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艺涵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所谈的艺术品指的是艺术家创作的尤其是画家创作的作品。对于艺术品而言,博物馆是一个对其进行储存、保护以及展览的机构。对于博物馆而言,艺术品尤其是被选入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为其研究历史提供有力的材料,为策划展览提供多样的实物。随着博物馆理念从以物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本,博物馆越来越重视宣传教育的职能,其中就包括审美教育。艺术品是表现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所以对艺术品进行收藏,不仅是博物馆发挥其储藏、保护功能的需要,而且是发挥其教育功能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博物馆并不仅仅是保存艺术品的库房,更是用策划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艺术品,来为其提供教育欣赏服务的机构。也就是说,博物馆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收藏与展览。
从收藏方面来看,人类的收藏行为早于博物馆的出现。早期的博物馆是由曾经皇室贵族的藏宝室转变而来的,藏品也多为奇珍异宝。如罗马帝国时期,皇室贵族会将各处收藏来的奇珍异宝和艺术品放入自己宅邸中陈列并展示给到访的客人。如我国在商周时期便设立官员专门保藏典籍重器,后世历朝宫殿也都有正式保管文物的地方。正如前文所述,收藏艺术品是博物馆发挥其收藏功能的需要,但是在发挥这项功能时,博物馆尤其是传统博物馆体现出一定偏好,即通常收藏的是已故的杰出的大师的作品。这些杰出作品常被视为文化遗产入藏于博物馆,对其进行收藏、保护以及展览。
博物馆收藏艺术品并不是将其锁在仓库中让其不见天日,而是要将其以一定合理的方式展示出来,即进行艺术品展览。博物馆展览通常分为常设性展览和临时性展览。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览也基本属于这两类。博物馆中常设性展览的艺术品多为博物馆自身馆藏,在传统博物馆中,这些艺术品藏品有的是由原来的皇家收藏转变而来的,也有的是征集来的,但共同点为绝大多数是传世的书画艺术作品以及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作品。能够入选博物馆中的藏品(艺术品)都是经由鉴别、分析的典型代表。在博物馆内则通过展示这些杰出的艺术品,将其中的传统艺术价值观进行输出,来影响包括后世艺术家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审美品位。
天生就带有权威性的博物馆,尤其是传统博物馆,为了形成传统艺术价值观(主流的价值观),不得不选择那些被视为经典的艺术品。而基于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对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当代艺术家渴望被博物馆认可。
就展览方面,展览行为与收藏行为一样,人类的展览行为也是先于博物馆发生的,但是在博物馆产生后,其始终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而提到博物馆对艺术品进行展览就不得不提到其前身——沙龙展。1648年,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刻学院成立,学院里的画家们基本是为国家服务,起初他们并不情愿将自己的作品用于展览,觉得这种展览行为使他们的作品看起来像是商品。而到了1677年,在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Jean-BaptisteColbert的强迫下,学院的画家们首次以“Salon”之名在布里翁府邸举办了展览。后来由于场地不够展示越来越多的作品,1699年将沙龙展的地点转移至卢浮宫的大画廊,也是在这一次沙龙展中,其向公众出售的导览手册中明确地写到展览的目的是“复兴先前有过向公众展出作品的习惯,以获取公众的反响”。到了1725年,展览的地点搬到了卢浮宫的方形沙龙,即今天的阿波罗厅(Salon d’Apollon)。自此,沙龙展一词便延续了下来。
在法国大革命前,沙龙展是国家展示艺术成就的工具和画家们获得皇家贵族赞助的渠道。法国官方通过向民众免费开放展览,以展现当时法国艺术方面的成就,来塑造国家形象。不过,沙龙展从一开始就是个学院的作品展。也就是说,沙龙展展出的作品皆为学院里的人的作品。学院和皇家是沙龙展的主导者。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刻学院支配着法国艺术的产生,这种支配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学院中的艺术家支配着当时艺术的各个方面,他们能够决定什么是好的艺术。沙龙展的作品通常是由担任评审委员的学院派艺术家决定的,他们不仅可以决定作品能否参展,还能够决定作品在哪个位置展览。当时由于展览作品过多,沙龙展是采取由上而下排列的布展方式,而挂在视线高度位置的画,最容易被看到,所以参展作品陈列的位置十分重要。当时年轻的艺术家们非常希望得到学院派艺术家的垂青,这不仅代表着可以入选沙龙展,还可以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展出位置。而入选沙龙展则是意味着得到代表权威的学院艺术家的肯定以及获得皇家贵族们的赞助。
法国大革命之后,学院和皇家不再支配沙龙展的全部事项,沙龙展开始向当时所有艺术家敞开了大门。为了迎接更多的作品,甚至将此前每两年一次的展览间隔改为一年一次。艺术家们在沙龙展上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不仅能够为其带来声誉,甚至能够为其带来职业生涯的成功。例如,18世纪后期的法国艺术家大卫的成功与其擅长通过沙龙展来引发公众兴趣、博取了舆论关注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们积极寻找各种走向公众、获得舆论认可的方式”①。于是在后来,不仅是沙龙展,甚至还出现了个人独立展等。
虽然沙龙展的出现是政治强权的结果,但的确为在世艺术家向公众传播、展示艺术品开凿了先河,将艺术带入了公众生活。沙龙展始终向大众开放。在沙龙展中制作的导览手册也被现代展览所传承,现在去博物馆观看展览,都可以在博物馆导览台处拿到有关展览的小册子。
展览制度通过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完善并与博物馆建立紧密的联系。1793年卢浮宫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展出了所有已经归于国家的原由王公贵族私人收藏的艺术品。展出时为了追求装饰性效果和美观进行一定的陈列设计,这种陈列设计沿袭到博物馆的展览中。随着公众进入博物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使博物馆自觉地采用并列放置不同艺术家与艺术流派的作品的方式,使公众较为容易地对艺术品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可以说,艺术品的展览制度与方式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博物馆及其收藏展览观念的形成。
当代艺术一词通常是指当前时代正在流行的艺术风格。传统博物馆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展出通常都是通过临时性的个人艺术作品展来进行展览的。其原因之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博物馆更加偏爱于收藏和展示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即多数为已故大师的杰出作品。斯泰因有一句著名论调:“某种东西可以是现代的,抑或是博物馆的,但不可能既是现代的同时又是博物馆的。”②以至于对于当代艺术作品的大部分展示而言只能以这种临时性展览的方式呈现。
由于收藏风气兴盛,在艺术品进入博物馆前,其主要以公众欣赏和出售的名义进行展出,这类展出往往都是临时性的。随着传统艺术赞助日渐式微,新创作的艺术品需要更多的方式来进行展出,而这些方式往往由艺术学院、博物馆等来组织和实现,如前文所述法国学院沙龙展,在学院出现经济危机时,学院作为主导者在展览中还承担着寻找艺术品买主的使命。18世纪后,原本收藏于宫殿、教堂等地的艺术品开始转入进了中产阶层的手里,但艺术家并不直接面对市场,而是由画商来连接两者。艺术品在私人收藏者间流转,不过许多艺术品最终还是进入博物馆的公共收藏领域。而早期的非博物馆的艺术品展览,如沙龙展,也使艺术品进入公众视线中,流入收藏市场,从而为艺术品进入博物馆开启了一扇大门。
那么当代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艺术品交易商等人在艺术品市场中运作,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品市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不能如以前那样轻易地面对公众。艺术家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一件艺术品被大博物馆收藏,它便平添了一顶权威的光环。博物馆代表社会的利益来认可艺术,将某些作品解释为艺术,进而把它呈现给公众。”③传统的博物馆在社会大众眼中是“正确性和标准性”的象征,公众对其收藏的藏品会产生极高的信任,所以艺术家们需要得到博物馆的认可,这也代表着社会公众对其作品的认可。
当代艺术家需要博物馆的认可,但传统博物馆对“已故”大师的杰出作品的“偏爱”似乎体现出对当代艺术的忽视态度,看上去两者似乎是对立的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19世纪时,博物馆已经开始了收集当时在世的艺术家作品的尝试。不过,新的艺术品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太过于新颖,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以至于无法给予正确的评价,因此在整个历史发展序列中大部分的当代艺术品都被排除在外。例如,法国政府只将卢浮宫原有的藏品展览设为常设展览,而将卢森堡宫变成了面向在世艺术家的博物馆,并开始收藏那些将来有可能入藏卢浮宫的艺术品,这就表明,当代艺术品不可能一蹴而就直接进入卢浮宫,而是需要过卢森堡宫的“筛选”。
当然,前文也曾提到博物馆“偏爱”过去的大师作品是由于要形成一个传统的艺术价值观,这只是原因之一。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博物馆的收藏行为相较于艺术发展是有一定滞后性的。博物馆收藏过去的大师杰作,那些已然经过历史的认可,但当代艺术是一种新的东西,博物馆虽然是一个权威机构,但是新的东西是否就是好的,是经典的,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下定论的。博物馆展览始终更偏向于具有学术性和社会公共教育性的藏品,这不仅是由于其职能所在,也与其拥有非常丰富的古典艺术收藏和研究的传统有关。是否选择当代艺术作品进行收藏目前成了那些本身拥有传统的艺术收藏偏好的博物馆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新艺术自诞生到被社会认可和接受这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时候被认可和接受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的。由于建馆理念、系统和收藏程序的限制,传统博物馆往往会没有绝大多数新兴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那样的灵活性,当然,新创造的艺术和新的艺术类别,只有在经过一定时间沉淀和社会认可后,才可能被博物馆展出和收藏。换言之,传统博物馆对当代艺术品并不是那么“敏感”,相比于当代艺术品的发展,传统博物馆总是表现出一点迟钝,即传统博物馆与之当代艺术品之间始终存在着错时关系,博物馆的收藏行为往往滞后于艺术品的发展。这种关系也能从学院沙龙展发展中出现的“落选者沙龙”中得到了说明。
另外,博物馆对艺术品不能仅仅只发挥储存和展览的功能,艺术品是需要博物馆对其进行解释的,博物馆试图用一种理想的秩序来呈现艺术发展的进程。博物馆奇妙的一点在于它可以将不同年代的艺术品汇集到同一个时空中来。艺术作品本身不能说话。要知道它表达的意思,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往往通过展览陈列的方式。如前文所述,博物馆采用并列放置不同艺术家与艺术流派的作品的方式,使公众较为容易地对艺术品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
除了艺术品需要博物馆的认可外,博物馆也需要收藏当代艺术品。博物馆始终只基于本身的馆藏进行常设性展览是远远不够的。博物馆展览的目的是传播知识,实现教育。对于能够常来博物馆的观众而言,一成不变的展览内容会让观众觉得枯燥,博物馆必须要有新的内容进行补充。若是收藏囿于理念制度跟不上社会发展、观众的需求,那么对当代艺术家敞开怀抱,为其展览个人作品提供场地、宣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也有助于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固有形象。甚至通过临时展览展出外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艺术无国界,可以让国人在国内欣赏国外的艺术作品,了解国外当代艺术风格。如苏州博物馆西馆于2022年9月29日开始的为期近3个月的临时展览:“色彩的探索——法国当代绘画展”,其展出了雷米·艾融、克里斯蒂安·阿斯托尔等在内的10位法国当代艺术家的118件作品。
综上所述,博物馆与艺术品是紧密联系的,艺术品的收藏与展览行为虽然都先于博物馆出现,但对博物馆的产生、收藏与展览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艺术品沙龙展所形成的制度对博物馆展览制度具有深远影响。传统博物馆中因为其收藏定位、建馆理念等,收藏的艺术品中多为传世的已故大师的作品。传统博物馆根据这些杰出作品形成的传统艺术价值观,引导当代以及后世的艺术价值观。传统博物馆在一段时间里对于当代艺术品似乎是持忽视态度,这并不是出于否定,而是由于两者存在一定的错时性,当代艺术品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认可,传统博物馆囿于各种限制缺乏灵活性。不过,博物馆也在开始尝试对当代艺术品进行收藏。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品是盟友关系,博物馆需要当代艺术品为其增添活力,而当代艺术品及艺术家需要得到博物馆的认可。
注释
①葛佳平.19世纪法国独立展览的兴起与艺术领域的结构转型[J].艺术探索,2016(5):16-22.
②滕思奕.基于博物馆当代艺术藏品的策展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③丹娜·阿诺尔德,万木春.博物馆与艺术史展现[J].新美术,2008(1):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