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对亲戚嘴甜一点儿

2022-02-23 01:56
妇女之友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瘦鹃表嫂女作家

朋友最近有个心得,普及给她正读初三的儿子听,就是:年轻人,要对亲戚嘴甜一点儿。

朋友在北京生活,发展得很不错,是个体面人物。她有一个在老家的表侄女儿,有一年到北京参加一个考试,暂住她家。表侄女儿志向远大、气质不俗,朋友本着提携年轻人的心情,给表侄女儿介绍了一些圈内的大牛——当时表侄女儿才是高中生。表侄女儿开阔了眼界,一心想要出国,最后真考出去了。中间朋友写了推荐信,也托人写了推荐信。

让她意外的是:这件事,竟然得罪了表侄女儿的爸妈,她的表哥表嫂。表哥表嫂都是老派人,觉得女孩子读个大学当公务员才是正理,于是好多年,不和她来往。当然了,她的母亲是表哥的姑姑,表哥该尽的礼数还是尽了。

到后来,女孩子学成回国,很感激她,她更愿意帮女孩子忙。女孩子进了国家部委工作。到这时,表哥表嫂才对她回嗔转喜。当然也没说谢谢。朋友对我说:这也就是亲戚。要是外人,谁管他们。听得我笑了起来。年轻人,很难想象,亲戚能起到这作用吧?

曾几何时,西方社会就是以“家族”为单位,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亲戚。欧洲古老文献里指的“朋友”,一般就是指亲戚。一个世家子,有长长的一串中间名,其实那一串都是他血亲的姓氏或名字,将来是要靠这个,投亲靠友,一步步出身晋级的。

我小时候看名人传记,对里面大量的“朋友”简直理解不了。“早年,达·芬奇的才华即被他父亲的朋友发现,他们把他送到佛罗伦萨。”——这朋友咋这么好心呢?其实这就是指他父系那边的亲戚,中文叫叔伯姑。只是血缘关系比较远,已经超出远房亲戚的范围。

有几位著名的女作家,之所以能够出道,是因为她们出身名门,有不少亲戚都是名流,开出版社,认识很多作家朋友。比如写《走出非洲》的凯伦·卡里克森,写《纯真年代》的伊迪丝·华顿,写《蝴蝶梦》的達芙妮·杜穆里埃,写《傲慢与偏见》的简·奥斯丁。而那些没有体面亲戚的女作家,走这条路就往往是异常艰难。要成为简,除了终身不嫁,笔耕不辍,还需要很多亲戚。

我们都很熟悉的张爱玲,她严格意义上的处女作是在周瘦鹃的《紫罗兰》上发表的《第一炉香》。她母亲黄逸梵,有一位宗亲黄岳渊,论起来是张爱玲的远房舅舅——不过也已经远到了“朋友”程度。张爱玲开始写作之后,她母亲很上心,向黄岳渊提起,托黄岳渊帮助。黄岳渊便推荐给了周瘦鹃。周瘦鹃是这么描述的:“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我的小女儿瑛忽然急匆匆地赶上楼来,拿一个挺大的信封递给我,说有一位张女士来访问。我拆开信一瞧,原来是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我忙不迭赶下楼去,却见客座中站起一位穿着鹅黄缎半臂的长身玉立的小姐来向我鞠躬,我答过了礼,招呼她坐下。接谈之后,才知道这位张女士生在北平,长在上海,前年在香港大学读书。”

——如果张爱玲没有这位得力的亲戚,她又会是怎么个出道法?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经常会抱怨亲戚的烦,但遇到事儿的时候,亲戚们之间,基于血缘基于因缘,又是同盟。如果一定要帮人,是帮助陌生人,还是那有着大眼睛,叫你“姑姑”“舅舅”、从小抱大的宝宝们?反过来,如果年轻人一定要怜老惜贫,只怕首选也在家族里。

长辈亲戚对于年轻人,是啰唆的上一辈、讨人嫌的半生熟。但要不要换个思路:他们可能是你人生路上的第一群人脉。他们不是你的朋友,但与你有互浓互淡的天生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有时候,要从亲戚开始。

编辑/豆角

猜你喜欢
周瘦鹃表嫂女作家
周瘦鹃钟情紫罗兰
稀见女作家戏曲三种考述
周瘦鹃的初恋
表哥和表嫂
粗糙的爱
清末民初外国短篇小说中译研究*——以鲁迅、胡适与周瘦鹃为中心的考察
周瘦鹃与上海电影的不解之缘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什么最贵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