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耐烦心』

2022-02-23 05:49褚振江
政工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从政矛盾官员

☉褚振江

耐烦者,事不避琐碎,不畏烦难,缜密细微,蔼然可亲之谓也。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著《耐烦说》,其论耐烦超过廉洁、谨慎、勤奋所谓“为官三箴”,而列为第一要义。尤其是“耐烦”比廉洁重要,此观点历来从政言论中都没有谈到。不是说廉洁不重要,而是要求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耐烦理事是从政的非常重要的操守,折射出官员的民本意识,关系到人心向背。

近年来,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解决了大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赢得了群众拥护,凝聚了党心民心。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群众利益受损的现象,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是“鸡毛蒜皮”,耗费时间精力“不值得”;有的搞“不做不错”那一套,索性“捂着乌纱帽做官”;有的只会“空表态、秀场面”,不愿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同群众坐不到一条板凳上;还有的面对群众诉求“踢皮球”,遇事支来支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如果生出不耐烦情绪,则对上不能领会其意,对下不能服务百姓,“民亦多蒙其累,事便不得其平”。很多矛盾源头,大都是因无处诉说而转化成抱怨,由抱怨积聚成愤懑,进而演化为冲突纠纷。本来是“多说一句话、多走两步路、多用几分钟”的事,偏偏要么爱搭不理,要么起急蹿火。这样的干部耐性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到头来事情办砸了,群众不买账,上级不满意,自己往往也懊悔不已。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前者可以理解为在态度上忠于职责和承诺,后者强调在行动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都体现着对人对事务求尽心尽责的美德。有时候,很多小事并非职责所定,但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把群众当亲人,主动发现和满足他们的“微需求”,才能消除干群之间的陌生感、距离感,赢得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干部对群众多一份体贴,群众对干部就多一份信任,这份信任恰恰是为民干事创业的底气。古时候说“无官一身轻”,想当官又想图清福也是办不到的,任务没有完成要找你,有困难要找你,出了事故要找你,甚至老百姓心中有怨气、想骂人也拿你撒气,当好共产党的“官”,就要受得了憋屈、承受住艰难。一些部门的工作之所以赢得众声叫好,就在于有不怕麻烦的听证会、恳谈会,不辞辛劳的求沟通、费心力,就在于融入行政、保险、心理等多种要素,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明代的谢肇淛说,处事须是耐烦,但能耐烦便有识量。耐烦心,既是一种工作作风,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既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水平。遇到矛盾和难题,是绕道走还是迎着上,是调门高、落实慢还是有担当、善破题,是习惯矛盾上交还是敢接烫手山芋,这些不仅折射出干部的能力、素养与修为,更考验干部的品格、作风与党性。一个干部的素养,就体现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本领中,一个社会的进步也是在“耐烦”中累积起来的。不扛事、不作为,虚与委蛇、敷衍塞责,就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重托,就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关乎人民群众的揪心事,人手再紧也要做到,工作再难也要做好。党员干部只有自觉以足够的耐烦心为群众解忧、为人民服务,才能彰显共产党人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最纯粹的赤子之心,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用自己的“同理心”和“代入感”来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猜你喜欢
从政矛盾官员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矛盾的我
从政敬业
“矛盾多发”可怕吗?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俄从政年龄降至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