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琪,陈婧,曹慧
(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血液内科;2.检验科,河南 洛阳 471002)
血小板减少症是多种血液性疾病的常见表现,血小板输注则是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此种方式并非对所有患者均有效果,有研究[1-2]显示,长期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患者其输注效果可随输注次数的增多而不断下降,直至无效,对于此类患者此时再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往往得不偿失。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 (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PAIg)G、M、A的检测已广泛用于各种血液及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预后判断,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且PAIg的载量水平与病情程度多呈正相关,而当患者获得有效治疗后,随着血小板的升高,PAIg的载量水平可逐步下降或转至阴性[3-4]。然而目前关于PAIg检测与反复性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PAIgG、PAIgM、PAIgA阳性对于反复性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影响,同时分享我院对PAIg检测的应用经验,以期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指标。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病患者9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25~70岁,平均(52.62±10.12)岁,急性白血病1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1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行PAIgG、PAIgM、PAIgA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分为PAIgG阳性(n=61)、阴性组(n=31),PAIgM阳性(n=54)、阴性组(n=38),PAIgA阳性(n=57)、阴性组(n=3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入院前输血次数≥3次;20~70岁;由相关血液疾病引起的血小板输注需求;依从性好。(2)排除标准:外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输注需求;合并循环、呼吸、血液系统等严重功能紊乱;入院前存在感染、脾肿大等体征。
1.3 方法 (1)血小板分离:①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并抗凝,1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层富血小板血浆(PRP),再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去上清,加血小板清洗液洗涤3次后,调整血小板浓度至3×109/L。(2)抗体检测:标记血小板后,分别将100μL血小板悬液与FITC-IgG(羊抗人)/CD61-PE、FITC-IgM/CD61-PE、FITC-IgA/CD6l-PE混匀,洗涤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以同型阴性对照确定阳性阈值,检测各抗体的阳性情况。
1.4 观察指标 (1)比较各指标阳性、阴性组别间患者行血小板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率。CCI=血小板增加值(I)×体表面积(m2)/血小板输注总量(×1011)。1 h后CCI<7.5×109/L,24 h后CCI<4.5×109/L视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输注无效例数/总输注例数×100%。(2)比较各指标阳性组患者间输注无效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PAIgG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PAIgG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CCI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60.65%)高于阴性组患者(25.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PAIgG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n,±s)
表1 PAIgG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n,±s)
组别P A I g G阳性组(n=61)P A I g G阴性组(n=31)t/χ2 P值1 h后CC I 24 h后CC I 7.99±1.01 16.16±3.97 15.206<0.001 2.27±0.88 6.25±1.33 15.003<0.001输注无效率(%)37(60.65)8(25.81)9.990 0.002
2.2 PAIgM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PAIgM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CCI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59.26%)高于阴性组患者(3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AIgM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n,±s)
表2 PAIgM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n,±s)
组别P A I g M阳性组(n=54)P A I g M阴性组(n=38)t/χ2 P值1 h后CC I 24 h后CC I 8.96±2.57 14.38±3.75 8.695<0.001 3.37±1.36 5.01±1.24 5.627<0.001输注无效率(%)32(59.26)13(34.21)5.601 0.018
2.3 PAIgA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PAIgA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CCI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57.89%)高于阴性组患者(3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PAIgA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n,±s)
表3 PAIgA阳性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n,±s)
组别P A I g A阳性组(n=57)P A I g A阴性组(n=35)t/χ2 P值1 h后CC I 24 h后CC I 9.21±1.88 14.35±3.76 5.351<0.001 3.65±1.34 4.77±1.29 3.947<0.001输注无效率(%)33(57.89)12(34.28)4.837 0.028
2.4 PAIgG、PAIgM、PAIgA阳性患者间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 PAIgG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均高于PAIgM阳性组、PAIgA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AIgM阳性组、PAIgA阳性组输注无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PAIgG、PAIgM、PAIgA阳性患者间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
虽与白细胞类似,血小板表面也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但还同时存在其特殊抗原成分。除HLA抗体外,其特殊抗原所产生的PAIg,同样也与机体发热、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抗宿主病等不良反应的产生密切相关[5]。已有研究[6]报道,HLA抗体及PAIg可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反复输血患者更易存在CCI水平过低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现象的出现。
然而由于PAIg的升高与许多疾病有关,导致其对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预测的特异性较低,此外,升高PAIg的类型对血小板输注治疗结果的影响的研究亦相对较少。因此探究PAIg阳性是否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结果相关,及各PAIg类型对结果的影响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PAIgG、PAIgM、PAIgA阳性组患者1 h、24 h后的CCI水平均低于阴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均高于阴性组患者。表明治疗前各类型的PAIg检测抗体阳性均可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PAIg计数不仅与机体血小板计数呈明显负相关,且还可影响输注的血小板的活性及留存时间。分析其中原因,PAIg又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其可与血小板膜上的抗原GPⅡb/Ⅲa进行特异性结合,进而可将PAIg中的Fc片段与巨噬细胞Fc受体结合,最终导致血小板因巨噬细胞的过度吞噬和破坏而无法升至正常[7-9]。据此结果,我院后期为需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尽量为患者选择相容性血小板,对于输注前PAIg检测阳性的患者,多联合抗感染,降PAIg载量,增加单次输注时的血小板输入量等方案治疗,往往可取得较佳效果。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AIgG、PAIgM、PAIgA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比价,PAIgG最高,而PAIgM和PAIgA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表明PAIgG检测阳性对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治疗的结果影响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PAIgG是机体经抗原刺激后较先形成的抗体,激活补体作用较强,是高活力的凝集抗体,可大量破坏血小板[10-11]。同时有研究[12-13]证实,其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AIgM和PAIgA。据此结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多数具有血小板减少症状的血液病且入院PAIgG呈阳性的患者,采用去白细胞过滤器、单采血液成分等手段可有效减少其PAIgG的产生,进而可获得较高的CCI水平,同时最大可能的避免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紫癜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综上,PAIgG、PAIgM、PAIgA检测阳性均可降低反复性输血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其中又以PAIgG阳性最为明显。对此类患者于血小板输注前检测其PAIgG结果并依此制定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