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倩
没有烤地瓜的冬天是不完整的。街巷一隅,白铁皮套的圆筒炉子,炉子上蹲着只铁盆,旁边站着一个老大爷,声音洪亮如钟,身着军绿色棉大衣。他戴着棉絮破绽的旧手套不时勾开炉膛,翻弄地瓜,神情专注。从他身边走过,我又倒了回去,原地呆呆地看了一会儿,不禁勾起好多往事与回忆。
烤地瓜是冬天的入场券。今年冬天似乎冷得早,下第一场大雪那天,我就馋烤地瓜,从外卖上搜了一圈,大都是电炉子烤制,颇为失望。后来,辗转打听到小区附近一家炒货店有售,且是中午才烤,眼巴巴等着买来,吃上了第一口烤地瓜,感觉还是差强人意。我贪恋的是刚出炉嘶嘶哈哈的热乎劲儿,烫嘴,稀甜,用纸托着,手也暖和,直蔓延到心里。记得上小学,大雪天里,放学回家,我故意走在后面磨蹭,因为大院门口三叔家卖烤地瓜,我一眼瞥过去,就会有人招呼我,“来,冻坏了,拿块地瓜吃!”我猛地吸吸鼻涕虫,飞一般跑过去,双手接过热气腾腾的烤地瓜,稀甜,喷香,心里乐开了花,但每次回家都被父母发现,闻到我身上有炭火味,少不了一顿挨熊。
很多人问过我怎样与文学结缘,或许就与三年级的那堂作文课不无关联。当时,我们那一级有两个班,我们班的语文老师休病假,只好请一班班主任王老师过来代课,作文课是每周两节连堂上,王老师以《济南的烤地瓜》为作文题目。她启发我们如何调动感官和味蕾,我听得入了迷,直咽口水。也许是王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打动了我,我来了灵感,一气呵成,下课前就完成了,而且没有错字,也不用再誉抄一遍。待下周作文课上,我的作文被王老师当做范文朗读,我是说不出的高兴,还伴有些许害羞,脸蛋发烫,烧得和地瓜炉子一样热。我至今记得开头是这样写道,“烤地瓜是济南的特产,也是最平民的小吃。”其他不少同学,都不约而同写到了自己生病时,父母顶着寒风骑车满城跑买烤地瓜的场景,被王老师批为“造假”。从那以后,我的作文大有长进,老师勾画的波浪线和红圈圈逐渐增多,语文成绩也名列前茅。
烤地瓜是冬天的亲切问候。诗人路也写道,“天越来越冷,心却冒着热气∕我抱着一颗大白菜∕顶风前行,传递着体温和想法∕很像英勇的女游击队员∕为破碎的山河∕護送着鸡毛信。”每次读到这里,都有种气吞山河的豪迈与柔情,我觉得,地瓜也能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它与白菜一样卑贱、扛冻、亲民,又让人值得信靠,甚至患难与共。那年冬天我刚出院,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上顿地瓜粘粥,下顿也是地瓜粘粥,一家人围坐,吸溜吸溜转着碗沿喝得微微冒汗,再冷也不觉得冷。每次做饭母亲都带上套袖,举着菜刀削地瓜,边削边递给我一块尝尝,有时候也放上几根胡萝卜;把大锅蹲在蜂窝炉子上,“咕嘟咕嘟”响的时候,就快熟了,满屋子暖烘烘的,锅沿上浮着一层黄澄澄的地瓜油,很是好看。如今,用蜂窝炉子煮地瓜粘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白铁皮套的土地瓜炉子也很少见了,就像家庭相册被剪去了几页,一阵惆怅。
不得不说,烤地瓜与大雪天更配。《红楼梦》里第49回和第50回均写到下雪天,大家穿戴奇异,喝酒作画、即景联句、踏雪寻梅,还在芦雪痷烤鹿肉,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惬意。谁能想到,琉璃世界之外下着一场更大的雪。曹雪芹以雪写“雪”,既是对家族没落后的悲悯与慈悲,也是以澡雪精神彰显君子性格。到头来,雪中大联欢,不过是一种背景铺垫,嗨到极致转乐成悲,这让我想到木心的诗句,“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我贪恋嘶嘶哈哈烫嘴咂舌的烤地瓜,我贪恋的其实是人世间的朴素真情和拳拳温暖。那上下窜动的炉火,把地瓜烤得外焦里嫩,壤红可爱,叫人垂涎欲滴,想起童年的记忆,想起过往的经历,想起隆冬的盛大美好。大约4年前的那个冬天,晚上我应邀去对过图书馆报告厅给大一新生做讲座,报告厅上面露天,也没有暖气,冻得我不停地呵手跺脚。刚回到家,就有同学气喘吁吁追了过来,塞给我两块烤地瓜,“老师,今天冻坏了,趁热吃。”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分明是一炉冬天的温暖,盖着爱的邮戳,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