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企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

2022-02-23 11:33吴建文李银鑫
现代国企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物业居民主体

文=吴建文 李银鑫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以服务基层群众为核心,逐步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过程。可见,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的转变,关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推动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良性互动。随着治理理念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在政策层面的脉络不断清晰。实践中,实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工作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党和国家逐步把基层社会治理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治理机制互相协调、互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实践领域开始加速前行。

物业企业市场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载体。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底,我国实有市场主体达1.58亿户,保持10.5%的较高增速。物业企业市场主体因具备提供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等服务内容,成为重要服务供给主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步将物业企业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加快发展物业等服务业”,这些为物业企业的角色定位、功能发挥等明确指向。

国有物业企业是物业企业市场主体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国有物业企业因具备三重属性,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独特优势:一是政治属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物业企业鲜明的政治特征。他们注重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企业经营发展各环节和物业服务全过程,从而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统战”动员、攻坚克难作用,成为基层社会稳定和谐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二是经济属性优势。国民经济“顶梁柱”的市场地位。他们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经济社会强劲发展方面主动作为,从而发挥国有物业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成为弥补政府失灵、社会失灵的重要力量。三是社会属性优势。国有物业企业因承担大量公共服务职能,广泛参与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善治善成、服务民生作用,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社会力量。

国有物业企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践探索

物业企业如何理顺与基层社会治理间的关系,实现自身价值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合互动,亟待得到关注和解答。实践中,国有物业企业找准政治、经济、社会三重属性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结合点,深入参与构建系统集成、资源集约、内外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主要探索经验如下:

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国有物业企业把握共建共治共享基本方向,构建与多元主体思想共识、责任共担、目标共鸣的运作体系。主要做法:一是参与联建共建平台。通过与基层党组织、街道、社区等多元主体以市场契约形式,推动构建信息共享、大事共商、行动一致的共治平台,形成小事快办、急事速办、难事联办的共管机制,营造强服务、促治理、惠民生的共建氛围,切实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二是打造多方交流载体。凝聚多方共识,联合政府单位、科研机构、行业主体等举办“社会治理与协同创新中国镇长论坛”,将政策理论、学术探讨、企业实践、产业促进相结合,共同为基层社会治理建言献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之路。 三是创建绿色发展阵地。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规划,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宣传节能环保、能耗管理和可回收资源利用,以绿色发展的理念运维公共物业、公共场所等,助力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

构建党建引领工作格局。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坚持人民群众在哪里,民生需求在哪里,党建就覆盖到哪里。一是组织有形覆盖。通过打造红色物业“星火模式”,将红色星火带到全域化服务治理实践当中,结合“社区场景”推出“星火社区”,结合“公共服务场景”推出“星火街区”,结合“商写场景”推出“星火楼宇”,激活基层红色细胞,实现物业主体与基层社会治理大平台的同频共振。二是作用有效发挥。通过创建“红星社区”党建品牌,打造红色物业党员队伍和高素质服务团队,选拔优秀骨干、退伍军人等组建“先锋突击队”,以“把党徽戴在身上”“党旗插在项目上”等形式激发和带动多元主体参与,使党员真正成为物业服务的“管理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社情民意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三是价值有效彰显。围绕党建引领、资源聚合、人民需求,打造一系列标杆项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及品质提升。特别是在疫情大战大考中,国有物业企业作为联防联控重要参与力量,响应政府“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精准检测、动态清零”策略,党员干部队伍带头构筑人员排查防线、系统消杀屏障,充分彰显责任担当、实现价值融入。以保利物业为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国27个党支部、200余支党团突击队奋战在抗疫一线,深度参与基层联防联控,确保人民安全有保障、物业服务“不打烊”,守护着200个城市1800个项目、600万业主和8万名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

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历史地看,真正成功且基业长青的企业都是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中构建自身的商业模式。国有物业企业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国有物业企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优化市场化服务供给、盘活市场化参与路径。一是实施创新战略激发企业活力。探索“全域服务”模式,将物业服务由社区延展至街区、镇区、城区,打开“大物业”时代服务边界。探索“软基建”服务供给,助力公共服务的公众化、均等化、智慧化,公共配套的专业化、品质化、精细化,公共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共享化,公共环境的净化、美化和亮化。探索行业迭代升级,提升行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二是运用智慧技术赋能企业发展。聚焦美居服务、社区零售、空间运营、家政服务等核心产业,探索智慧安防、能耗监测、设备远程控制等,强化技术运用,持续推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助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科技化服务水平。三是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企业革新。传统物业企业摆脱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国有物业企业把握发展机遇、破解改革难题,运用资本力量加速产业布局,以发展促进改革、以改革支撑发展,提升国有资本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

挑战与出路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综合化的系统工程。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实践中,国有物业企业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多元供给主体协同能力有限。目前,物业主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模式、路径尚未完全明晰,物业主体与基层社会治理多元供给主体权责细分、合作机制等还有待健全,实践中物业主体与其他主体协同运转的效能不高。二是组织居民参与的能力有限。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没有人人参与很难人人尽责,没有人人尽责就谈不上人人共享。在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组织居民和服务居民同等重要,甚至组织居民比服务居民更为重要。物业主体作为有限责任的市场主体与被赋予的全能型物业期待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实践中与居民间的纠纷时常发生,导致物业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调动居民的能力有限。三是自身稳定存续的能力有限。从外部“输血”机制来看,在应急管理、智慧社区建设、开放式社区管理等基层治理关键领域,政府公共支出预算有限,向物业主体购买服务的机制还有待明确;从自身“造血”能力来看,因物业费收取困难、维修改造经费不足、回款周期较长、公共服务经营性业务难以开展等问题长期存在,物业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稳定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制约。

化解以上困难挑战,可从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制度优势。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党建联席平台建设,明确物业企业与多元主体间协商议事、问题处置等问题权责体系和运转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支撑性、物业的专业性、居民的能动性。二是充分发挥物业精细化服务功能。基层政府虽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天然的条线管控优势,但客观上面临人力资源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实施效率较低等困难,物业企业本身具备精细化服务和综合管理的优势,成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力量。三是充分延展“大物业”服务模式。物业企业主题不仅要聚焦传统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还要把城市和乡镇治理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主动参与行业、学界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革命,落实标杆建设,推进实地项目可持续发展。四是充分培育居民力量。要找准企业与居民的利益交集点,注重搭建密切联系居民的平台,尊重居民诉求的正常表达,引导居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从而畅通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一根本路径。五是充分树牢人本理念。回归到“以人为中心”,从关注服务标准转向关注用技术为服务赋能,从关注空间管理转向关注人的感受,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也是物业服务的核心所在。

猜你喜欢
物业居民主体
石器时代的居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物业服务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
高台居民
福州升值最快高端物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