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超 江雪梅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而今,弘扬发展优秀传统美术题材成为学者讨论的重点。从现有文献来看,李周卫、郝孝华、周江等人围绕山水画应用研究问题展开探讨,但主要集中于平面、室内、包装、景观设计等相关领域,较少涉及装置设计方面,装置设计正面临着缺少历史文化底蕴、寓意性解读不够、缺乏创新转变等问题。因此,文章从装置设计创新视角提出以下探究。
朱靖华[2]认为艺术“虚”与“实”交融涵盖了以虚代实、以实写虚、虚实结合等一套表现体系,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源于古代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是我国文学艺术含蓄、简洁、深刻表现形式的基础。“虚实观”可以理解为其画中所包含的笔墨虚实、构图虚实以及意境虚实,具有由浅到深不断深化的特性。由此文章从虚实观三个层面展开讨论。
虚实观主要由画面中显性的视觉要素所组成。从《富春山居图》的笔墨虚实角度看,全画以水墨绘于纸上,墨色浓淡干湿并用,通过画面中视觉语言的表达以及感官的感受可以理解虚实观物质层的审美价值。黄公望画作中常使用骨法用笔,常用披麻皴为主的皴法,枯润结合以及干笔的墨法使虚实界限基本明晰,用实笔确定造型,通过透墨所呈现的效果看虚与实的变化。“虚”与“实”的对立统一,即矛盾的辩证统一,有的体现在绘画的一笔之中,也有表现在绘画用笔之间,是一种须顾此顾彼的关系。
虚实观中间层是画面中所描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集中的体现。从山水画构图虚实角度看,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注重近、中、远景的虚实处理,同时运用“阔远”的手法代替了宋人常用的“深远”手法,采取由近及远的方式营造画面的虚实。在传统国画中,构图被称为“布局”“章法”“经营位置”。占必传[3]认为构图是画家用来传递某种意境氛围或思想感情的艺术方法。其布局中的虚则是以虚代实,虚中有物,注重望行游居的空间叙事功能。画面中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行为都被形象地描绘出来,比如那些在亭子里看鹅的人都伸长脖子,生怕自己错过任何东西;一组规模较大的房屋建在平坦的山间处,作为人们的居住空间,四周树木成荫,宛若一处世外桃源。图中局部细节真实而又细腻,虚实布置恰到好处。
虚实观深层是从传统美术题材中传承和发展而来的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其精神层是抽象且内敛、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体验、想象,以此来感受虚实观的精神内核。从意象虚实角度看,《老子》曰:“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4]道家认为世界是由有(实)、无(虚)组成的,天地万物的产生依托于道,其哲学思想也是虚实辩证统一的内核。黄公望绘画的精神所在正体现在这种物我演化中,画面中的人与静止的桥、小船、水榭形成一组一组的对比,是动与静的协调。动与静并不是对立,需要辩证地看待。黄公望将道家哲理中的微言大义融入山水画三远构图、布局的描绘中。
“转译”属于语言学范畴的词汇,是指将一种文字通过媒介语言翻译为另一种文字的特殊翻译行为[5]。虚实观的转译是从富春江景色的自然语言到《富春山居图》绘画语义,再到装置设计语构的转译,从而构建出语义转译到语构的逻辑。《富春山居图》所包含的笔墨虚实、构图虚实以及意境虚实是虚实观的内核,其转译的三个层面是基于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将虚实观从外到内转化到装置设计视觉表达和场景氛围所营造的意象构建中。
中国绘画不像西方绘画那样,与数学和几何的结合十分紧密,但《富春山居图》画面空间的布局章法同数与几何原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富春山居图》画面的结构分割进行了几何和量化分析,对画中与黄金比例有关的比例关系、布局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法一:徐瑞泰[6]等人在“写字台上的黄金分割”的研究中发现“最佳视框”的矩形框选取大约为 1∶0.618 的视框,并且“最佳视觉框架”满足黄金分割。本研究依照徐瑞泰[6]等人的结论,采用“最佳视框”的方法将《富春山居图》上下左右进行划分。画面中山间房屋以及开阔平坦的富春江岸边正处于黄金分割横向与竖向交叉的分割点位置,并且画中成片的树木也十分接近此部分的纵向黄金分割点。研究方法二:PS是一款强大的图像编辑软件,计算功能是PS中比较强大的功能,它为我们提供了传统选区工具无法比拟的精确“选区”。利用计算功能, 我们可以精确地控制颜色通道的混合,进而达到控制黑白照片影调和反差的作用。
分析《富春山居图》的构图形式,其画面中虚实关系给予画面变化和动感,“虚”是遐想的空间,“实”是直接的表述,虚与实是相互转化且相互融合的。虚实的位置布局和量的多少决定了绘画主题传达的完整性,同时,何处为虚、何处为实,是需要仔细经营的,这些存在于黄公望的画面构图中。中国传统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场景中具有望行游居的空间叙事功能,画面中空间叙事故事线栩栩如生,例如画面中“茅亭里的书生正在眺望野鸭,湖泊中的渔夫正在辛勤劳作,木桥上的樵夫正在急忙赶路”,同时画面中,湖水和富春山间的云雾从横向和竖向的角度将整幅画面串联起来,同时注重画面近、中、远景的处理,形成透视、递推的虚实效果。
在艺术领域中,传统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观念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有的哲学思想。装置设计所追求的是哲学中“有”“无”思想的转译设计背后的组织规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参考指南。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若把传统道家的哲学观赋予装置设计会使其更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如黄公望所绘制的《富春山居图》中,虚与实并存,无画处皆成妙境。画中利用“无”来表达“有”,并阐释了“有无相生”含蓄且内敛的意境之美。正因如此,道家哲学“有”“无”思想也深刻影响着装置设计空间氛围营造和意境的表达,装置设计依赖情境,从形式主题到哲学主题,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美学意义中,虚实结合才能有更高境界的意境美。
文章基于“虚实观”中的“笔墨、构图、意境”三个层面为装置设计的转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采用解构、拼贴、抽象等设计手法,构建新的虚实元素并转译到装置设计实践中,创造出多层面的互动体验式空间环境。
虚实观三个层面具有不断深化的特点,同装置设计结合营造出的互动体验式空间环境氛围,促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被动或主动观赏装置设计作品并将其转换为自我主观的感知体验。这些基础感知到精神思想的不断升华,要求观者分别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行动体验去感受虚实观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释由虚实观引发的在装置设计中的多层次体验特征。
1.感官体验
感知是指人们使用感觉器官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并把它转变为对物品、时间、声音的体验,相对应有触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体验,让观众感受方式呈现多样性。在装置设计中,张凌浩[7]等人主张五感的体验与其他感知的转译是最主要的途径。比如《富春山居图》虚实观借助新科技、新媒介给观者营造多感官体验,从原来的视觉观赏转换为多元的感官体验,彼此之间相互连接与转化,使人们通过装置设计体验到更多的可能性。其中装置设计的多元化呈现中包括数字技术与传统元素的结合,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数字技术与传统元素的结合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因与记忆的表现。
2.互动体验
在装置设计中,以参与者为核心的互动是固有的本质属性。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和观众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是两个分离的过程,创作者将全部的精神注入作品之中,作品就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客体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的接受度并不影响作品的完整度。而装置设计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创作者艺术创作后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半成品”,观众通过交互的方式向装置输入声音、影像、温度等信息,向作品中注入自我表达的成分,作品会根据观众的再创造而反馈出各种艺术形象,观众在进行艺术体验中获得愉快、震撼、悲伤等情绪体验,这时的装置艺术作品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3.精神体验
在装置设计创作过程中,作品内容不仅可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还可表达作者的精神思想。用现成品作为材料的装置设计与消费品的严格区别在于装置设计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感悟以及精神情感。运用“虚实观”创造装置艺术品,将“精神体验”与“肢体体验”融入其中,使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展现具有人文关怀的装置艺术作品。通过上述从不同层次对虚实观在装置设计的体验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不管是从施密特的消费者认知过程,由外向内地体验分类,还是到派恩和吉尔摩的从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与环境的关系上进行分类,还是诺曼的三个层次的发展,都会在大脑的反思层形成一种感觉或是印象。情感像是体验的最终形式,其他的体验类型可看作情感体验产生的诱因及获得情感体验的方式。
《富春山居图》虚实观将转译内容通过解构、拼贴、抽象的设计手法提取出转译信息,将虚实观引发的多层次体验应用于装置设计中。在装置设计中的应用是回归拟态山水的“虚实观”意象,并转译为更为普世的抽象装置语言。文章通过提取《富春山居图》的“虚实观”转译策略探究传统山水画在装置设计中的创新实践与应用。
1.空间形态的转译实践
文章基于《富春山居图》构图虚实以及画面中叙事故事线,成为“虚实观”转译策略的一部分。提取画面中平远、阔远、深远几种构图形式所呈现的望、行、游、居四种空间叙事功能形成四种不同的空间叙事画面,通过自然形态的山间云雾和湖水将装置空间主题串联整合起来,画面之间云雾与富春江水自然过渡。
2.量化虚实的转译实践
基于上文空间形态中所提取望、行、游、居的山水画面,采用PS软件处理画面中虚实关系,并用量化虚实的虚实观转译策略将画面黑白比例提取并呈现出来,利用计算功能精确地控制颜色通道的混合,进而达到控制黑白照片影调和反差的作用,将RGB 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并将画面中的具象山水转译为抽象山水。将望行游居山水画面根据《富春山居图》中从左至右画面分布进行排布,用富春江水和山间云雾将四个画面串联起来。
3.空间意境的转译实践
中国传统山水画比较注重意境的表达,其画面多呈现淡逸之境。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所表达的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除了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的思考以及提升大众的文化自信。另外,在虚实观与装置设计的实践中,“虚”是遐想的空间,画面适当的虚实变化会引发观者的想象、思索与回味;“实”是直接地表述,运用山水画“虚实观”转译策略能实现装置设计创作的形神、虚实、动静、明暗。
文章以山水画《富春山居图》虚实观为线索,对“虚实观”多层次分析,归纳、总结出传统文化现代转译的路径和维度。在体验设计的思维下,借助装置设计演绎出适用于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中“虚实观”现代转译的策略。将平面的山水画文化自然转译至由虚实观引发的装置互动多层次体验中,让山水画文化与人们的体验融合共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山水画文化的感知与体验,并促进传统山水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