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瑛,胡志华,王 磊,魏剑辉,肖 娟*
(1.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工业产品检验检测院,江西南昌 330052;2.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江西南昌 330052)
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要加强对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安全监管。由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具备的特点也有很大区别。在安全监管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开展目标监管,对监管和解决方案进行完善,为后续工作提供相应的条件。
食品接触材料中含的有害物质比较多,如重金属、塑料以及合金等,这些成分在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会造成食品气味发生变质,或者对食品原有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与食品接触材料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一些有害成分也会融入到食品中。一些食品接触材料具有气味主要是因为在食品接触材料上使用墨水所导致的。如果过量使用墨水,或墨水没有保持相应的干燥,墨水中包含的有害成分以及残留物也会使食物沾上相应的异味。对于含有重金属以及塑料的食品接触材料,本身就含有相应的有害成分,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进而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食品接触材料成分的使用,制定相应的使用标准,避免滥用食品接触材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着色剂的目的主要是提亮食品接触材料的颜色,从而为人们带来明显的视觉刺激,让人们积极购买食品,提升食品的销售量。但是,此类着色剂的不当使用会影响食品安全,同时也会影响使用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例如,在一次性食品接触材料中,如果使用的着色剂比较多,这也会极大的降低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使食品接触材料在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进而对人体带来直接伤害。例如,如果由玻璃或陶瓷制成的食品接触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刮伤人体,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我国应该严格监控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问题,防止一些生产企业为了个人利益而降低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在生产食品接触材料时,会滋生许多微生物和细菌。这些生长的微生物和细菌会过度污染食品接触材料。人们食用食物后,会给人体健康埋下隐患。因此,在食品接触材料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时刻对微生物进行控制,确保微生物不超标以及不会给食品接触材料带来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食品接触材料存在微生物超标现象,要妥善处理该批次食品接触材料,有效减少由于微生物超标造成的安全隐患,更好的保障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1]。
部分企业存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健全问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在产品现场检验、质量安全检验、产品质量保护等过程中,未进行产品质量风险检测和防范,生产出来的产品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①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完善。现阶段,我国对于食品接触材料还没有完善的产品召回制度,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不良品的服务质量风险评估、信息验证、产品质量追溯等不具备完整的控制链。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中,对食品接触材料加工跟踪管理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加工跟踪管理监管产业链目前还不能有效整合,主要是由于综合管理体系中包含多个监管部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接触材料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存、运输、流通以及经营等环节进行综合的质量监控,以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质量和安全。②技术规范以及标准存在不完善。在2016年11月,由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颁发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明确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规范和新产品标准等5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基本规范,在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食品接触工具。但该系列标准中没有针对竹木制品、复合材料等产品的检验标准,因此有关部门应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2]。
境外先进地区的食品接触物质监督管理主要以健全的科技法律管理制度为基础,运用更规范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以及更完善的监测手段实施有效监督管理,运用更完备的技术实施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技术方法,确保产品安全。目前,我国对某些商品的某些项目的检验缺乏有效的监督检验技术手段,如塑料制品、油性食品的接触检验。由于检验方法落后,不能合理用于监督工作。相关部门对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有色制品、原材料和生产企业不加限制,不能对产品进行全面监管,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现阶段,我国在食品检验方面的卫生标准还需要进行完善。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改进管控措施,有效检测不同种类的食品接触材料,从而确保所有的食品接触材料能够符合相应标准。此外,各个地区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卫生部门也需要积极进行合作,形成联动机制,从而确保技术标准的规范化发展。
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应当在上市前后对拟上市的食品接触材料进行检测和安全评估。上市前对食品接触材料和新材料品种的使用范围进行测试和评估。申请者需提交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评估体系要求的全面且具体的材料。通过对这些全面、具体的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价和检测,可以提高检测评价的科学性,保证上市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食品接触材料投放市场后,还需要对已上市的食品接触材料进行后续检测和评价,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已上市食品接触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有效地处理此类隐患,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食品接触材料上市前后的检测评价也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必要的安全评价检测。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检测评价能够完善我国的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评价体系,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促进我国的食品工业的发展[3]。
对于各种类型的食品接触材料,源头控制操作是非常关键的。具体来说,要控制塑料材料的原料来源,对原料中所含的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准确的分析测定,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确定材料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如果接触材料的材质出现质量问题,需要积极与相关厂家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接触材料的质量问题是否是因为原材料自身的质量所造成的。在食品接触材料中,金属的占比非常大,种类也是最多的,如锅、碗、刀、叉、勺以及搅拌切割设备等。金属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是金属材料中的金属离子会转移到食品中。陶瓷食品接触材料中,重金属离子也会从陶瓷材料表面的涂层或者釉料中渗入到食品中。与其他食品接触材料进行对比,玻璃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原材料中的重金属离子(铅、镉、钴、镍和铬)会渗入到食物中。纸质食品接触材料的重量非常轻、成本比较低以及废物处理容易,但整体的耐热性以及密封性比较差。塑料材料在注塑成型技术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如果材料质量不能够满足相应的要求,也会增加设备的损坏率。监管部门需要积极与注塑设备制造商沟通,当模具出现损坏时,需要采集材料样品;还需要高度重视塑材料生产企业,结合具体的生产情况,让专业监管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以及资料收集。此外,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防止医疗垃圾进入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4]。
检测人员在食品接触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检验人员的能力水平对食品接触物质的检测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做好对检验人员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讲解食品接触材料检验的最新理论以及技术,并进行相应的考核,确保培训成果的有效性。同时,教育内容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要增加思想教育,避免员工出现原则性问题。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与校企合作,构建标准化的检测人员培训体系,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将风险信息的收集、评估、调查以及通报集合成一体的风险监测分析机制。①督查部门需要积极扩展信息渠道,与政府、卫生部以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及时进行合作沟通,形成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同时设立风险信息采集办公室;还需要积极评估和分析收集到的风险信息,对于不合理的食品接触材料,及时处理并通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召回或者销毁。生产企业应重点监督新材料、新工艺、新配方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过程以及食品接触材料在生产前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②相关检测部门应配合官方新闻部门定期公开当地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监管链条中,企业需要及时记录食品接触材料的原料、添加剂、生产批次、生产工艺以及检测报告等信息,并形成报告,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当食品接触材料发生质量问题时,追查整个链条的来源,及时检索有问题的材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5]。
虽然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很多地方性规章制度,但处罚力度不够,使一些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使用不符合生产标准的材料。对此,相关部门需增大惩罚力度。监管部门应对部分企业进行抽查,如在检查中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①整合国家实验室等机构检测力量,完善虚拟物质分类,借鉴国外先进科研经验和研究成果,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检测实力。②积极创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发新的虚拟物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③建设专家队伍,增强技术标准制定的创新能力,确保技术规范的适用性和一致性,提高在国家标准中的参与权或发言权,为确保产品质量提供科技保障。
感官检测能够对包装材料是否存在破损、包装封口的密封性是否充足、特征气味是否明显等进行判断。同时还可以对包装上的标签、质量安全标志等是否齐全进行检测。仪器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包装中的有害物质、残留重金属含量以及其含量是否超标。
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原因,可以发现很多安全问题来源于食品接触材料。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从源头做起,完善管理机制,做好食品接触材料管理,在实践中落实食品接触材料安全监管,为食品质量和安全提供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