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明/江苏省乡村振兴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应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并在此框架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消费安全每人每年800斤口径计算,我国粮食每年达到1.12万亿斤就能确保安全,而最近几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江苏省8500万人口,达到680亿斤就能确保安全,目前全省粮食年产量接近750亿斤,实现自给有余,能为全国作贡献。粮食安全总体得到有效保障,“吃得饱”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尚未改变,且会越来越紧;世界局势动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价波动等,给世界粮食安全和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应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坚持把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放在第一位,围绕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对于一个14亿人口大国来说,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还将有4亿人生活在农村,切实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对于社会大局稳定至关重要。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近3000万农民工返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大局能够保持稳定,关键是农民有块地、有栋房,返乡有地种、有饭吃、有事干,就是回不去心里也踏实。农稳天下安。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作为重点任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且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在扩大。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22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6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43∶1缩小到2021年的2.16∶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尽管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缩小,但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在扩大。2012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万元,差距为1.7万元;2021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元,差距扩大到3万元以上,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富民强村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关键性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这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持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组织服务农民外出务工,提高就业稳定度,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抓好农村“三块地”改革,加快释放农村资源资产增收潜力,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合理增长。同时,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更大力度激活各类集体资源资产,全面赋权赋能,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应深刻领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的内涵要义,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应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开展乡村建设中,结合江苏实际,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要求,把科学规划摆在第一位,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在此基础上,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动农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实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硬件”方面,务实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动乡村水、电、气、路、通信、网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村与城市不再有明显的差距。统筹考虑苏南、苏中、苏北,持续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加强产村融合、城乡融合,提高乡村发展的韧性。“软件”方面,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形态变化,加快推动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等做法,创新治理方式方法。深入推广“马庄经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传承弘扬农耕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维护好发展好乡村的生态底色和本色。结合江苏实际,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区建设,积极探索实施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重要水体周边化肥限量使用制等新举措;抓好农膜、农药、肥料等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强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土地轮作休耕;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落实,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到2025年末,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管护水平高的“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20个、示范镇200个、示范村2000个,真正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江苏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开放型农业,2021年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4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较2011年增长超过81%,其中进口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5.3亿美元。农业“走出去”持续推进,全省累计登记备案的农业“走出去”项目13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6.2亿美元,其中在埃及、乌克兰、缅甸、柬埔寨、斯诺文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5个。在新的征程上,认真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战略方针,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国际农业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粮食进口渠道多元化、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通过农业技术合作扩大粮食总供给、优化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下更大力气,争取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路。一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首走过的路,我国亿万农民实现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最根本的原因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特别要强化县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职责,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农情,聚焦“二十字”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必须始终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把富民政策一项项落实好,让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乡村振兴干什么、怎样干、干得怎样,由群众说了算,充分相信基层群众的判断力、创造力。加强基层政务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四是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定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更好用活乡村土地资源,如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等等,都需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去解决、去突破。五是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