96篇
第七周(2009年12月7日—13日):第101、102、104、105、114、115、117篇
第八周(2009年12月14日—20日):第118、120、123、124、125、131、132篇
第九周(2009年12月21日—27日):第134、135、 136、139、140、143、144篇
第十周(2009年12月28日—2010年1月3日):第145、146、147、148、149篇
早自习时间及语文课前五分钟,反复诵读。
周六周日默写并与同位互查、纠错。
周一晚自习默写测试。语文教师分工合作,提前拟题印卷,在周一晚自习辅导时间,用一课时完成30个名句默写题。之后,两班互换试卷,学生批阅,教师检查,最后再发给本人纠错,积累。
3.细消化——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1)专题复习 赤壁专题、眼泪专题、某一文学家的专题、某一节日的专题、有关柳梅竹石等意象的专题等等。学生查找,小组比赛,多者获胜。
(2)诗句连缀成故事 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每周每人一故事,任意连缀名句,通顺、合理、有趣,精彩篇章复印或打印,在师生中传阅、交流,并向报社、杂志社推荐发表。
(3)作文我来引诗句 每次作文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引用所背诵的名言名句,既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及内蕴力,又可促进对名言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以上活动用时:贯穿于整个学期。
(4)诗歌朗诵会 班级诗歌朗诵会,学生自选主持人、比赛选手、评委、记分员等,选出小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和个人前两名,个人前两名参加学校诗歌朗诵赛。学校诗歌朗诵赛在2009年12月4日晚七点于科教楼五楼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胜利结束。当场给获奖学生颁发了加盖大红公章的证书及奖品,并且,第二天一早,获奖者名单在全校隆重公示。
班级诗歌朗诵赛用时:一个半小时。
学校诗歌朗诵赛用时:两个小时。
(二)高一下学期的《古诗文诵读》(下)方法与步骤与上学期的相同
(三)高二上学期直至现在的复读复背工作,主要渗透在《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里
其间,举行的活动有:
1.名句默写百题竞赛。班级选拔5人,参加年级竞赛。竞赛设一、二、三等奖,同样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品,并隆重公示获奖名单。(2010年3月16日)
2.“早读材料”规定每周复背篇目,及时检查。
3.“目录回忆法”背诵。《古诗文诵读》(上)的诗文目录打印在一张纸上,学生人手一份,对着目录背诵,一篇一篇过关,一人一人过关。《古诗文诵读》(下)做法一样。
4.唐诗背诵大赛。(2011年1月7日)
5.宋词背诵大赛。(2011年4月8日)
关于唐诗宋词背诵大赛,笔者都制定了详细的比赛规则,附一则敬请参阅指正。
2009级唐诗背诵大赛说明
一、内容及赋分
1.《唐詩宋词选读》1—2单元唐诗部分及《古诗文诵读》唐诗部分。
2.分为必背篇目、选背篇目和名句选择填空三项内容。
3.必背篇目为:《春江花月夜》、《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每首满分5分,未完成得分不超过3分。
选背篇目:
A类:《将进酒》《兵车行》《燕歌行》。每首5分。
B类:《行路难》《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每首3分。
C类:八句律诗。每首2分。
D类:绝句。每首1分。
未完成所得分不得超过所选类别分值的的1/2。
名句选择填空共30组题目可供选择,每组题目共4分,答对每空得1分。
二、程序
比赛分必背、选背、填空三个环节分别举行。
三、规则
1.必背篇目必须熟练掌握,选手背诵过程中每首只有一次停顿机会,但停顿时间不得超过10秒,超过不得继续背诵,该诗所得分数不得超过3分。
2.选背篇目每首有两次停顿机会,但第二次停顿不得超过10秒,超过不得继续背诵,该诗所得分数不得超过所选类别分值的1/2。
3.名句选择填空共30组题目可供选择,每组题目4分,各小题答对每空得1分.选手必须独立完成,但限时30秒。
4.选手须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句读恰当,节奏适中,声音洪亮。
四、奖励
按个人得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一等奖获得者被授予 “唐诗之星”荣誉称号。
五、工作人员
大赛设评委5人,计时员2人,计分员4人,主持2人,摄影1人。
名著阅读
一、指定读本及师生分组
(一)指定读本
《红楼梦》与《三国演义》。
(二)教师分组
“红楼派”:许凌、孙霞、李宗美、王玉凤。
“三国派” :张玉合、秦凤丽、李业磊、马媛媛。
每组第一位老师就是该组组长。
(三)学生分组
学生自由选择,归属一组。
二、实施过程
(一)时间保证
每两周阅读一次,每次两节课时间;周六周日为自由阅读时间;寒假暑假为集中阅读时间。
(二)教师指导
阅读课上,教师督促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考,并随时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老师们分好篇章回目,做好专门研究,找突破点,出检测题,也可以跨班级分门别类给学生以指导。
(三)观看视频
配合阅读的进程,配合教材学习的进度,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学《赤壁之战》《林黛玉进贾府》等课文时,分别下载相同部分的影视剧组织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名著伴我行演讲比赛(2010年9月10日)
班级选拔,年级评比,颁发证书,公示名单。
(五)读书征文大赛 (2011年1月7日)
班级选拔,年级评比,美文打印,师生共欣赏。
当然,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不少失误与不足,比如:“学生自主选择三个不同层级的语文学习目标”上,我们教师包办较多,学生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每次演讲、朗诵或征文大赛后,教师在整理大赛成果方面做的工作不够,没能及时把稿件结集成书或向外推荐发表等等。
一位语文同仁在博客上留了这样几句话,请允许我引过来作为这篇总结的结束语:
博大精深的古诗是浩瀚的海。在通往大海的研究之路上,我们只是登上了一座小山。驻足,遥望,“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巍巍青山紧相连”。这些用碎片般思考作的“标记”当怎么延伸下去呢?
我们依稀听到了“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们一定能牵手更多的同行者“一次次鼓起勇气向前走去”!
是的,引浩瀚海水,溉学子纯洁心灵,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