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煤矿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应用

2022-02-23 03:07
山东煤炭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监测点间距测点

李 南

(霍州煤电集团吕梁山煤电有限公司,山西 方山 033100)

1 概况

霍州煤电木瓜煤矿目前主采10#煤层,产状整体为单斜,煤岩层走向NE30°,倾向NW46°,煤层倾角2°~14°,平均7°,煤层平均厚2.8 m,与9#煤层间距为0.6~8.5 m,平均间距仅为3.2 m。10#煤层上覆岩层依次为均厚4.1 m的泥岩、均厚为1.3 m的中粒砂岩以及9#煤层;底板岩层依次为均厚为5.7 m的泥岩和均厚13.4 m的砂质泥岩。10#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1。

表1 10#煤层顶底板情况

2 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

选择木瓜煤矿10-102工作面为试验工程面,根据10#煤层赋存情况及相邻工作面支护效果,提出采用锚杆(索)+金属网联合架棚支护的联合支护方案进行支护[1-2]。由于10#煤层距离上方9#煤层间距为0.9~8.5 m,根据不同间距需制定不同的支护方案。

(1)与9#煤间距小于1 m时

因与9#煤层间距太小,为增加支护刚度,在10-102回采巷道架设11#工字钢棚,棚距设计0.6 m,同时铺设水泥背板增加支护强度与刚度[3-5]。巷帮采用锚网梁支护,锚杆选用Ф18 mm×2000 mm的高强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支护方案如图1。

图1 煤层间距小于1 m时巷道支护形式(mm)

(2)与9#煤间距为1~3 m时

如图2所示,巷道顶板采用锚杆+金属网+钢带+11#工字钢棚的联合支护方案,顶板布置选用Ф18 mm×1000 mm的高强锚杆,间排距为900 mm×800 mm,并搭设11#工字钢棚。巷帮采用锚网梁支护,锚杆选用Ф18 mm×2000 mm的高强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

图2 煤层间距1~3 m时巷道支护形式(mm)

(3)与9#煤间距大于3 m时

如图3所示,巷道顶板采用锚杆(索)+金属网+钢带+11#工字钢棚的联合支护方案,顶板布置选用Ф18 mm×2000 mm的高强锚杆,间排距为900 mm×800 mm。巷帮布置Ф18 mm×2000 mm的高强锚杆,间排距为1000 mm×1000 mm,同时用11#工字钢搭设棚子,棚距1000 mm。

图3 煤层间距大于3 m时巷道支护形式(mm)

3 工业性试验

在10-102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工业性试验,10-102回风巷距离开切眼100 m及200 m位置布置两个综合监测站,对巷道顶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进行实时监测。采用三角布点法对巷道顶板岩层下沉量及两帮移近量进行现场监测,分别在测站1及测站2顶板1/2位置布置测点1,在顶板1/4位置布置测点2及测点3,同时在测站1及测站2巷帮1/2位置布置测点A,在顶板1/4位置布置测点B及测点C。现场监测曲线如图4。

图4 巷道围岩变形量监测曲线

如图4所示,当监测点距离工作面80 m范围以外时,巷帮变形量较小,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监测点距离工作面越来越近,巷道围岩变形量也越来越大;当监测点在工作面30 m范围内时,巷道围岩变形速度明显增大。其中测站1顶板下沉量三个监测点最大值分别为111.4 mm、274.5 mm及143.7 mm,两帮移近量三个监测点最大值分别为204.0 mm、268.5 mm及63.5 mm。测站2顶板下沉量三个监测点最大值分别为108.3 mm、332.8 mm及165.3 mm,两帮移近量三个监测点最大值分别为75.0 mm、286.5 mm及171.0 mm。总体来看,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好,变形量不大,可以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10-102工作面共布置142架液压支架,分别在3#、39#、81#和135#液压支架安装压力监测仪,用于监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变化情况,监测曲线如图5。

图5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监测曲线

如图5所示,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变化情况基本相似,由于工作面上覆顶板岩层厚度小,且9#煤层已回采完毕,因此10-102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整体来压显现并不明显,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基本在25~35 MPa间波动,工作面液压支架整体工作状态稳定,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4 结论

由于9#煤层及10#煤层平均间距为3.2 m,间距最小处仅为0.6 m,10#煤层在回采过程中,如支护不当,极易导致巷道围岩失稳,并引发安全事故。通过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以煤层间距变化为依据,提出三种支护方案,经过在10-102工作面的现场试验,监测数据显示巷道围岩整体变形量不大,围岩并未出现失稳情况,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液压支架工作状态良好,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猜你喜欢
监测点间距测点
保定市满城区人大常委会为优化营商环境固定监测点授牌
开始和结束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基于MEEMD与相关分析的行星齿轮箱测点优化*
非均匀间距的低副瓣宽带微带阵列天线设计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小波包位移能量曲率差的隧道衬砌损伤识别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广州市老城区夏季室外园林空间人体舒适度评价①
济南市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