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宗上
(普洱市建筑勘察设计院,云南 普洱 665000)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一直以来,云南省都将边境地区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边境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边疆的团结和发展。江城县康平镇,在“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兴镇”的发展战略影响下,利用其区位优势,增强滇西南、滇南的联系,提升其在我国西南腹地的辐射中心作用。通过分析其优劣势、机遇与挑战,规划引领区域发展形成基础架构,初步构建起具有康平镇特质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完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把康平镇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下面结合江城县康平镇设计实践,探讨边境小镇规划设计的新构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位于江城县西部的曼老江畔,西与思茅区相连,西北与宁洱县相邻,东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76.5km。辖区总面积798.79km2,共有人口5909 户23531 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苗族等19 个少数民族。
康平镇位于江城—普洱经济带上,与勐烈镇、整董镇紧密联系,境外有一级、二级公路穿过,北部有铁路过境穿过,交通条件便利。镇党政机关所在地桥头河位于思江公路主干道上,东距县城64km,西距普洱市区81km。通过勐康口岸可直达老挝丰沙里省,是云南省通往老挝及东南亚的主要陆路通道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云南省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1],康平镇的区位优势也将愈加凸显。
(1)首先,“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促进云南加快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东中部地区产业将呈加快转移之势,有利于做大经济总量和提高发展质量。
(2)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设。使自身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有利于充分发挥内在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现状建设用地规划结构不合理,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配套设施缺乏,市政设施配套不完善,特色不鲜明,公共绿地规划不足。
(2)边境地区现状经济发展不充分,发展水平滞后,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既要持续做大总量,又应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3)如何考虑城镇规划布局与战略性资源利用[2]、实现产业与空间的整合。
(1)多规合一、城乡统筹,优化功能结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用地结构合理化,塑造山水镇区。
(2)分析规划发展趋势和战略措施以及城乡人口、产业、用地协调发展的对策。
(3)加强口岸管理建设,并依托勐康口岸重点发展口岸优势产业与口岸配套产业,划分方向重点发展出口特色农产品业、特色增值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文化产业五大类产业。
(4)结合边境疫情防控,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规划发展平战结合医院及传染病医院等公共设施,各辖区之间联防联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5)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实施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达到兴边固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全面发展。
(1)“一心”是规划镇区活力核心区。主要指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体科技、医疗教育、休闲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力核心区域,该区是主要公共配套设施所聚集的地方,也是城镇生活的中心。
(2)“两带”是沿小镇南北发展轴延伸的城市功能发展带,以及从核心区往西延伸的休闲文化景观带。
(3)“五片区”是指围绕核心区发展形成的五个片区,分别是传统村落展示区、文化配套片区、特色村落建设区、风情休闲区、口岸产业园区,五个片区依托现状用地及交通路网发展形成。
4.2.1 对外交通
规划将二级公路作为主要的对外交通,完善道路设施,美化道路景观,通过引导现有街市向集贸市场集中,将二级公路的过境交通有效分流,有效减少二级公路与镇区发展的相互干扰。二级公路在承担一部分过境交通的同时,更多地承担镇区内部南北向联系的职能。
4.2.2 内部交通
结合地形地貌和用地布局,规划最终形成“田”字型网格状的内部道路网结构。
主干道为原镇区街道,次干道由规划在镇区东西两侧的环村路组成,二级公路强化与江城县的联系,是镇区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依托。
结合镇区的用地布局,规划在建设区东西两侧建设环村道路,有效引导镇区建设向二级公路两侧纵深集约化拓展。
4.2.3 路网结构
过境公路:思江二级公路作为镇区过境公路,红线宽度20m。
主干道:原街道作为主干道,红线控制宽度15~18m。
次干道:环村路作为次干道,红线控制宽度12~15m。
支路:在主要街区内部依托现状主要乡村道路建设支路,作为街区内部的主要联系道路,红线宽度6~9m。
巷路:在传统村落建设区内部,通过特色民居丰富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形态自然、富于变化、收放自如、尺度宜人的特色街巷,宽度不少于3.5m。
康平镇现状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偏北,规划在尽量保留现有传统民族民居的基础上,在原有街道北侧的传统村落展示区范围内,结合生态绿楔的建设,集中布局居住用地,形成新村建设示范区和特色文化展示区。在除传统村落展示区以外区域,依托现有农宅分布,适当拓展居住用地,形成特色村落建设区,注重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延续以及与特色村落展示区的融合[3],一方面进行整治改善该区域建筑风貌,另一方面将新的居住片区与滨河绿带和山体绿化相结合,形成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
加强老城区功能的优化和梳理,对现状主要的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用、集贸市场用地进行优化。完善行政职能,保留并适当扩大现有行政中心用地,远期将镇政府、农科站、派出所、林业站、劳动保障所、民政所集中到东南部。结合南北向发展主轴的打造,把主干道现状康平镇客运站搬迁到二级公路旁,方便居民使用。远期根据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政策,将中心小学和中学合并扩建,在原中学用地上集中布局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机构用地。规划结合公共服务中心的打造,依托文化广场的建设,集中布局文化科技用地,建设康平镇文化馆、运动馆等配套场地,有效丰富居民生活,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同时,结合边境疫情,科学合理对原医疗保健用地进行扩建提升,保障疫情防控的功能需求。规划沿两条城市主干道两侧,结合公共服务设施,沿街布局商业服务业设施,为特色商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康平镇南部布局集贸市场,引导现状沿二级公路占到经营的粗放型街市搬迁至集中、规范的集贸市场经营的同时,有效减小占道经营对二级公路过境交通带来的影响。远期结合街区公共服务轴线的形成和过境公路的建设,拓展市场功能,使市场同时具备集贸、农特产品交易与粗加工职能,既满足居民生活,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集散、以及购物提供便利的平台。
以特色升级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及加工制造产业集群。沿过境道路,康平镇南部的产业用地结合现有两个较大的工厂,整合扩大规模,形成康平镇的经济支柱产业,打造以种植—加工—存储—转运,“一条龙”的产业经济模式。
以河流绿带、镇区道路为骨架,以山体绿地为主体,形成“一心、三轴、多节点”的绿地规划。
4.6.1 一心
规划结合现状用地情况,在用地中心区形成一个集滨水绿带、公园、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中心片区。
4.6.2 三轴
在各片区内部,绿地依托丰富的自然山体和水系。自然水系作为绿化发展延伸的轴线,作为重要绿色空间进行保护和控制,形成滨水景观轴和绿趣景观轴[4],利用道路绿化带和公路防护林带形成空气对流通道和景观活力轴。
4.6.3 多节点
结合现状用地,考虑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对现状闲置用地进行改造提升,建设绿化休闲广场,在小镇内形成点、线、面大小不一的景观节点,提升整体环境。
以“绿色多元文化小镇”为目标,建立起以公园、防护绿地、农林用地、生态绿廊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绿地系统。
边境小镇规划建设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边疆地区发展的关键,是口岸产业功能、社区功能和文化功能融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新载体。传承边境小镇的地域性文化,发挥其优势条件,使其在现代建设和继承传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边境文化、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文化与产业链接的功能策略;文化与布局共生的空间策略;通过规划保护、控制、修复和建设,以达到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与提升,为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