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学生活中,学生的专业学习占80%左右[2],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尤为重要。在目前教学实践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与技能非常熟练,对学生显性能力的培养轻车熟路,但对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点挖掘不够,对隐性能力的培养、对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法、规律研究与思考不够,效果参差不齐[3]。本研究以《畜禽传染病》课程为例,通过课程组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主要解决的问题与实施成效。
《畜禽传染病》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牛、羊、猪、禽等常见动物易发传染病的病原、发病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使学生掌握常见畜禽传染病的发病及防治方法与规律,承担学生在兽医临床诊疗及畜禽传染病防治岗位工作中应具备的临床诊断、疫病防控的方法和能力,构建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前所必需的畜禽传染病防治及兽医临床诊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准确识别动物症状,对发生的传染病做出正确诊断、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控制与防治。基于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课程内容,课程组确定六大课程思政目标,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公共卫生意识、宪法法治精神及职业精神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畜牧服务行业,培养能够从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畜禽传染病》课程团队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将课程分为动物传染病基本知识、常见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2大模块6个教学单元,根据各教学单元的具体内容,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涵的课程思政元素,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评价——课程思政点的逻辑思路,形成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及实施图,具体如下:
图1 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及实施图
表1 《畜禽传染病》课程思政点与教学内容关系表
润物无声是课程思政的典型特征,按照课程内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要求,课程组构建了融入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思政模式、教学团队、资源建设、教学实施等。
按照“工学结合、两轮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条主线、两大模块、六项思政切入点的“1+2+6”课程思政体系。“1”是指一条主线,具体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他们热爱畜牧兽医事业,具备畜禽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具备从事本专业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成长为能够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主线。“2”是指两大模块,即传染病基础知识模块、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模块。“6”是指六项思政切入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意识、宪法法治精神、职业精神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载体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六项课程思政切入点,细化目标、强化实施、量化考核,将国家动物传染病防治规程、国家执业兽医资格标准等融入课程教学,做到润物无声。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因素,《畜禽传染病》课程组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特点明确各自分工,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一是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做好课程思政是教师本职工作的理念,自觉认同、主动作为,提高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二是要求团队成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充分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详细分析课程特点,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四是提高课程思政的驾驭能力,教师通过恰当的载体、艺术的语言、个人的举手投足、言传身教、敬业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润物无声。
课程组高度关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经反复挖掘、研讨,并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意识、宪法法治精神、职业精神等六大思政点,细化为爱国主义、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忧患意识等20个小点,涵盖58个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形式包括文字介绍、图片、视频、案例等。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思政讲义、PPT、图片及视频库,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资源保障。
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课程组构建并实施“以案例为引导、基于在线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分课前任务布置、课中在线授课+面授、课后指导三个阶段开展教学。
图2 《畜禽传染病》“1+2+6”课程思政模式图
图3 “以案例为引导、基于在线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充分利用在线平台资源,以任务单为引导,以结核病、炭疽病的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或小组讨论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律意识及诚信教育。
课中,通过在线平台随机抽取相关测试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按照查阅资料、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研等分组进行汇报,提出初步诊断意见,确定疾病名称,提出治疗方案。小组汇报结束后,对自学、小组讨论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点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入课程思政资源。一是在学习炭疽病时,介绍日本731细菌战、美国的生化武器;在学习结核病时,引用了鲁迅的小说《药》,让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在学习奶牛结核病时,以某牛场结核病人畜传染案例为载体,分析人畜感染的原因,尤其是对人为连锁作假行为进行批判,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大国工匠系列故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
课后,做好延伸,使课程思政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实训实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调研显示,《畜禽传染病》课程思政改革以来,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程育人成效。学生反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枯燥的思政内容变成了有趣的故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想境界,开拓了视野。据统计,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率逐年提升,从2016级的85.6%到2020级的98%,近五年本课程学生评教、教师听课评教均为优秀,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和“育才”的相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找准切入点,有效破解“两张皮”“标签化”现象。根据课程内容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在介绍动物传染病防控时,导入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案例,引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结合传染病防控知识学习,要求学员撰写《中国抗疫全世界首先成功的原因分析》心得体会为课程作业;在介绍畜禽传染病防控时,就养殖场污染、动物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问题,引入国家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破解了课程思政“两张皮”“标签化”。二是抓住关键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用好历史变焦镜,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鼓舞斗志。如在学习炭疽病、结核病时融入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三是建好支撑点,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自2016年起,课程组借鉴MOOC模式,在超星泛雅平台建设畜禽传染病在线课程,以视频为重点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将企业典型案例、教学课件等整合集成。目前,课程平台能满足在校生学生、社会学习者自我学习,有效支撑了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四是做好延伸点,实现课程思政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劳动、实习各环节。按照学院关于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要求,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习、顶岗实习,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合力,使课程思政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劳动、实习各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本遵循。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课程所服务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及所在的地域环境等,科学合理地拓展其广度、深度与温度,系统化设计与实施融入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