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

2022-02-23 05:55巨鹿县教育局教研室高绍科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法治

巨鹿县教育局教研室 高绍科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实施。新课标之“新”,一是明确和细化了课程目标,新增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科的思想性、目的性和导向性;二是整合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根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基础,科学设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增强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三是增加和更新了学业质量标准及课程实施评价建议。“教学提示”“学业要求”和“评价建议”等强化了教、学、考三者在具体实施中的一致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标的调整,旨在解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教,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体化,彰显了国家意志和中国特色,使道德与法治课有了定位和灵魂。二是教什么,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把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整合在一起,贯穿九年义务教育始终。“道德”与“法治”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臂,并驾齐驱,缺一不可。道德属“知”,是内心的法律,是感性的;法治管“行”,是强制性道德,是理性的。道德与法治结合在一起,就是让学生知道应当追求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一个身心健康、品学兼优、言行一致的人,做一个有思想修养、有道德情操、有政治觉悟、有责任担当,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旨在解决思政教育长期存在的纸上谈兵、知行脱节的痼疾。三是如何去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依据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质量标准,使教师备、讲、辅、批、考有了具体依据,系统解决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不易量化和落实的难点。

新课标颁布后,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实。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改变观念,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目前,道德与法治学科面临的困境,其一是应试“指挥棒”威力不减,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思想使大量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习题层面,学生死记硬背,大量刷题,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自由全面地发展。其二是部分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不够重视,师资配备较弱,只满足于照本宣科。事实上,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学生生活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的养成是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三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时代变革与发展,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教学方式脱离实际,空洞说教,课堂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因此,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养的过程。我认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双减”政策、推进“五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落地,主体是学校,关键在教师,重点抓课堂。

一、学校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主体责任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中。学生的成长是一面多棱镜,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教育作用的折射。所以,道德与法治课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它还是支持学生学习的指导体系。学校的任务就是建构这一指导体系,为学生思想成长和核心素养生成提供全方位保障。

为此,一要加强新课标培训和教研,让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理念内化为教师的正确教育观和教学观,并且落实到日常课堂中;二要坚持素质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沟通,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要打破“唯分数论”,实行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自评与互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实践能力。

二、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担当教书育人神圣使命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和超越;课程内容的增加、整合、归类,更加突出了学科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提高了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所以,新课标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紧跟时代进程,紧贴社会生活,关注国内外大事,把党的方针和政策内化于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自身修养,做一名道德高尚、廉洁自律、知文通史、跨科越界的复合型教师。二是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要吃透新课标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反思和改进;研究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和课程目标,如何执行学业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三是研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必须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加强活动设计与研究,创设一种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核心素养理念真正进课堂、进头脑。

三、课堂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它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借助实践培育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帮助和支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操作去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建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真实生活,在情境中探寻问题、搜集数据、分析评价,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主题要求,综合道德、法治、心理、社会等多领域知识要素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向学习内容的转化、学习内容向任务要求的转化、任务要求向分析评价的转化、分析评价向核心素养的转化。

教师应善于与学生共同开发学习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覆盖社会活动的广泛性等特征,往往使教师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授课资源不足以独自支撑,有时学生在资源获取能力方面比教师更具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依存、共同构建的实践活动。师生共同体成为学习主体,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让课堂更具生成性,更有活力。

猜你喜欢
新课标道德法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