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琴芳
(上杭县博物馆,福建 上杭 364200)
有党史专家说:“中国党史看福建,福建党史看龙岩,龙岩党史看上杭。”上杭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如今,重新翻开上杭党史,笔者发现很多党史事件发生在客家宗祠里,到底是什么力量催生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想一探究竟!
客家是具有华夏族特征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坚强勇敢、开拓进取、合群团结的客家精神。
宗祠是族人共同建造,用于祭祀祖先、商讨家族事务、宣扬家族文化的场所。客家宗祠即客家人建造的宗祠。上杭县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建造有众多姓氏的宗祠,如李氏大宗祠、廖氏宗祠、严氏宗祠、邱氏总祠、陈氏宗祠、刘氏宗祠……这些宗祠是上杭外迁族人寻根谒祖、缅怀先辈的重要场所,是宗族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文脉传承的载体。
红色旧(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创造的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精神品质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而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革命先辈用鲜血留下的宝贵财富。上杭是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之一。毛泽东、朱德、陈毅、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描绘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宏伟蓝图,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上杭客家儿女跟着共产党干革命,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在上杭大地留下许多红色旧(遗)址。这些红色旧(遗)址记录着上杭客家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上杭客家人民的革命精神。上杭的红色旧(遗)址很多也是客家宗祠。
①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是古田会议会址。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占地面积940平方米,坐东朝西。整体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建筑,进门为雨坪,西面有围墙,由大门、天井、大厅、左右两排横屋构成,砖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门楼内侧有建祠留下的青石阴刻对联“万福攸同祥锦绣彩;原泉有本派衍叉溪”,横批“北郭风清”。左侧有莲花池、水井各一口。是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
9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上杭县古田镇溪背村廖氏宗祠召开了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形成了中国特色国情中建党、建军史上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对党和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客家廖氏宗祠也因红色古田会议于1961年4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廖氏宗祠前门正前方是红军阅兵场(含阅兵台),正后方竖有“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大字牌。
②上杭县白砂镇坑里村严氏宗祠,又名“东洋堂”,是红四军前委早康会议会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占地面积505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大门坐西南朝东北,土砖木结构,悬山顶。正厅带插屏,上方挂有大门“书香”匾额,立有神龛,供铜香炉三个,进深12.5米,面阔五间。主座门前两侧各有三根木柱支撑悬山顶走廊,走廊前面有天井,天井三面带回廊,两侧有厢房,天井前面有二根木柱支撑双陂悬山顶围墙,围墙外石狮一对、池塘一口、题词石碑二方,是典型的客家风格建筑。
1929年6月8日,毛泽东、朱德、陈毅、萧克等革命领导人在上杭县白砂镇坑里村严氏宗祠领导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史称“早康会议”。这次会议从组织上保证了前委对红四军具有全面、集中的领导权。这也是毛泽东在红四军党内、军内斗争的首次胜利。严氏宗祠于1997年1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③上杭城关岗背街张家祠,是贺龙率南昌起义军第二十军在上杭的住址,位于现实验小学斜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改为纺织厂。该建筑已毁。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贺龙是委员之一,并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代总指挥(兼二十军军长)。9月9日至12日,南昌起义军在南下广东途中先后三批进驻上杭城,贺龙率二十军驻在张家祠①。
④上杭县古田镇八甲村廖氏宗祠,也叫“中兴堂”,是红四军司令部在古田的驻地。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客家围垅屋式建筑。占地面积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沿中轴线依次为围墙、正门、下厅、天井、中厅、天井、上厅,左侧二排护厝,右侧一排护厝,面阔三间,抬梁式,悬山顶,砖木结构。
1929年12月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进驻古田,司令部与朱德军长等人住房均设于此。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多人多次在中兴堂召开了红四军及党代表联席会议、士兵代表大会、地方干部代表会议和妇女代表会议,研究和探讨了红四军与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讨论了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议程,为古田会议顺利召开做好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⑤上杭县古田镇八甲村松荫堂是红四军政治部在古田的驻地。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占地面积123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沿中轴线依次为雨坪、大门、下厅、天井、中厅、天井(左右各一厢房)、上厅,左右各有一排护厝,后排为二层楼房。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中厅前廊为卷棚顶,前有封火墙。
1929年12月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进驻古田,中共红四军前委机关和红四军政治部均设于此,毛泽东、陈毅等住在这里,积极为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做准备。毛泽东在此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陈毅起草了《废止枪毙逃兵的决议》。
⑥上杭县旧县乡河东村陈氏宗祠,也叫“敦本堂”,是红四军前委决定成立四纵队旧址。始建于1460年,“文革”期间被拆毁。近年,当地陈姓群众自发给予复建。
1929年6月10日,红四军从白砂早康村进驻旧县河东村,毛泽东率前委机关驻在敦本堂,并在这里召开前委会议,正式决定组建第四纵队。“决定四纵队由傅柏翠任司令员、张鼎丞为党代表,谭震林为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为参谋长。将上杭蛟农民武装编入该纵队第七支队,上杭东五区(稔田、蓝溪)的农民武装编入该纵队第八支队。同月下旬,在新泉由朱宣布了这一决定。”②
⑦上杭县南阳镇茶溪村陈氏祠堂是红军福建军区南阳后方基地被服厂旧址。
1932年春开始,福建军区兵工厂、制药厂、被服厂、材料厂、留守处、医院、红军残老院、保管科等机关陆续迁到茶溪村。其中,被服厂设在陈氏祠堂。现在,陈氏祠堂与兵工厂、制药厂、留守处、医院、红军残老院等遗址共同组成福建军区南阳后方基地旧址群。
⑧上杭蛟洋石背村傅家祠是蛟洋红军医院旧址。
1929年6月下旬,由毛泽东倡议,在上杭蛟洋石背村石龙窠傅家祠设立蛟洋红军医院。毛泽东非常关心和重视,多次前往蛟洋红军医院调查研究,慰问伤病兵,并妥善安排安置伤病兵。蛟洋红军医院是闽西第一所红军医院,也是闽西规模最大、开办时间最长的红军医院之一。1930年1月下旬,由于形势日趋恶化,蛟洋红军医院遂迁移到古田小吴地的张家祠,不久又转到龙岩小池,改为红十二军闽西后方医院。
⑨上杭县稔田镇严坑村刘氏宗祠是红色交通站旧址。始建于明代,有600余年历史。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是当地公认的“风水宝地”。
“1929至1933年,严坑村先后遭国民党反动派4次移民并村、烧光村中所有房屋,唯有这幢刘氏宗祠幸免于难,成了革命者栖身的‘堡垒’。先后驻红色交通站、永定县国家政治保卫局和采办处、代英县委、立民区苏、庐丰区苏、游击队明光支队和作霖大队。这幢客家风格古建筑实乃闽西老区斗争历史的见证与丰富史料所在。”③
①这些宗祠建筑体量大,空间宽,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历史上,为防止盗匪的抢劫以及猛兽的袭击,客家人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建造的土楼、围屋都有封闭性、安全性、坚固性、合族聚居性的突出特点。革命战争年代,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睿智的老一辈革命家们看中了客家宗祠这些特点,选择既安全又坚固的客家祠堂作为主要会议或活动地点。
②客家宗祠具有祭祀祖先、寻根谒祖、道德教育、联络感情和商议决策等功能。客家祠堂是广泛凝聚人心、联络感情的地方。宗族成员有矛盾的时候,同一宗族的族人们会带上鞭炮、米酒和祭祀用品到祠堂,在正厅放鞭炮祭祀,祭祀结束后几个人围坐八仙桌,或议事,或敬酒,或消除矛盾,或彼此祝福。客家祠堂也是共商大事的场所,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更加讲究宗族概念,重视家族精神。村里发生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的重大事情,族长便召集村民到祠堂开会,共同商议,共同决策,统一思想。老一辈革命家为凝聚人心、保护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将古田会议、早康会议等开在客家宗祠里,进一步丰富了这些客家宗祠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③客家宗祠和红色革命弘扬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客家祠堂中多有健康、进步的家风家训,这与红色旧(遗)址所蕴含的红色内涵是不矛盾的,是红色内涵朴素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其中的爱国爱乡、崇仁尚义、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等普世价值观与红色革命文化传递的世界观相辅相成,在谱写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相得益彰。如张氏家规说:“祖国当尊,主权须保,爱国忠贞。勤求学问,勉为国民,夙兴夜寐,忧国忧民。”④严氏家规规定:“国家,以责相辅者也。国家统一,民族盛衰,人人有责,赤诚拳拳,精忠报国,不倚不偏,利害罔顾,义在则然。”⑤其对族人家国情怀的教育,更能激起客家民众“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的爱国之情,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管理模式:一是国家管理,如上杭古田廖氏宗祠(古田会议会址),由古田会议纪念馆管理,作为革命旧址参观场所,日常维护由政府出资;二是宗祠管理委员会管理,如上杭县白砂镇坑里村严氏宗祠(早康会议会址),由严氏宗亲管委会管理,作为严氏宗亲祭祀场所,日常维护由严氏家族集体出资;三是个人管理或无人管理,由于年久失修,原有的宗祠功能丧失,变成荒芜场所,常年无人问津。管理主体多元化,导致管理职责不明,加之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红色客家宗祠的保护就更难落实到位。
很多客家宗祠主要作为家族祭祀、集会场所,革命遗存缺乏,加上缺少红色内涵和客家精神的深入挖掘和宣传,群众对这些场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觉保护意识。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大工程,目前除了全国文保单位能获得比较充足的修缮保护资金外,其他红色客家宗祠保护资金的筹集都相对困难,尤其是那些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更是年久失修,面临倒塌危险。
客家宗祠承载着千年客家文化,红色革命遗址孕育了百年红色精神,深入研究客家宗祠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融合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凝聚人们思想,有利于淡化消除宗祠文化中消极的封建糟粕性的元素,丰富弘扬红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促进上杭客家宗祠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融合发展,仅谈笔者的一些见解。
就上杭而言,红色旧(遗)址多,而且多与客家祠堂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杭集客家建筑与红色旧(遗)址于一身的建筑遗址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广阔红色土地上,并且保存形势严峻,本文所列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这些建筑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加紧深入研究,整理上杭全域范围内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一体的民居、寺庙、宗祠等,并划定保护范围,加强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革命遗址的普查、保护、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前进阵地。”上杭要牢记嘱托,将这些旧(遗)址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青少年集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客家特色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宣传和丰富这些遗址的精神内涵,让客家精神和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开发集客家文化和革命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将上杭客家建筑、服饰、美食、特产、信仰活动和红色文化等相关的文化要素结合,进行综合旅游路线开发,打造“上杭客家+红色游”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各姓氏宗亲在祖祠祖墓及红色景点开发中的作用,挖掘客家祖先崇拜文化内涵,举办大型红色公祭活动,进行寻根探源、祭祖探亲、观光游览、文化交流,加快上杭旅游业融合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杭也正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行乡村振兴,但我们不能局限于一味发展农业,乡风文明建设同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一体的宗祠大多散落在乡间,我们要摒弃这些宗祠的封建文化因素,挖掘能充实乡风文明内涵的家规家训、红色故事。在这些旧(遗)址中安排红色故事展、家规家训展,或者借鉴图书馆的做法,设立图书角和读书吧,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宣传高地,助力乡村振兴。并且,广大客家群众对红色旧(遗)址并存于其祖祠中,普遍是持欢迎、接受甚至是引以为豪态度的,这为我们在其祖祠中推广宣传相关的红色旧(遗)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实,不单是上杭存在红色旧(遗)址与客家祠堂重叠现象,整个闽西乃至全国应该也很多,只是鉴于笔者时间和能力有限,未能对整个闽西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这是一个遗憾,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这一点,尤其是党史部门和文物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促进客家宗祠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融合发展。
注释
①中共上杭县委党史研究室.上杭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7.
②中共上杭县委党史研究室.上杭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40.
③陈荣水.上杭红色遗址[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60.
④见《张氏族谱》,客家族谱博物馆书目编号K820.9-1573。
⑤见《严氏族谱》,客家族谱博物馆书目编号K820.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